掙錢越少的人,關心的事兒越大

最近和朋友聊到資本的自由度,資本和權力該怎樣關進籠子。今天介紹《憤怒的葡萄》,看看資本充分自由的後果之一。

1929年10月24日,美國迎來了它的“黑色星期四”,股票價格下跌之快連股票行情自動顯示器都跟不上。10月29日,西方世界迎來了“黑色星期二”,長達10年的經濟大蕭條拉開了序幕。

《憤怒的葡萄》發表於1939年,描寫大蕭條中,大批農民破產、逃荒和鬥爭的故事。喬德一家的土地被大公司沒收後,變賣掉所有家產,全家十三口擠在一部破舊汽車上向西逃荒,尋找出路。一路上死的死,散的散,剩下八口到達加利福尼亞後,等待他們的仍然是失業、飢餓和困苦。勞動力大量過剩,工資沒有最低只有更低。地頭蛇們收取各種保護費。

凱西是隨喬德一家流浪的牧師,喬德是一家的主要勞動力,喬德的母親是大家的精神依靠,西遷路上,他們逐漸形成了團結互助、勇於鬥爭的集體。凱西成了罷工組織者;喬德跟隨凱西,表示“凡是有飢餓的人為了吃飯而鬥爭的地方,都有我在那裡”;喬德的母親認識到“窮人的路越走越寬”,成了有力的支持者。整體來看,《憤怒的葡萄》並不鼓勵革命,主要是反映現實,表達同情,希望能找到調和的方法。

《憤怒的葡萄》出版後,在許多州成為禁書,有人針鋒相對地出了本《快樂的葡萄》,講一戶流民在加利福尼亞得到貸款,農場主慷慨地給他們土地,最後過上富裕生活。事實是無法掩蓋的,《憤怒的葡萄》獲得1940年美國普利策文學獎,而《快樂的葡萄》再無聲息。

30年代的大蕭條,工人們發動罷工,自由主義者被蘇聯的繁榮吸引而成為馬克思主義者,保守主義者日益轉向法西斯主義。羅斯福實行新政,提高政府對經濟政策的參與性,動用政府力量挽救了美國。但工人階級已經組織起來,後面我會介紹另一本書,講英國間諜部門如何協助政府應對工人罷工。

作者約翰·斯坦貝克,20世紀美國作家,憑《人鼠之間》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代表作品有《憤怒的葡萄》、《月亮下去了》、《伊甸之東》、《煩惱的冬天》等

掙錢越少的人,關心的事兒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