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由於佛教流行,雕塑工藝也興盛起來

南北朝由於佛教流行,雕塑工藝也逐漸興盛起來,主要表現在碑刻、墓闕、造像等方面。碑刻其實就是碑石或基志餡。著名的有為龍門二十品,所刻書法有各種字型。又泰山石刻刻了全部的《金剛經》,字皆徑尺。闕著名的有江蘇丹陽齊梁兩朝諸帝陵的石獸,南京甘家巷梁安城康蕭秀墓前的石獸,南京花林村梁蕭景基前的石,其作氣象雄偉,受到佛教藝術的影響。造像指造佛像,有泥製像、銅像、玉石像、石窟刻像等。塑像皆塗以金飾,衣以錦採,極其宏偉。

南北朝由於佛教流行,雕塑工藝也興盛起來

石窟藝術分佈的很廣,其中最著名的以有云網石窟和龍門石窟為主要代表。雲網石窟在今山西大同市武州山,是453年(北魏興安二年)開鑿的,至今尚存石窟53座,其中石雕佛像和飛天有51,000多尊,“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於一世。"

南北朝由於佛教流行,雕塑工藝也興盛起來

其石刻造像氣勢雄偉、質樸,有寫實風格。龍門石窟位於河南洛陽城南伊河入口處兩岸的龍門山和香山,是495年(北魏太和十九年)開始開鑿的,現存洞窟1352座,造像97,000餘導,其中古陰洞和賓陽洞是北的代表作,佛像雕刻刀法圓熟致,表情生動,是雕刻寶庫。此外,還有北宣武帝時開鑿的位於甘肅天水的麥積山石窟。

南北朝由於佛教流行,雕塑工藝也興盛起來

南北朝的繪畫,大放異彩。齊時赫長於人物寫真,著有《古畫品錄》,提出會畫六法:氣前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經營位置、仿移幕寫,在繪畫理論上作出了貢獻。梁張僧善畫寺壁,梁武帝常命他畫壁,所畫佛像,胡如生,主要是運用了暈染法,以色彩濃淡表現光線的明暗,使畫面有立體感。相傳張僧在安樂寺畫四龍,其中二龍點晴後即飛去,這就是畫龍點晴神話之由來。到南北朝晚期,南方以陳時的顧野王為大畫家,他最善畫蟲草,其畫富有詩意,故宣和畫譜稱其畫為無聲詩。北方以北齊的曹仲達最著名,他是西城曹國人,最普畫佛像,後人把他和唐朝善畫佛像的吳道子並稱為曹吳二體。

南北朝由於佛教流行,雕塑工藝也興盛起來

南北朝時書法成就也很大。南朝書法家羊欣,是王獻之外甥,行書寫得很好,當時人說:“買王得羊,不失所望”,是二王書法的優秀繼承者。北方世族崔氏①、盧氏族中工書法的人很多,子孫相襲,成為北方書法世家。北魏鄭道昭尤善碑刻。他的碑刻筆力之健,可以“犀兕,搏龍蛇”,是“北朝書法家第一”。北朝還流行一種漢晉隸書的變體,方整道勁,氣勢雄偉,這種字型多用於墓碑,故後人稱為“魏碑體”。總之,北朝書法的風格穩練,南朝則風格妍媚,南北統一後,書法在二王的基礎上逐漸融合。

南北朝由於佛教流行,雕塑工藝也興盛起來

魏晉以來,戰亂頻繁,朝廷雅樂散失衰落,胡樂卻逐漸興起。所謂胡樂是指西域樂和孫國樂,它們陸續東來,其影響最大的是龜茲樂。除龜茲樂外,又有西涼樂、高麗樂、疏勒樂、安國樂等,以後各派胡樂相繼傳入,甚至北朝的太常雅樂也大量參用胡聲。胡樂的樂章、樂器、樂舞在民間也很流行。胡樂的東傳,促進了我國古典樂舞的變革。

南北朝由於佛教流行,雕塑工藝也興盛起來

漢代流行的角抵戲,到魏晉以後又有新的發展。角抵後行為百戲,包括歌舞、雜技、魔術等項,到北齊時有魚龍爛漫、俳優、侏儒、山車、巨象、拔井、種瓜、殺馬、別驢等奇怪異端,百有餘物,名為百戲”。北周滅北齊後,百戲被帶入長安。三國時還出現婷戲,如劉備曾令倡家扮演巨僚忿爭、鬥打的情節,“酒酣樂作”,以供娛樂。北齊出現有故事情節的歌舞,如《蘭陵王》歌舞是演蘭陵王戴假面作戰,指揮擊刺之姿。《踏搖娘》表演醉漢毆打妻子,其妻怨苦悲訴的故事。胡樂內傳豐富了古代文化藝術。

南北朝由於佛教流行,雕塑工藝也興盛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