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的進士——北宋第一神童的起伏人生

自從隋文帝首開科舉,經過之後的李唐和五代各朝相繼沿襲改進,到了以崇文抑武著稱的趙宋王朝時,它已經成為朝廷取士唯一的正途。而此時的科舉也實現了真正的規範化、體系化和制度化,作為一條相對公平的上升通道,徹底打破了魏晉以來世家門閥壟斷朝堂的局面。自北宋初年開始,科舉進士科的最終優勝者由皇帝親自面試的殿試產生。作為天子門生的進士們是當時全社會普遍尊崇的天之驕子,從東華門走出的他們讓天下仰望,其榮耀是任何一個功高蓋世的武將也無法比擬的。

三歲的進士——北宋第一神童的起伏人生

此時的科舉還沿用唐朝分科的舉措,但已大大省減,主要開行進士和明經兩科,其餘諸科僅僅備選而已,而只有進士及第者才算是真正的官場寵兒。宋朝的進士考試還沒有象明清八股那樣的僵化,舉子們在熟讀經義的情況下、大可以憑才華自由發揮,年輕才子們相對來說更有脫穎而出的機會。儘管如此,要通讀九經和它們的註釋,並加以自己的理解闡發,也非得要下十年以上的苦功才可。所以此時二十出頭的少年進士,已經足以讓朝野矚目了。不過也正是在北宋,卻出現了一位年僅三歲的幼年進士 這是怎麼回事呢?

三歲的進士——北宋第一神童的起伏人生

此人名叫蔡伯俙,來自科甲鼎盛的福建福清,他生來聰明過人、而且有驚人的記憶力,被家鄉士紳作為祥瑞上報給了朝廷。真宗時開了一科所謂“神童試”,而虛歲四歲、實際僅有三歲的他就得以進京趕考。他在皇帝座前毫不膽怯,將真宗御製的勸學詩背誦得滾瓜爛熟,被欽賜進士出身。不僅如此,他之後還被安排給真宗太子做伴讀,這個太子就是後來的宋仁宗,看起來一條青雲之路已經在這個孩子身前鋪展開來。

三歲的進士——北宋第一神童的起伏人生

作為未來皇帝的玩伴,蔡伯俙極力逢迎、從不違逆對方的意願,很得其喜愛。而另一位伴讀,也是十幾歲就中舉的神童晏殊,卻對太子的一些頑劣行徑極力諫阻,非常認真的督導其課業。太子長大成人之後,對這兩位自幼跟隨自己的夥伴,卻有了新的認識。特別是太子繼位為帝、併成年親政之後,卻大力提拔晏殊,日漸疏遠了蔡伯俙,讓後者在官場慢慢邊緣化。當晏殊已貴為宰執時,蔡伯俙依然沉淪於下僚。到了仁宗駕崩之後,他更是被趕出了朝堂,只能在老家做了個富貴閒人。

三歲的進士——北宋第一神童的起伏人生

這位天下第一神童,之所以落到如此收場,是因為他將自己的聰明都用到了琢磨上級心思之上,過於圓滑世故。他的發小仁宗皇帝非常清楚他的性格缺陷,一直不願意委以重任,其實這何嘗不是對他的一種保護。自仁宗朝中期開始,文臣士大夫們黨爭不斷,到神宗時起又有新黨和舊黨之間的激烈搏殺,可身處權力核心之外的蔡伯俙卻都未被波及。他在家鄉一直平安的活到八十七歲才壽終正寢,這對只有小聰明而無大智慧的他無疑是一種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