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彬有禮”的大清總督,為何被英軍用轎抬走、餓死在印度黑牢?

這是晚清時代一位奇葩的封疆大吏。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他是大清國的兩廣總督。

這位帝國的總督大人,在廣州被英法聯軍俘虜後,開啟了一段滑稽、可憐、愚昧、迂腐、可悲、可嘆的表演。

俘獲之後,英國人並沒有虐待他,還抬著轎子把他押走,給足了這位總督大人的面子。

可是,為什麼他最終卻餓死了,而且還是死在印度加爾各答的牢房裡?

“彬彬有禮”的大清總督,為何被英軍用轎抬走、餓死在印度黑牢?

馬克思稱這位大清帝國的官員“彬彬有禮

1856年10月,英國人藉口“亞羅”號商船事件,開始炮轟廣州。

下面簡單說說“亞羅”號商船事件。

1856年10月初,中國商船“亞羅”號自廈門開往廣州黃埔港,船上水手全是中國人,船主是香港華人方亞明。為防備清朝官府無力剿滅海盜,該船此前曾向港英殖民地當局登記(登記證已過期)。

10月8日早晨8時許,4名中國官佐和60名兵丁登上該船,試圖搜尋一名惡貫滿盈的海盜,隨即有12名華人船員被拘拿,據說該船上懸掛的英國國旗也在混亂中被扯下。

事發後,英國駐廣州領事巴夏禮立即出面,強烈抗議清朝官兵侮辱英國國旗,且不經英國領事的許可而拘捕船員。英方宣稱,大清國應立即釋放全部12名水手,並在48小時內由兩廣總督出具一份書面道歉。

兩廣總督葉名琛極力否認當時船上懸有任何國旗,並質問該領事:

“這是中國巡捕辦案,拘拿的是中國人,查的是中國人的船,船停的位置也在中國的港口,英國人憑什麼干涉?”

實際上,葉名琛並不知道,“亞羅”號的登記證也早已過期,要不然他肯定還會加上這一條。

巴夏禮對葉名琛的答覆表示不滿,且態度蠻橫,立即下令扣押一艘中國船作為賠償要挾。

雙方僵持多日,葉名琛終於做出了讓步,下令於22日放回了12名船員,但十分明確地拒絕道歉。

23日,英駐華海軍悍然向廣州發動進攻,就此引發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幾天以後,英軍攻入廣州內城,因為英國遠征軍準備不足,再加上廣州地方政府訓練的鄉勇積極抗擊,英軍退守虎門等待援軍。

這一次小小的“勝利”迷惑到了很多人,中毒最深的就是本文的主角——兩廣總督葉名琛。

因為勝利來之不易。

“彬彬有禮”的大清總督,為何被英軍用轎抬走、餓死在印度黑牢?

兩廣總督葉名琛

1856年的廣州,甚至整個兩廣地區,根本就沒有什麼清廷正規軍,因為都調去北邊對抗太平天國了。

也正是為此,前任兩廣總督徐廣縉調至南京剿匪,這才有了葉名琛的補缺升遷。當然,廣東的清軍調去剿匪,糧餉自然也被調走了。

廣州的現狀是:無兵可守、無錢可用。

無論如何,這次的廣州軍民,在總督葉名琛的指揮下,也算是打退了咄咄逼人的英國軍隊。

但是,此後的事態發展卻並不美好。

葉名琛將勝利的訊息上報朝廷,非但沒有得到咸豐皇帝的嘉獎,反倒招致一頓訓斥。

朝廷申斥他不應該輕啟戰端,而是應該與洋人談判。

可是洋人的強硬態度,根本就談不到一塊兒去,再說了,皇帝也沒有給他那麼大的許可權。

因為,洋人要的是通商。

洋人的意思是:我要做買賣,甭管是買賣鴉片還是軍火,首先你要把貿易口岸的市場平臺建立起來,我要賺你的銀子。另外再把港島那個地盤幫我搞大一些,太小了不夠用。不算是割地,就是租給我用幾年,等我們找到更好的地方後,就還給你清政府。

對洋人,天朝是避之唯恐不及的。1842年的《南京條約》,已經打開了5個通商口岸,再開放就天下大亂了。所以,朝廷是不希望放洋人進天朝的,隨意進出更是不可以。割地就更是給列祖列宗丟臉了。

國與國的爭端最終無法解決的時候,只能憑藉槍炮說話。雖然野蠻粗暴,但也是最簡單高效的。

“彬彬有禮”的大清總督,為何被英軍用轎抬走、餓死在印度黑牢?

