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領侍衛內大臣”是個什麼官職?絕非清宮戲裡的帶刀侍衛

當我國封建社會進入大清王朝時期,整個封建官僚體系已經相當完善,大清王朝只需要照搬而已。但凡事都有不同,眾所周知大清王朝是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所以這個王朝除沿襲前朝之外又有許多與眾不同之處。

就官職就而言,為大清王朝所獨有的就有不少,而其中的一個官職又是格外的不一樣,甚至是特立獨行的,這個官職就是

“領侍衛內大臣”

清朝的“領侍衛內大臣”是個什麼官職?絕非清宮戲裡的帶刀侍衛

上圖_ 清朝皇帝與百官景象

原本職責重要,品階最高

領侍衛內大臣,顧名思義,這個官職職務就是管理侍衛的,但還有一個“內”字,指的就是皇宮之內,所以這個官職的本職就是負責管理皇帝的護衛衛士,承擔皇帝的安全之責。

既然是事關帝王安全,這個官職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然則,歷朝歷代都有負責拱衛禁宮,保衛皇帝安全的職位,領侍衛內大臣又為何獨樹一幟?

負責皇帝安全的職位很多,但是官級品階能出其右者聊聊,這領侍衛內大臣是真正的最高階“正一品”官,屬武職,職位品階高於各地鎮守將軍與地方都統。而且在清朝所有官職涉及到“侍衛”二字的,官階為一品的只有此職。所以,

某些清宮劇中,那些年輕帥氣的主角自報家門什麼“一品帶刀侍衛”等等,均屬於杜撰,此處筆者捎帶說明,避免被其混淆。

清朝的“領侍衛內大臣”是個什麼官職?絕非清宮戲裡的帶刀侍衛

清朝的“領侍衛內大臣”是個什麼官職?絕非清宮戲裡的帶刀侍衛

上圖_ 晚清帶刀侍衛

榮譽大於職責

原本這領侍衛內大臣是基於八旗滿洲之“上三旗”(即正黃旗、鑲黃旗和正白旗)各設定一人,職責就是管理所在旗籍之內的侍衛。但是隨著清王朝的統治穩固,皇帝個人安全已經由外轉內。

就是說外部敵人的威脅已經不存在,唯一有可能傷及皇帝性命的危險大多來自於朝廷內部。

這種情況下,皇帝是不可能將個人安危託付於一人或個別幾個人,所以領侍衛內大臣的原本職責其實已經是名存實亡。雖然領侍衛內大臣名義上對禁衛軍(也就是帶刀侍衛等等)有管理排程之責,但是實際上沒有皇帝的命令,誰也調不動禁衛軍。當然,對於禁衛軍的行政管理之責領侍衛內大臣還是有的,但也多是日常事務而已。

那麼既然職務上已經“雞肋”,那還留著它作甚?

實際上,領侍衛內大臣這個職位的榮譽性遠遠大於它自身的職責。能夠榮膺此職之人,那都是皇帝的絕對心腹。

漸漸的榮任領侍衛內大臣演變為給外界一個訊號,相當於告訴滿朝文武,在這個位置上的人,是皇帝的近臣,能在皇帝面前說上話。所以能夠榮任這一職位之人,往往僅是兼任,因此領侍衛內大臣本職之外的權力,那才是其核心的政治資本。

清朝的“領侍衛內大臣”是個什麼官職?絕非清宮戲裡的帶刀侍衛

上圖_ 清 王翬 《康熙南巡圖》

任職者必須根正苗紅

既然領侍衛內大臣已然成為一個“榮譽性”的虛職,已經沒有了常務任職的必要,而且任職者都是皇帝近臣心腹

,因此皇帝在任命此職務之時顯得格外吝嗇。能夠榮任這一職位的人物,不是滿洲親貴,就是宗室皇親,而且還有不少都是當朝權傾朝野的人物。

筆者列舉幾位,看看那些“領侍衛內大臣”們有多“紅”,也可以領略不同帝王,不同時期,不同的用人風格。

康熙朝時期,榮任領侍衛內大臣的有

索額圖

明珠

。清朝初期,由於清廷內部權力之爭以及全國區域性地區依然處於紛爭局面,在這種並不安定的情況下,皇帝很難將大權獨攬,原因之一就是軍權的分裂。又因為前有多爾袞等宗室爭權之例,如此權力就會下放到個別滿洲親貴權臣之手,鰲拜就是這樣的背景下做到了隻手遮天。

