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事堂”是個什麼樣的地方?發生過什麼樣的影響宋朝的趣事?

首先,就是“政事堂”的歷史源流和“政事堂”出現的背景。

在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為了收集更多人治理國家的辦法,同時分化宰相的權力,所以給一些職位不高,但是有能力的官員加封參知政事、同中書門下三品(以後逐漸統一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之名)等稱號,讓他們也可以用等同於宰相身份參加國計民生的討論。因為討論的都是“政事”,所以叫“政事堂”。

“政事堂”是個什麼樣的地方?發生過什麼樣的影響宋朝的趣事?

唐太宗李世民

因為在唐朝初年,是由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這三省長官(中書令、侍中、尚書左右僕射)共同執掌宰相的權力的,相權還是比較集中,所以就需要分散相權,於是唐宋兩朝的決策中心——政事堂,誕生了。

最開始,為了方便,所以政事堂就設在門下省的官署裡,後來地點又改成了中書省。再後來,為了顯示政事堂的正式性,所以他就有了正式的獨立的官署。地點雖然有所變化,但大多離不開禁宮的範圍。

“政事堂”的機構有:吏房、樞機房、兵房、戶房、刑禮房這五房。五房隨時待命,具體執行政事堂下達的政令。

本來三省的長官不用獲得加封,也進入政事堂議事的。不過因為尚書省只是政策的執行機關,沒有決策權,所以尚書省長官的宰相身份一直受到爭議。所以到了唐高宗以後,尚書省長官尚書僕射也同樣要獲得加封后,才能進入政事堂,參加議事。到了唐玄宗時期,尚書僕射不再獲得加封,於是被排斥在政事堂外。

“政事堂”是個什麼樣的地方?發生過什麼樣的影響宋朝的趣事?

唐玄宗李隆基

同時也是在唐玄宗年間的開元十一年(公元七二三年),政事堂改名為中書門下。在以後的一段歲月裡,仍然有人習慣性用“中書政事堂”稱呼它。

到了唐朝的後期,皇權變大,相權就相應地變小,於是中書令、侍中也被排斥在政事堂外。自此三省長官的權柄檢索一大截。

到了後晉時期,“政事堂”“中書門下”的名頭又改成了“政事廳”。

北宋沿襲唐制,把“政事堂”作為宰相、參知政事議事辦公的地方。

元、明、清時,都不再設立“政事堂”。只是在清末,宣統三年(公元一九一一年)責任內閣時復設,作為總理大臣、協理大臣及國務大臣討論政策用的場所,清朝滅亡了,也就廢止了。

“政事堂”是個什麼樣的地方?發生過什麼樣的影響宋朝的趣事?

宣統溥儀

關於政事堂倒是經常有影響王朝的大事發生,但是論到有趣就不一定了。其中有一件是關於北宋的顏面正統的。

宋太祖趙匡胤因陳橋兵變而黃袍加身,是被迫還是主動還是二者兼而有之,不好說。

就算是被脅迫好了,也只是有一部分人脅迫他,不會所有人都強迫他接受皇位。比如說他在北周朝廷裡的政敵、和他有私怨的大臣等,都有極大可能不支援他。還有一些人單純因為懷念故主,是所以不支援他。

“政事堂”是個什麼樣的地方?發生過什麼樣的影響宋朝的趣事?

這些人或多或少,都存在。怎麼辦?當然是說服這些人了。而其中的一次說服過程就發生在政事堂。

當時,地點是在政事堂,出場的主要人物是趙匡胤、範質、王溥,他們的身份分別是宋太祖趙匡胤,後周時曾任太尉,範質、王溥都當過後周的宰執,因為在陳橋兵變被迫擁立趙匡胤,所以都成了宋朝的臣子,但還是接受趙匡胤篡權奪位的事實。所以趙匡胤就解釋其中緣由。

“政事堂”是個什麼樣的地方?發生過什麼樣的影響宋朝的趣事?

宋太祖趙匡胤

過程中,宋太祖趙匡胤一度“流涕被面”(《龍川別志》我覺得有趣就是這裡,哭得眼淚鼻涕滿臉,不知道是真情流露還是做戲。)

最終,固執的範質不得已,只能跟著擅長明哲保身的王溥一起,稱趙匡胤為“萬歲”了。

趙匡胤憑著這一次,讓前朝的一些大臣承認北宋政權的合理性。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