在珠江上向清軍開火的英軍10英寸口徑大

英國人的援軍繞了半個地球,終於還是來了。法國人也藉口“馬神甫被殺事件”參與侵華,趕來協同英軍。

1857年(咸豐七年)12月29日,在英法聯軍的悍然炮轟下,廣州第二次淪陷。

淪陷的原因很簡單,兩廣總督手裡無人、無錢、無武器。

為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葉名琛曾在兩廣地區大開殺戒,數萬“嫌疑犯”遭到斬首,有“矯枉過正”之嫌,因此盡失民心。這便導致廣州地方衙門無法組織軍民進行有效抵抗,民間力量也只是散兵遊勇、不成建制,對抗洋人簡直就是螳臂當車。

朝廷配給的武器裝備全是冷兵器,遇到洋人的熱炮和火槍,立即就完蛋了。

英國人說:

“清軍的裝備極為簡陋,八旗兵們都拿著弓箭,相距明火槍兩個射程的距離跟我們交戰……”( 《倫敦新聞畫報》)

廣州的兵將打不過洋人,談判也欠缺水平,或者說英國人早已關閉了談判的可能性。

“彬彬有禮”的大清總督,為何被英軍用轎抬走、餓死在印度黑牢?

英法聯軍再次攻入廣州城

1857年12月29日,英法聯軍僅以陣亡15人的代價,再次宣告了廣州城的淪陷。圖為聯軍士兵帶著劫掠的財物返回駐地。

大清國“九大總督”之一的葉名琛,連一次和談的機會也沒有。

吃了敗仗,丟了廣州城,他並沒有畏罪自殺。

他甚至也不逃跑,繼續呆在廣州城內。

他想幹嘛?

原來,在已經淪陷的廣州城裡,葉名琛居然跟英法聯軍玩起了“躲貓貓”。

破城後的英法聯軍,開始了全城大搜捕。

聯軍逐一搜查各個衙門,特別是衙門的金庫,把能抬走的錢財和物資全部搬走。

幾天以後(1858年1月5日),當搜查到左副都統署時,發現了不肯逃亡的兩廣總督葉名琛。同時被捕的還有廣東巡撫柏貴、廣州將軍穆克德納。

“彬彬有禮”的大清總督,為何被英軍用轎抬走、餓死在印度黑牢?

葉名琛被抓捕(原載《倫敦新聞畫報》)

雖然束手就擒,但葉名琛的舉止卻依然從容、端莊。

臨行前,葉名琛還提出要自備大米、銀兩、書籍若干,穿著朝服,戴上朝冠,選帶僕役,擺出一副自己是被邀請赴外考察的天朝大官的做派。

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一個即將成為階下囚的人,居然還提出要坐轎前往牢房。(此處是重點。)

英國人倒也開明,居然同意了葉名琛的請求,派轎將他抬上了英國軍艦“無畏”號。

之所以優待葉名琛,是因為英國人覺得他此時還有利用價值。葉畢竟是中國的兩廣總督、封疆大吏,善待他或許還能在與大清國的談判中獲得一些籌碼。

可是沒想到的是,清朝的咸豐皇帝很快就釋出了詔令,直接撤銷了葉名琛的所有職務,重新委任兩廣總督,而且公佈了葉名琛引起“友邦驚詫”的罪狀。

這等於是徹底放棄了葉名琛,讓他當了替罪羊。

清廷把葉名琛“甩包”之後,英國人明白葉名琛已經沒有任何利用價值,於是將他關押在軍艦上48天之後,“無畏”號於2月23日駛離香港,前往印度的加爾各答。

起初,葉名琛還在軍艦上寫詩自況,以蘇武自比,堅守民族氣節,只吃自己從國內攜帶的食物,並臆想自己能夠見到英國的君主,並與其“當面理論”。

後來,當他得知自己覲見英國君主無望後,終於絕食而死。

以上就是兩廣總督葉名琛被俘後發生的、讓人哭笑不得的“怪現象”。

“彬彬有禮”的大清總督,為何被英軍用轎抬走、餓死在印度黑牢?

