聊齋:洪水來臨,農民忍痛丟下兒子,揹著老孃逃生,回家一看笑了

清朝初年,大概是康熙二十年前後,那一年山東發生了大旱災,從春天開始直到夏天過了一半,天上都沒有下過一滴雨。

那那個靠天吃飯的年代,天上不下雨,種地的老百姓可就吃無可吃了。到最後,只見到漫山遍野都成了光禿禿的,可謂寸草不生。

聊齋:洪水來臨,農民忍痛丟下兒子,揹著老孃逃生,回家一看笑了

而當地的百姓但凡有個遠處親戚的,必定拖兒帶女前去投靠。即使沒有外地親戚,只要還走得動,很多人也是去了外地逃荒。

在一個

石門的村子裡,有個韓老漢已經六十出頭,腿腳也不是很靈便,自然只好待在家裡,家人也不忍心丟下他一個人外出,也就全部留在家裡,算是“相濡以沫”。

聊齋志異

[清]蒲松齡

文學藝術

免費閱讀

石門村原本有上千人,經過這番折騰,村子裡留下的不過二百餘口。但留下的人更加懂得彼此扶持,一時間大家倒也相安無事。只要某一家弄到點吃的,肯定是招呼左鄰右舍前來吃幾口,這才是患難見真情啊。

聊齋:洪水來臨,農民忍痛丟下兒子,揹著老孃逃生,回家一看笑了

好不容易捱到了六月中旬,這一天對石門村的人來說是一個大好的日子,因為天上下了一場不大不小的雨,總算可以下種晚稻了。

過了幾天,又繼續下了幾場大雨,外出逃荒的人知道訊息了,也陸續有人回家下種,有的種晚稻,有的下豆子,反正是忙

不亦樂乎。

六月二十日晚上,韓老漢吃過晚飯在村口的河邊上遛彎,看到一個小山坡上,有兩頭牛正在鬥角。韓老漢拔腿就往村裡跑,還到處大聲呼叫“大洪水來了,大家快跑到高處去”。回到家,韓老漢就帶著一家人跑到了村外的山上不肯下來。

聊齋:洪水來臨,農民忍痛丟下兒子,揹著老孃逃生,回家一看笑了

看到韓老漢這麼出格的舉動,鄉親們都笑了,也有幾個和韓老漢走得比較勤密的人家,特意去山上和他詳細談了半天。但韓老漢也說不出個子醜寅卯來,只是不停勸說大家儘快逃到山上來。

第二天,天上就真的下起了暴雨,瓢潑大雨連續下了三天三夜。石門村本來就在平地,一時間就被洪水淹沒了。不但地裡的莊稼全被淹,連房子也基本被大水吞沒。

鄉親們這下子相信韓老漢的“預言”了。幸好前面有老漢的“預警”,雖然不相信,心裡也還是有了個底,石門村的人倒是沒有受傷的。

聊齋:洪水來臨,農民忍痛丟下兒子,揹著老孃逃生,回家一看笑了

但也有一家例外,有戶人家只有一個壯勞力在家,上有八旬老母行走不便,下有兩個嗷嗷待哺的兒子還剛學走路。那家人左右為難,最後情急之下,和妻子扶著老母親先走,留下兩個兒子在房裡,準備送完老母親再回來接兒子。

那家人一路哭泣著爬上山坡,將老母親和妻子託付給鄰居們,自己轉身就下山回村去找兒子。但此時洪水滔滔,哪裡還找得到回家的路?

那個老實巴交的農民也只能哭天喊地,捶胸頓足地哭了起來,想起自己兩個年幼的兒子,就這麼葬身洪水。大家聽到這個訊息,也都不忍心,但也無計可施,只能好言安慰。

聊齋:洪水來臨,農民忍痛丟下兒子,揹著老孃逃生,回家一看笑了

洪水來得快退得也快,一天之後就消退了。大家一起回到村裡,房子倒也沒有塌,就是到處都是汙泥垃圾,需要好好清理才行。

那帶著老母親逃生的人第一時間就回到了家,進了家門一看,三間茅草房竟然毫髮無損,兩個兒子也坐在床上玩遊戲,半點水淹的痕跡也沒有。

問他們這兩天來肚子餓不餓,小傢伙竟然笑嘻嘻地告訴父母,水

裡有

好多的烙餅浮起來,兩人隨手一抓就能抓到,挺好吃了。

聊齋:洪水來臨,農民忍痛丟下兒子,揹著老孃逃生,回家一看笑了

得知他家的遭遇之後,左鄰右舍都為他高興,事情過後,大家也一致認為,這是因為他孝順母親之心感動了神靈,為了不讓孝賢之家斷了香火,神靈才暗中庇佑,使他家的兩個小孩子都毫髮無損。

無獨有偶,這一年,山西平陽發生了地震,當地人死傷無數,整個縣城幾乎被夷為平地。

但廢墟中

卻有

一間房子傲然挺立,原來,那是當地有名的一個孝子之家,一家人在災難中得以倖存。

聊齋:洪水來臨,農民忍痛丟下兒子,揹著老孃逃生,回家一看笑了

這一切,是否也在說明,冥冥中,孝順之心的確能感動上天?當今物慾橫流之社會,我們是否也可以從中領悟點什麼?或許,這才是中華傳統文化之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