不要以為鰲拜被擒之後,這“權臣”現象就隨之消失,索額圖就是既鰲拜之後的新起之秀,當然了,索額圖與鰲拜不可同日而語。

為了平衡關係,康熙皇帝不得不重用另一人,就是納蘭明珠,這就是康熙朝“索明”二相黨派之爭。

可是康熙皇帝並非不能庸主,最終索額圖與明珠都因為“結黨營私”被依次打倒,尤其是索額圖,不但不得善終,而且還成了亂臣賊子,真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清朝的“領侍衛內大臣”是個什麼官職?絕非清宮戲裡的帶刀侍衛

上圖_ 索額圖(1636年-1703年),赫舍里氏

到了雍正朝,朋黨問題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大清王朝進入了我國封建社會難得的經濟建設時期,因此雍正朝的領侍衛內大臣都是皇帝的親信干將。先後榮任這一職務之人分別是,雍正皇帝鐵桿兄弟

怡親王胤祥

和“改土歸流”頭號功臣

鄂爾泰

胤祥不必多說,危機四伏的雍正朝初期,胤祥對於穩定朝局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時他更是雍正皇帝致力於改革的絕對擁護者與排頭兵,可惜英年早逝。

而鄂爾泰那就絕對是雍正皇帝一手提拔起來的治世能臣。“改土歸流”在我們後人看來是順理成章,但是在當時那絕對是燙手山芋的苦差,搞不好就是身敗名裂,甚至是死於非命。但是鄂爾泰就在雲貴總督這個可能地方總督排名最靠後的職位上,出色地完成了雍正皇帝寄予厚望之重任。雍正皇帝對鄂爾泰的啟用乃至重用,絕對是清王朝“伯樂與千里馬”之佳話。

清朝的“領侍衛內大臣”是個什麼官職?絕非清宮戲裡的帶刀侍衛

上圖_ 鄂爾泰(1677—1745年),西林覺羅氏,字毅庵,滿洲鑲藍旗人

到了乾隆朝,大清王朝真正到了太平盛世,乾隆皇帝真正做到了大權獨攬與乾綱獨斷。年輕時的乾隆皇帝頭腦睿智,但隨著年齡增長與功績攀升,個人情感喜好與理智博弈之時,往往前者佔據上風,因此乾隆朝的眾多領侍衛內大臣們,除了功績卓越之外,更多了幾分“關係”因素。例如,兆惠、阿桂、福康安等人,基本上都是依仗軍功而榮任此職,而傅恆和和珅這兩位就有不少水分。

尤其是這

和珅

,雖說和大人確實能力出眾,但是武功方面並不突出,因此他能夠成為領侍衛內大臣,原因就是一個,那就是皇帝的絕對寵臣。

清朝的“領侍衛內大臣”是個什麼官職?絕非清宮戲裡的帶刀侍衛

上圖_ 和珅(1750年—1799年),鈕祜祿氏,原名善保,字致齋

再往後,知名度比較高的領侍衛內大臣,當屬咸豐朝的

肅順

了。咸豐時期,大清王朝早已由盛轉衰,乃至江河日下。這位年輕的“苦命天子”嗣承大統之後,並沒有就此消沉“破罐子破摔”的意思,而是整飭朝綱力圖扭轉乾坤。

肅順的大刀闊斧與敢作敢為行事風格,成為咸豐皇帝整風運動的排頭兵,肅順因此而成為炙手可熱的人物。咸豐九年,肅順榮任領侍衛內大臣,集榮耀於一身,達到權力頂峰。此時的肅順依舊鋒芒畢露,這為日後身首異處的悲慘結局而埋下伏筆。

可憐肅順空有拳拳報國之心,怎奈不懂政治,更不懂人心險惡?

縱觀清王朝歷朝領侍衛內大臣,雖有個別之人德不配位,但是整體上這個隊伍還是以忠君愛國之人物為主,其中真正不乏值得歌頌之人物。

文:王金百

參考資料:

【1】《清史稿》 趙爾巽

【2】《中國近代史》 陳恭祿

【3】《苦命天子》 毛建海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