英國人抬著轎子把葉名琛押解到軍艦上

清廷徹底放棄葉名琛後,不斷對他潑髒水,還指派文人對其蓋棺論定,將他寫得十分不堪,讓他得了一個“六不總督”的稱謂。

“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這就是很長一段時間內,世人對葉名琛的印象。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不得不引用馬克思對葉名琛的評論。

馬克思是十分同情葉名琛的。

1857年1月23日,馬克思在《紐約每日論壇報》上發表了《英中衝突》一文,詳細解讀了“亞羅”號被扣事件(即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爆發的全過程),他說道

“在全部事件過程中,錯誤在英國人方面。”

在西方輿論對葉名琛的一片譴責聲中(另外還有清廷的唾棄),只有馬克思讚揚了葉名琛。馬克思說:

“確實,這個中國人如此令人信服地把全部問題都解決了。”

另外,馬克思還在當年4月10日發表的《英人在華的殘暴行動》這一篇社論中提到:

“葉總督有禮貌地、心平氣和地答覆了激動的年輕英國領事的蠻橫要求。他說明捕人的理由,並對因此而引起的誤會表示遺憾,同時他斷然否認有任何侮辱英國國旗的意圖。”

馬克思還說,面對英國人的蠻橫無理:

“中國官吏心平氣和、冷靜沉著、彬彬有禮。”

馬克思的觀點是中立的,他的資料來源於當時歐洲各國媒體的報道。對葉名琛的悲慘遭遇,馬克思表示難以理解。

“彬彬有禮”的大清總督,為何被英軍用轎抬走、餓死在印度黑牢?

廣東巡撫柏貴等人向英法聯軍投降

廣州城淪陷時,巡撫柏貴等人投降了。為了恢復廣州的秩序,英法聯軍成立英法總局。1月9日,柏貴復職廣東巡撫,與英法總局共同治理廣州,卻沒有實權。這也成為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傀儡政權。

上圖中身著清朝官服與洋人理論者為柏貴,他身後站立的高個子為廣州將軍穆克德納。柏貴內遭朝廷與軍民詬病,外遭洋人壓制,於1859年病死在廣州。

與柏貴等人相比,葉名琛也算是具有了一些“民族氣節”。

實際上,葉名琛還是有一定才幹的,但是在當時的世界歷史環境和中國的官場體制中,註定了他的悲劇一定會上演。

葉名琛,字崑山,湖北漢陽人。當初很多人甚至認為,他是一個天才。至少在前後兩次鴉片戰爭的空隙,由於外國勢力並沒有大軍壓境,得以讓他展現出一些政治才能。

來看看他的簡歷:

26歲(1835年),中進士,

38歲(1848年),做廣東巡撫,

43歲(1852年),擢升為兩廣總督,

46歲時(1855年)便已經官居極品,被封為一等男爵。

葉名琛在廣東主政的早期,由於治理有方,廣東地方的財政非常寬裕,源源不斷地向朝廷輸送了數以千萬兩白銀的軍餉,因此深得咸豐帝的寵幸。

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後,英國人雖然與清政府簽訂了《南京條約》,但是在具體實施階段,雙方仍有很多分歧,這期間英國人多次要求修改商約,並要求履行入居廣州的協議,但是這些協議均被葉名琛拒絕。

克里米亞戰爭期間(1853~1856年),英法兩國無暇東顧,對清政府騰不出手來實施打擊,因此葉名琛的政策起了作用,表面上看,是因為他“長袖善舞”,這才得以拒洋人於千里之外。

所以,從那時開始,葉名琛聲名鵲起。

“彬彬有禮”的大清總督,為何被英軍用轎抬走、餓死在印度黑牢?

