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墳掘墓,協主殺君,難以評判的賢相伍子胥

本文由作者

獨家原創,轉載請註明出

大家好,我是百家作者。我們都知道歷史上上有一個非常的著名的故事,叫做專諸刺王僚,也就是後來讓魚腸劍名聲大噪的歷史上最為著名的四大刺殺事件,不過今天我們要說的不是這件事,而是這次事件的主謀之一伍子胥。伍子胥是一個有名的賢相,但是他協助自己的主子弒君,後來又幹出挖墳掘墓這樣的人間慘事,所以史書中對他的評價並不是非常的好,也讓後人對他褒貶不一。

挖墳掘墓,協主殺君,難以評判的賢相伍子胥

兄父慘死 慘痛的人生經歷

伍子胥本來是楚國人,父親乃是楚國的太傅,說起伍子胥之前我們就得先說說他的父親伍奢。當時楚平王聽信了太子少傅費無忌的讒言,把太子建給打發到了國都外守城,並且一直在楚王面前進言給楚王洗腦,讓楚王深信自己的兒子太子建想要造反。而這個時候楚王就把伍子胥的父親伍奢找來責問他教育太子的不當,並且已經暗意了自己對太子的殺機。於是伍奢就向楚王直諫,痛斥費無忌的小人行徑,並且勸楚王不要聽信他的讒言,要相信自己的兒子。

挖墳掘墓,協主殺君,難以評判的賢相伍子胥

我們知道小人和女子難養也,所以伍奢就攤上事情了,就遭到了費無忌的告發,不僅沒有救得了太子,自己也被關進了監獄。楚王就本著斬草除根的理念,於是就命人把伍奢的兩個兒子給招來,說如果你們不來就不能救自己的父親了。而這個時候伍奢的兩個兒子伍尙、伍子胥知道父親陷入了危險,孝義的大兒子就想去救自己的父親,那怕是聽了弟弟伍子胥的話,明知道自己如果去去了楚宮也必然是一去不復返,但是他很固執,崇尚孝義,那怕是為父親而死也在所不惜。

挖墳掘墓,協主殺君,難以評判的賢相伍子胥

於是伍尙一面準備出發去楚宮,一面命令自己的弟弟逃走,於是伍子胥就含著淚逃離。而前去救父親的哥哥也在意料之中,和自己的父親都被楚王給殺害了,伍子胥就這樣帶著巨大的仇恨與悲痛逃離了楚國,一路轉輾來到了宋國遇見了同樣的逃離到宋國的楚國太子建,於是兩個人就商量著怎麼去報仇,沒想到宋國卻遭遇了動亂,他們無奈就又跑到了鄭國。鄭國的人很講情義,聽到了太子建和伍子質父兄的悲慘遭遇就很仗義的要幫他們去報仇。不過太子建還是覺得不夠,又去找了晉頃公,希望國也出兵幫自己報仇。

挖墳掘墓,協主殺君,難以評判的賢相伍子胥

不過這個晉頃公卻和太子建說:“鄭國那麼信任你們,要不你回去做我的內應,等我了鄭國,我就把國交給你們,後可以去報仇了!“誰知到大子建居然傻傻地就答應了。不過這件事居然被鄭定公知道了,自己好心要幫他報仇、可是這個忘恩負義的大子建居然要和別人來系自已。於是馬上找人把太子建太子建被殺,伍子胥知道自己再留在鄭國,也會被殺死的,於是就帶著子建的兒子公子勝逃到了吳國去。在吳國的日子很不好過,伍子胥也遇到了沒錢吃飯的困境,甚至還到吳國的市集上去吹簫賺錢。不過伍子胥終於是遇到了貴人,他認識了公子光,被公子光看重。

挖墳掘墓,協主殺君,難以評判的賢相伍子胥

協助主子殺君上位,輔佐吳國霸業

也不知道是不是伍子胥一心想出頭,加上吳王僚又昏庸無能,之前伍子胥向王僚建議攻打楚國,卻被認為自己乃是為了私利而報復楚王,伍子胥很生氣,於是他就向公子光推薦了專諸,幫助公子光弒君奪位,於是公子光就繼承了王位,也就是後來著名的吳王闔閭。吳王闔閭上臺後,就重用了伍子胥,伍子胥也不負所托。在伍子胥任期楚國國力大漲,不久伍子胥就又向吳王闔閭建議攻打楚國,果然伍子胥的計策是對的,吳國在和楚國的大戰中,大敗了楚軍,新君楚昭王就帶著軍隊逃走了。於是吳國的軍隊勢如破竹,就一路挺進了楚國的國都。此時大勝的伍子胥卻是非常的惱火,只是因為一點楚平王死了。因為他曾發誓要為自己的父親報仇,殺了楚平王,沒想到現在楚王卻死了。

挖墳掘墓,協主殺君,難以評判的賢相伍子胥

挖墳掘墓 鞭屍楚王

於是伍子胥就是越想越生氣,想著滅亡楚國不過癮,自己一定要親手殺了楚平王這個仇人才行。可是這個時候楚平王已經死了,又哪裡去找楚王報仇呢。面對著深仇大恨,伍子胥就想到了挖墳的點子。於是伍子胥就派人去尋找楚平王的墓,別人挖墳是為了財物,而伍子胥別的都不要卻只要楚平王的屍體。那伍子胥要楚王的屍體幹什麼呢?你永遠想不到——鞭屍。是的,伍子胥不顧眾人的勸阻,就直接將楚王的屍體挖了出來,踩著楚王的杜子,把他的眼睛也挖了出來又將楚王的屍體狠狠地抽打了300下方才解恨。我們都知道人們向來都是是秉承著死者為大的思想,而伍子胥這種極端的行為也一直遭到了史學家們的詬病,而伍子胥的極端也可以說從另一個方面預示了他人生的悲劇結局。

挖墳掘墓,協主殺君,難以評判的賢相伍子胥

力薦夫差 挖目明志

果然在這之後不久吳王闔閭在和越國的戰爭中不幸身亡,吳王夫差即位,為父報仇大敗了越國,越王卻屈膝稱臣,吳王一時心軟就赦免了越王勾踐。伍子胥卻跳出來阻止吳王,因為他深知越王君臣的賢明,所以絕對不會就這樣讓吳王放虎歸山,就力薦吳王殺了勾踐。好了,這段歷史到這也就結束了。不知道了各位讀者看完這段歷史有沒有什麼不同的意見?歡迎留言,探討。

參考資料:史記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圖片來源於網路,本文系作者獨家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