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狗一樣的13歲需要:被尊重權

“若看完《狗十三》這部電影你沒有一絲共鳴的話,那麼你的童年是何其幸運?”

未成年人性侵、校園霸凌、資訊侵蝕、未成年人犯罪,這些刺向未成年人的明晃晃的刀片在本片中均未予以呈現。有人稱這是一部實在無聊的影片,畢竟片中描述的零散事件甚至只能用“家庭瑣事”來形容,粗粗一看,誰都是這樣成長起來的。

《狗十三》狗一樣的13歲需要:被尊重權

然而,這隻會讓人更加細思極恐!因為正是這些每個人孩童時期都或多或少經歷過的日常,卻實實在在地刺痛了觀影者心中深藏的舊傷。原來我們童年時對成人世界的懷疑不是那麼離經叛道,我們被踐踏的青春從未在記憶中消磨,我們仍然不能對早就習以為常的被迫接受說出無所謂。

本片曾被封禁五年,箇中原因必然包括這種源自家庭之稀鬆平常,卻更讓人無處躲避,只能獨自承受的宿命感。

主人公李玩是一位普通的十三歲女孩,她的青春從未被尊重:熱愛物理卻被迫參加英語興趣小組,想參觀天文展覽卻被迫出席叔伯輩的飯局,不願養寵物卻被迫養起了父親送來的“愛因斯坦”,狗走失後被迫指鹿為馬地接受一隻新的“愛因斯坦”,好不容易建立起感情後新狗又被父親送去了流浪狗收容所。

《狗十三》狗一樣的13歲需要:被尊重權

尤其是在“愛因斯坦”走失後,一直被壓抑的李玩突然爆發,開始瘋狂地四處尋找,家裡沒人理解李玩的焦急與失落,反而指責她情緒太過激動、讓一家人圍著一隻狗轉。

後來大人們為了平息這件事,找了只和“愛因斯坦”很像的狗,眾口一詞地跟一眼就看出不是“愛因斯坦”的李玩說狗已經尋回來了,勢單力薄的李玩只能顫抖地喊道:“你們當我是傻子嗎?”

李玩的這次“反叛”在父親的暴力中戛然而止。父親終於無法忍受李玩不顧一切尋狗和由此給家人帶來的麻煩,毫不留情地摁碎女兒手中的酒瓶,李玩的雙手瞬間鮮血直流,父親繼續呵斥怒罵、拖拽擰打女兒。

此時的李玩多像狂風中劇烈搖擺的稻草,隨時可能被連根拔起,此時的李玩明明踩在家中的地板上,卻多麼像是無家可歸的孤兒。

“先給錢,不行就打,打完之後再哄:孩子嘛,哄哄就好了。”這是父親的教育理念。因此驟風急雨過後,父親讓女兒坐在他腿上,無比溫柔地訴說著“要聽話”“打你是因為愛你”“等你長大就明白了”等等。

《狗十三》狗一樣的13歲需要:被尊重權

此後李玩和家人和平共處,再也沒有發生過激烈的衝突。但這種表面其樂融融的生活,是由大人為所欲為的謊言與規訓、孩子膽戰心驚的恐懼和妥協構成的,實質上暗含著洶湧的冷漠和疏離。

《狗十三》展示的由青春期蛻變引發的全民陣痛,讓家庭教育的普遍性問題再次暴露在大眾面前。不同於文章開頭提到的性侵、霸凌等不法侵害,法律在應對“中國式”家庭教育時十分無力,未成年人權益保障的盲區和痛點在此凸顯。

談及未成年人權益保障,我們總是過分集中地探討未成年人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性權利等十分具體且具象的法定權利,卻極少站在人權的高度對未成年人尚未完全法律化的,尤其是抽象化的非物質類人格尊嚴權利展開研究,導致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的研究視域狹窄,權利間關注度和保障水平差異巨大。

欲突破當下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的法制壁壘和觀念闕如,作為人權的被尊重權之引入實屬必要。

《狗十三》狗一樣的13歲需要:被尊重權

人權作為“人因其為人而應享有的權利”,是超法制的道德性權利。無論人權立法理念多麼先進,立法技術多麼成熟,都難以涵括人權的所有義項並達到全方位保障人權之效。人權可被分為應有權利、法律權利、實際權利三大類,人格尊嚴權正是應有權利的一種,因此凌駕於法權之上。

