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修《明史》究竟是否對明朝皇帝進行了抹黑?

《明史》抹黑了明朝皇帝,這是很多人的誤解。

清修《明史》究竟是否對明朝皇帝進行了抹黑?

明史

15世紀中葉,中原內亂,滿清趁機打進山海關,統一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當時,滿清原本屬於長期與中原王朝對立的北方政權,如今入主中原,加上進行了數次慘烈的大屠殺和推行剃髮易服政策,當然要在維護自己的統治上費一番功夫,而很多人認為,這其中就包括在為前朝官修的正史《明史》中對大明王朝進行全面的抹黑以獲取民心。

不吝讚美

實際上,這是想當然的說法,但凡讀過《明史》的人都知道,《明史》對明代(包括明代皇帝在內)的評價多是讚美之詞。特別是對明朝前期除了朱允炆之外的四位帝王——太祖、成祖、仁宗和宣宗——以及後來出現的中興之主明孝宗——可謂是絲毫不吝讚美。當然,這五位皇帝從客觀上來講,也確確實實是為國家穩定和社會繁榮做出過傑出貢獻的。

清修《明史》究竟是否對明朝皇帝進行了抹黑?

明太祖

在《明史》對明太祖的總結評價當中,幾乎是通篇好評,其中更有“武定禍亂、文致太平”、“晚歲憂民益切”之語,幾乎刻畫出了一個完美的君王形象。《明史》也並沒有大肆渲染朱元璋晚年屠戮功臣的惡政,在總評中更是隻字未提,而明太祖的嚴刑峻法也評價為是“懲元政廢弛,治尚嚴峻”,總而言之就是正面讚美其功績而少說其惡政,理性客觀甚至於一定程度上有所美化。

而至於明成祖,最著名的評價莫過於《明史》中“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之語,對永樂大帝的功績進行了充分的肯定,甚至拿漢唐相比,但最後也提到了朱棣殺戮建文朝臣子,而此事實,也無可厚非。

清修《明史》究竟是否對明朝皇帝進行了抹黑?

明成祖

對於開創了仁宣之治的兩位皇帝,《明史》依然是正面評價,仁宗在位時間不到一年,史書上主要是肯定了他在監國時期的盡職盡責,甚至說明仁宗“可為萬世子臣之法”,還將其比作漢朝文景二帝,可以說評價相當高。而對於宣宗,史書更是評價他是文武雙全的太平天子,當然明宣宗也確實是一位值得稱道的好皇帝。

對這兩位帝王,《明史》依然是通篇好評。

委婉批評

那麼對那些極具爭議性的帝王呢?

比如在位期間發生了土木堡之變以及奪門之變的明英宗朱祁鎮,史書依然用“無甚稗政”來評價,即沒有什麼惡政的意思;並且將土木之變的鍋推給王振:“獨以王振擅權開釁,遂至乘輿播遷”,最後還不忘誇一誇英宗廢除殉葬制度的高尚私德:“罷宮妃殉葬,則盛德之事可法後世者矣。”

清修《明史》究竟是否對明朝皇帝進行了抹黑?

土木之變

而對明神宗的評價,最出名的就是那句“故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在《明史》中,對萬曆皇帝的評價總體上來說確實不好,但客觀來說,依然肯定了萬曆早期勵精圖治的功業,但之後就漸漸變得不理朝政,也確實對國家產生了嚴重的影響。

而至於那個在位剛滿一個月的明光宗,實際上也沒有什麼可評價的,但史官依然以惋惜為主,“光宗潛德久彰,海內屬望,而嗣服一月,天不假年,措施未展,三案構爭,黨禍益熾,可哀也夫!”其大意就是說光宗有才能剛要施展,卻英年早逝,使得黨爭更加激烈,非常可惜!

清修《明史》究竟是否對明朝皇帝進行了抹黑?

崇禎皇帝影視形象

我們最後再來看看《明史》對亡國之君朱由檢是如何評價的,首先,《明史》認為明朝在十七年間亡國,崇禎皇帝確實要負主要責任,但還是讚揚了皇帝個人的勤奮和志向,將主要過錯推給臣子的不和,還加上了“氣數使然”的說法。

其餘如代宗、憲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熹宗的評價在此就不一一解析了,總的來說,《明史》對於明朝皇帝的評價並沒有抹黑的成分,甚至還進行了一定的美化,其中評價較差的憲宗、武宗、世宗等等也大體客觀,先是肯定了他們的功績,再說他們的弊政,比如武宗的風評在明代時就不好,但《明史》依然有“手除逆瑾,躬御邊寇”的語句。

清修《明史》究竟是否對明朝皇帝進行了抹黑?

大明紫禁城

實事求是才是正確的態度

為什麼很多人會認為清朝修史抹黑明朝皇帝?因為清朝似乎有這樣做的理由,畢竟歷朝歷代抹黑前朝皇帝的例子並不少見。但是,沒有考證的猜測是沒有說服力的,《明史》就擺在那裡,人人都可以去讀,人人都可以去考證,其對明朝皇帝並沒有嚴重的抹黑,對歷史也沒有進行無恥的篡改,這是很簡單就能證明出來的。

這並非在為清朝洗白,事實如此而已。清朝自然有清朝的黑點,明朝也有明朝的不凡之處,學歷史貴在實事求是,依靠個人情感和主觀論斷地想當然,請問這個歷史還有什麼價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