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元代大家的濟南大明湖之約,滿眼風光無限,寫下千古名篇

大明湖湖光山色,

垂柳依依,鳥飛舟行過,

雲物爛漫,

這片水面凝聚了濟南的七分靈秀與十分繁華。

兩位元代大家的濟南大明湖之約,滿眼風光無限,寫下千古名篇

攝影:邵凱

元好問初識結緣濟南

元好問與濟南有著難解之緣,早在年幼之時就因“從先隴城府君官掖縣(今萊州市)”而到過濟南。成年後,至少又到過濟南兩次,並創作和濟南有關的詩文二十餘首,其中包括一些被人們廣為傳誦的名篇佳句,“日日扁舟藕花裡,有心長作濟南人”、“羨煞濟南好山水,幾時真作卷中人”。

第一次來濟南時,元好問只有五歲,由於當時尚且年幼,這次濟南之行並未給他留下多少清晰生動的記憶。

長大之後只能“但能憶其大城府而已”,“聞人談此州(濟南)風物之美、遊觀之富,每以不得一遊為恨”。

兩位元代大家的濟南大明湖之約,滿眼風光無限,寫下千古名篇

攝影:邵凱

第二次來濟南時,受邀時任濟南漕司從事的李輔之,在路經齊河時,元好問又邀上了好友“杜子”同行。

“杜子”,在當時已是聞名遐邇的詩曲大家,他名叫杜仁杰,字仲梁,號善夫,“杜子”是時人對他的尊稱。杜仁杰是濟南長清平安鎮人,才學宏博,工詩善曲,氣銳筆健,金正大元年(1224),杜仁杰離家南遊汴梁,參加金廷科考未中,滯留在京師,在此結識了“文壇盟主”元好問,兩人一見如故。

到濟南後,李輔之和同官權國器在位於濟南府署後的歷下亭故基設宴置酒,為元好問和杜仁杰接風洗塵。

兩位元代大家的濟南大明湖之約,滿眼風光無限,寫下千古名篇

攝影:邵凱

二遊大明湖滿眼風光無限好

處理好事務之後,元好問出發動身第二次遊歷大明湖。當時大明湖“秋荷方盛,紅綠如繡”,使元好問禁不住發出了“大概承平時,濟南樓觀天下莫與為比”這樣的感嘆。

在此後的十幾天時間裡,元好問在進士解飛卿的陪同下幾乎遊遍了濟南的名山勝水。

其間,他曾遊覽過趵突泉六七次,並應高姓道士的挽留,在金線泉畔的靈泉庵內住了三宿;

在金線泉邊徘徊了三四天,想親眼看一下泉浮金線之奇觀,但最終未能如願;

到張舍人園亭內觀賞了珍珠泉,並感嘆其友雷淵20年前所作的《濟南珍珠泉》一詩為工。

在友人的陪同下,元好問兩次泛舟大明湖,在北渚亭遠眺匡山、藥山、鵲山、華不注山諸山,並與友人在歷下亭懷古分韻賦詩。

後來,他從大明湖“東入水柵”,至繡江,和府參佐張子鈞、張飛卿宴飲於繡江亭,“漾舟荷花中十餘里”,“劇談豪飲”,“抵暮乃罷”。

在繡江遊玩了五天後,元好問再次返回濟南,在城內住了兩天。他對濟南的景色如痴如醉,在臨離開濟南的前一天傍晚,元好問準備第三次泛舟大明湖,還想和朋友把酒言歡,博古論今。

兩位元代大家的濟南大明湖之約,滿眼風光無限,寫下千古名篇

攝影:邵凱

兩位元代大家的大明湖之約

770多年前的那天傍晚,46歲的元好問徜徉在大明湖畔,心切地盼著“杜子”的到來。他們日前相約,這晚要一同泛舟大明湖。等了個把時辰,或許是路上耽擱了行程,“杜子”竟爽約未至。

遺憾之餘,元好問只好獨自劃舟,飲酒賞荷。面對一派如畫山水,想起昨日的繡江之行,他不禁詩情大發,脫口而出。

“長白山前繡江水,展放荷花三十里。

看山水底山更佳,一堆蒼煙收不起。

山從陽丘西來青一灣,天公擲下半玉環。

大明湖上一杯酒,昨日繡江眉睫間。

晚涼一棹東城渡,水暗荷深若無路。

江妃不惜水芝香,狼藉秋風與秋露。

業襟鬱郁散芳澤,羅襪盈盈見微步。

晚晴一賦畫不成,枉著風標誇白鷺。

我時驂鸞追散仙,但見金支翠蕤相後先。

眼花耳熱不稱意,高唱吳歌叩兩舷。

喚取樊川搖醉筆,風流聊與付他年。”

吟畢,他給這首雜言詩起了個詩題:《泛舟大明湖待杜子不至》。

這首詩將大明湖山水綽約的山色、若影若見的山峰寫的淋漓盡致,一切彷彿歷歷在目、無比親切。遼遠的湖水頓時不再空曠寂寞,而充滿了濃濃的溫情。

元好問三遊濟南大明湖,每次都帶著不同的心情和境遇,相同的是他對濟南山水的熱愛之情溢於言表,他將自己對濟南的愛都揉碎了寫在詩句裡,流傳百年,亙古不變。

作為濟南名士之一,他給濟南人民留下了無數的瑰寶。雖然最後一次遊大明湖留有遺憾,但對濟南的愛不曾有保留。現在的大明湖依舊明麗動人,白晝之間觥籌交錯,如詩如畫,遊人絡繹不絕。或許在這,你可以像元好問杜仁杰一樣,收穫屬於自己的最佳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