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妃認安祿山為乾兒子,關係親密,引發安史之亂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長恨歌》中的這兩句,在中國可謂盡人皆知。在這首長篇敘事詩裡,作者以精煉的語言,優美的形象,敘事和抒情結合的手法,敘述了唐玄宗、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中的愛情悲劇。

楊貴妃認安祿山為乾兒子,關係親密,引發安史之亂

唐代經歷唐太宗“貞觀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則天的“治宏貞觀,政啟開元”“貞觀遺風”及唐玄宗的“開元盛世”後,成為了一個國富民強的國家。雖然經濟在唐玄宗天寶年間達至鼎盛,但是各種社會矛盾也在逐漸積聚。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清君側,反楊國忠為名起兵叛亂,兵鋒直指長安。 次年,唐玄宗帶著楊貴妃等逃往蜀中,途經馬嵬驛(今陝西興平市西)時,隨駕禁軍譁變,認為楊貴妃是禍國紅顏,安史之亂是因她而起,不誅殺楊貴妃難以平復國人心中怨氣,激勵軍心。唐玄宗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賜死了楊貴妃。

那麼,楊貴妃和安史之亂到底有什麼因果關係呢?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安祿山任平盧兵馬使。他秉性機靈聰慧,人們大多稱讚他。朝廷授予他營州都督、平盧軍使官銜。他用厚禮賄賂往來官員,請求在朝廷為他多說好話,一時間朝堂之上對安祿山讚譽有加,逐漸得到唐玄宗的信任和喜愛。當時,楊貴妃大受唐玄宗的寵愛,連帶楊氏一門也全部雞犬升天,勢大如焰。安祿山要想進一步得到唐玄宗的青睞,不走楊貴妃的路子肯定是行不通。為了獲得楊貴妃的喜愛,除貢獻金銀珠寶、珍奇古玩外,還不惜認小自己十幾歲的楊貴妃做義母。

楊貴妃認安祿山為乾兒子,關係親密,引發安史之亂

洗三,在中國古代誕生禮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儀式,就是在嬰兒出生後第三日,舉行沐浴儀式,會集親友為嬰兒祝吉。寓意一是洗滌汙穢,消災免難;二是祈求幸福,圖個吉利。據說,楊貴妃認安祿山做乾兒子後的第三天特地傳召安祿山進見,替他這個“大兒子”舉行洗三儀式。楊貴妃讓人把安祿山當作嬰兒放在大澡盆中,為他洗澡,洗完澡後,又用錦繡料子特製的大襁褓,包裹住安祿山,讓宮女們把他放在一個彩轎上抬著,在後宮花園中轉來轉去,口呼“祿兒、祿兒”嬉戲取樂。

還有一次,安祿山與楊貴妃的宮中飲酒作樂,不料酒醉之後嬉戲打鬧無度,安祿山不小心把楊貴妃胸前抓撓出了血印,兩人嚇壞了!最後楊貴妃想到一個辦法,只見她拿出胭脂盒,一番塗抹,就把胸前的抓痕變成了一朵好看的花兒。這才矇混過關。

楊貴妃認安祿山為乾兒子,關係親密,引發安史之亂

當然以上這兩則故事都是野史傳說,沒有正史記載,但也從側面說明兩人關係非常親密。

常言道,紙裡保不住火。按照野史記載,時間一長,安祿山見與楊貴妃的關係有敗露的跡象,於是先下手為強,搶先造反,這才有了給中華民族帶來巨大災難的“安史之亂”和楊貴妃被譁變士兵逼死的悲劇。

其實由於唐玄宗時期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這些召募來的職業軍人受地方軍閥的收買籠絡,和將領形成一種特殊的盤根錯節、牢不可分的關係。另外開元以後,在邊境地區普遍設立節度使制度,節度使的權力很大,以至於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僅安祿山所掌握范陽等三鎮即達十五萬人。相對而言,中央軍則不僅數量少、質量差,而且戰備荒疏,不堪一擊。節度使的日益強大,與中央政權矛盾逐漸加深直至難以調和,這才是爆發安史之亂的真正原因。

楊貴妃,不過是中國古代“女人是禍水”這一牌坊下無數個犧牲品之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