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軍閥真的只要通電下野,就可以全身而退嗎

在民國初年的軍閥混戰中,有這麼一個不成文的約定,就是一方戰敗以後如果認輸,那麼勝利方應該放對方一馬,不再趕盡殺絕。

比如像直皖大戰皖系戰敗,皖系首領段祺瑞下野以後,獲勝的曹錕和吳佩孚就沒有為難他,任由段祺瑞離開北京去天津寓居。甚至連在戰鬥中俘虜的曲同豐等皖系大將也都被釋放。

還有像張勳,儘管因為搞復辟一度遭到通緝,不過不久北洋政府就對他進行了特赦,甚至後來還打算讓他重新出山,擔任長江巡閱使兼安徽督軍之職。倒是張勳自己不願意再捲入政治中去,婉拒了任命,繼續在天津租界當寓公。

北洋軍閥真的只要通電下野,就可以全身而退嗎

下野後的張勳

而湖北督軍王佔元在“湘軍援鄂”之戰中和湘軍交戰正激烈時,吳佩孚以援助為名派大軍南下,突然佔據了武漢,逼迫他下野。但是在王佔元辭職以後,吳佩孚還是下令不得為難王佔元,甚至派兵護送王佔元上車,帶著搜刮的財富離開武漢。

出現這種情況,首先是因為軍閥混戰的參與各方大多當年都是出自晚清軍中,不少人彼此曾經是師生、上下級、同事甚至是親戚,彼此之間關係錯綜複雜。雖然在爭權奪利時顧不上這種關係,但是事後總要互相留點面子。

像段祺瑞是北洋元老,吳佩孚等人見了他的面都要尊稱一聲老師,自然不敢做得太過,不然肯定會有人背後罵他。而張勳和張作霖是兒女親家,怎麼處理他總要顧及下張作霖的面子,所以才會早早特赦。

另外軍閥混戰誰也不敢保證自己一直會順風順水,哪天被打敗了也希望別人能手下留情。因此大家對失敗者都是格外寬容。

北洋軍閥真的只要通電下野,就可以全身而退嗎

但是這個只是不成文的約定而已,並沒有什麼實質上的約束力。因此如果下野以後還不安分,或者當初有了血仇的話,那麼還是得自己當心。

第一種情況的典型是陸建章。陸建章也是北洋老人之一,他在陝西督軍任上被陳樹藩擊敗,最後只能下野。陳樹藩後來投靠了段祺瑞,成為皖系干將,陸建章自然對段祺瑞也心生不滿,有意報復。

馮國璋出任大總統以後,和段祺瑞為了爭權奪利矛盾加深。段祺瑞宣揚武力派兵南下時,馮國璋高喊南北和平。陸建章就幫助馮國璋運動自己舊部馮玉祥通電主和,拒絕南下,一時鬧了段祺瑞一個灰頭土臉。

段祺瑞的心腹徐樹錚不甘心失敗,於是一面邀請張作霖南下支援段祺瑞,一面乾脆以商議軍務為名將陸建章騙來,將他槍殺。

北洋軍閥真的只要通電下野,就可以全身而退嗎

第二種情況的典型是孫傳芳。孫傳芳在蘇魯戰爭中擊敗直魯聯軍,俘虜張宗昌手下大將施從濱以後,不顧往日情分將他殺死。後來施從濱的女兒施劍翹就立志報仇,最終在孫傳芳下野以後,找機會將他槍殺,為父報仇。

北洋軍閥真的只要通電下野,就可以全身而退嗎

還有兩種情況混合的。比如徐樹錚後來捲入了段祺瑞、馮玉祥的權力爭鬥之中。馮玉祥就將他扣押,以陸建章之子陸承武為父報仇的名義將他殺死。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軍閥下野以後的人身安全不是肯定有保證的。很多下野軍閥怕被仇人報仇,於是乾脆躲進租界求個太平。因此民國時期下野的軍閥去租界寓居的特別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