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地震預報”與“地震預警”瞭解多少?

“地震預報”是指在地震發生前,根據觀測到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資料,對未來可能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和震級進行預測,由政府統一向社會發布的地震預測意見。根據時間尺度的不同,地震預報可分為5個階段:長期預報、中期預報、短期預報、臨震預報和主震後餘震預報。人類從幾千年前就開始研究如何預測地震,中國古代就有“觀星測震”“觀地測震”之說,從20世紀60年代起日本、美國、俄羅斯(前蘇聯)、中國等國家先後開始地震預報研究,至今地震預報特別是短臨預報仍是世界級科學難題。我國透過對地震成因、地震活動時空規律,在地震與地質構造關係調查、地震前兆觀測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有意義的科學認識,曾多次對中強以上地震做出了較好預測,如,在1975年海城7。3級、1976年松潘-平武7。2級等地震前作出有減災意義的短臨預報。

你對“地震預報”與“地震預警”瞭解多少?

海城地震前營口新華影院門口的防震啟示

“地震預警”,更確切的說,應稱之為“地震警報”,是指在地震發生後,在破壞性地震波到達可能遭受破壞的區域前,利用地震監測設施、裝置及技術系統,向該區域發出警報。預警區域收到警報後,通知公眾採取緊急避震措施或迅速逃離建構築物等危險區域,透過緊急處置裝置實現高鐵製動、核電站保護、燃氣管線關閉等,有效減輕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然而,地震預警的作用是有限的。首先,震中附近不能預警,在預警系統將監測臺站接收到的地震資訊處理發出警報前,破壞性地震波已經到達震中附近地表。其次,距震中較遠區域的地震波破壞性已減弱,預警起不到多大的減災實效。通常,預警的有效區域在地震烈度為6度及以上區域,且提前預警時間只有幾秒到幾十秒鐘。此外,預警系統是一個龐大且複雜的全自動化資訊處理系統,一旦出現系統故障,就會有誤報、漏報的風險。

你對“地震預報”與“地震預警”瞭解多少?

預警的有效區域

當前,“地震預報”或“地震預警”,都不能徹底的消除地震災害。

那麼如何最大限度的減少地震災害給社會公眾造成的損害?

為了減輕地震災害,我國制定了一系列對付地震的戰略戰術,總體上可劃分為三道防線:

地震監測預報、震害防禦體系、緊急救援體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規定,我國防震減災工作“實行以防為主,防禦與救助相結合的方針”,並形成了以監測預報、震災預防、地震救援為主的三大工作體系。

近年來,我國圍繞減小地震災害風險、減輕地震災害損失,不斷提升抵禦地震災害的綜合防範能力。到2020年,將建成覆蓋我國大陸及海域的立體地震監測網路和較為完善的預警系統,地震監測能力、速報能力、預測預警能力顯著增強,力爭做出有減災實效的短期預報或臨震預報;城鄉建築、重大工程和基礎設施能抗禦相當於當地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建成完備的地震應急救援體系和救助保障體系;地震科技基本達到發達國家同期水平。

作者:四川省地震局 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