人格尊嚴具有普遍、自由、自主的特徵,是值得尊重的人類理性。正如康德所說:“你要這樣行動,把不論是你的人格中的人性,還是任何其他人的人格中的人性,任何時候都同時用作目的,而絕不只是用做手段”。

也就是說,我們要把人格時刻作為目的,作為尊重的物件,每一個人都要求他人尊重其人格。黑格爾也曾說:“要成為一個人格,並敬重他人作為人格。”

由此,被尊重權是人權之人格尊嚴權理應包含的一項基本權利。被尊重權的涵義極其豐富,其法權化道路也將十分漫長。在當前法律體系中,被尊重權沒有被作為一項基本權利加以規定,而多作為保障其他法定權利實現的手段,其獨立的權利意義和價值被忽視。

喚醒被尊重權作為人權的強大生命力,能夠使家庭教育問題透過被尊重權的多維度保障得以解決,實現未成年人權益最大化。

《狗十三》狗一樣的13歲需要:被尊重權

正是在此意義上,我們提出未成年人在家庭的基本人權即為被尊重權。

中國式“打是親罵是愛”的父愛和母愛,扭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性格。

打不是愛,因為沒有尊重;罵不是愛,因為沒有尊重;高分時被肯定也不是愛,那只是對分數和成績的功利主義。

被尊重權得以實現,才是家長對子女最大的愛!

平等是尊重的前提,被尊重權的落地需要家庭成員平等交流的環境土壤。中國式家庭教育難以磨滅儒家思想和禮樂文化的烙印,深入人心的等級觀念不僅在根源上與平等理念背道而馳,而且根深蒂固的長幼尊卑傳統倫理還使其進一步正當化,深深地熔入國人的文化基因。

被尊重權的確立將為注入理智、平等、尊重的人性價值提供有力的理論武器和方法指導。被尊重權之所以能體現更高尚、無私的愛,是因為一方面,未成年人無論在心智、身體還是物質上都處於相對成年人弱勢的一方,尊重子女所蘊含的平等價值絕不會是絕對的平等,而是經過考量子女的受保護權、發展權等人權,出於愛護子女之目的而行的相對平等,閃耀著理性和愛的光輝。

《狗十三》狗一樣的13歲需要:被尊重權

另一方面,子女權利被尊重權的侵害對父母而言是成本極低且無需遭受法律或道德譴責的,因而尊重子女要求父母自覺履行更加嚴格的自我剋制義務,摒棄發洩式的棍棒教育,轉而以愛之名傾注大量時間精力積極探尋有效溝通方式,並能包容子女的異議意見、支援子女在自我發展相關議題上的選擇權和決定權。

在被尊重權實現的方法論指導上,全國人大常委會與1991年批准加入的《兒童權利公約》可以為我們提供有益參照。根據該公約的規定,兒童享有生存權、受保護權、發展權、參與權四項基本權利。

其中參與權指的是兒童有權參加適合自己年齡的家庭生活和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事務的權利。參與的意識有利於兒童全面健康發展,也有助於增強對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尊重的提升,該公約明確規定了兒童對有關自身的事務有權發表自己的意見並得到尊重。

《狗十三》狗一樣的13歲需要:被尊重權

兒童的參與權經國內立法轉化在《未成年人保護法》第3條和第14條已有部分體現,但如該法第14條規定:“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根據未成年人的年齡和智力發展狀況,在作出與未成年人權益有關的決定時告知其本人,並聽取他們的意見。”

社會公眾對“權益”的解釋不免仍限定在人身、財產等傳統權利,與達到被尊重權理論要求尚有不小的距離,對“權益”內容進行人格利益化的擴充和改造,使兒童切實享有並充分行使參與權,將是我們不懈努力的方向。

《狗十三》狗一樣的13歲需要:被尊重權

當李玩吃下那塊狗肉時,她吃下不是狗肉,而是帶著血淚的成長,和對成人世界的無語……

當李玩看著愛因斯坦而狠心離去時,和她同時離開的還有那個愛恨敢於直接流露的純真的少女……

在影片的結尾,李玩完成了自我規訓,不再掙扎,也不再逃避。她走出了青春期的孤島,轉身投入成人世界的圍城。她望著溜冰場中的弟弟,知道那將是新一輪規訓的開始,而只要沒有保障未成年人的最大權益:被尊重權,這樣的迴圈還將一直持續下去。

《狗十三》狗一樣的13歲需要:被尊重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