英國報紙曾經大幅報道葉名琛

不知道世界形勢的咸豐等人,還以為是葉名琛善於與洋人周旋,並且治理有方,所以外人不敢出兵作亂。

久而久之,葉名琛也養成了一個習慣:凡是中外交涉的事,他一概不與洋人談,或者敷衍塞責(其實就是拖),喜歡說空話大話,對自己極為自信,也不跟其他人商量,非常自負。

也正是因為英法等國暫時沒有冒犯,駐紮在廣州的大批清軍北上“剿匪”,被派去攻打太平天國的起義軍。

在“亞羅”號事件中,他一再退讓,最後全部釋放英方要求的人員,除了官方正式道歉之外,其他一概做到。即便這樣,還是不能擋住英國人的堅船利炮。

其實,馬克思那幾篇文章的主要目的,並不是為了給葉名琛說好話,而是為了揭露英國資產階級政權的侵略野心、以及企圖殖民他國的慣用伎倆。因為在這件事情上,中國總督葉名琛的表現可以說是有理有據,並且為了照顧大局一再讓步。

而反觀英國人的蠻橫無理,卻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多少年後,當我們從馬克思的著作中讀到對葉名琛的評價時,我們可以看到,雖然大多數人認定葉名琛是清朝末年的一個昏官,

但很多證據也指向了一個事實:這是一個由清政府和英法勢力聯手捏造的百年冤案。

“彬彬有禮”的大清總督,為何被英軍用轎抬走、餓死在印度黑牢?

來自中國民間的自發抵抗

(上圖:廣州淪陷期間,民間自發組織抵抗侵略者的行動,許多鄉間田頭都成了硝煙瀰漫的戰場。)

葉名琛被俘後,英國軍艦把他帶到了印度港口——加爾各答。

1858年3月15日,葉名琛穿著整齊的清朝官服,走上甲板,一邊向人們鞠躬致意,一邊儀表堂堂地走上接他登岸的駁船中。

上岸後,葉名琛被囚禁在威廉炮臺,後搬至托里貢的住宅。在加爾各答的一年多里,葉名琛十分關心時事新聞,他每天早晨起床後,便迫不及待地等候當地《加爾各答英國人報》的到來,讓翻譯讀給他聽,每當有清朝敗況時,他就擊節嘆息,如果是中國獲勝,則喜形於色。

這期間,他寫了一首懷念廣州鎮海樓的詩。詩中寫道:

鎮海樓頭月色寒,將星翻作客星單。

縱雲一範軍中有,怎奈諸君壁上看。

向戎何必求免死,蘇卿無恙勸加餐。

任他日把丹青繪,恨態愁容下筆難。

詩中典故提到的幾個人,都是中國歷史上具有民族氣節的名人。

“一範”指的是北宋的范仲淹,他曾經帶兵擊退西夏進攻,另有《岳陽樓記》傳世,其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句名聞遐邇。

向戎是春秋時期的宋國大夫,他發動“弭兵運動”,曾親自勸說晉、楚、齊等13國在宋國都城舉行和平會談,此後列國間十多年不再發生戰爭。

“蘇卿”即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歷盡艱辛,留居十九年持節不屈,後被放回漢朝。

葉名琛自比范仲淹、向戎、蘇武,是把自己被俘的經歷當成是可以覲見英國君主的契機。後來,葉名琛對隨行僕人說明了這層意思:

“我之所以不死而來者,當時聞夷人慾送我到英國。聞其國王素稱明理,意欲得見該國王,當面理論,既經和好,何以無端起釁?究竟孰是孰非?以冀折服其心,而存國家體制。”

後來,他得知覲見英國君王無望後,決定絕食,並最終身亡。

“彼時此身已置諸度外,原期始終其事,不意日望一日,總不能到他國。淹留此處,要生何為,我所帶糧食既完,何顏食外國之物。”

他究竟還是“不食周粟”,餓死在了印度的英國黑牢中。英國人其實並未虐待他,所以嚴格說起來,這還不算是“黑牢”。

他的死,關鍵還是因為遭到滿清朝廷的徹底拋棄。

所以,葉名琛的悲劇,並不僅僅只是他個人的。

從林則徐、關天培,到葉名琛、僧格林沁,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南京條約,到第二次鴉片戰爭,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璦琿條約……這一系列歷史程序中,滾滾運轉著的,是不可逆轉的世界發展潮流。

葉名琛不是一個投降者,但也絕對不是一個英勇抗敵的大英雄,在很大程度上說,他是滿清朝政的忠實履行者。

可惜他所服務的咸豐皇帝,卻是一位沉迷酒色、有雄心而無格局、有血氣而無才幹的君王,在這種人的手下做事,做什麼都是彆扭的,怎麼做都是矛盾的。

他的遭遇是當時清朝內憂外患的必然結果。

他至死也沒有明白,清王朝屢戰屢敗,國家受欺凌、大臣受侮辱的原因所在,實在是可悲可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