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后的最大敗筆:任人唯親

呂后的最大敗筆:任人唯親

呂后的最大敗筆:任人唯親

碧翰烽

/文

準確地說,呂后更像是劉邦並肩作戰的戰友,政治意味更濃。易中天教授認為,

“劉邦和呂后,更多的是政治關係,未必有多少愛情。”

酈寄曾說

“高帝與呂后共定天下”。無論是打天下時留守後方忙於政務,還是坐天下後的殺功臣、臨朝稱制、大封諸呂。

應該說,呂后是有功勞的,丁萬明教授總結了四個方面的功績:

一是薄稅賦

。繼續沿襲了

“與民休息”之國策,行“無為而治”,又“減田租,復

十五稅一

”。

二是廢苛政

。詔令

“除三族罪,妖言令”;“減刑,頒佈贖罪法”;制定“戍卒歲更”的制度;除

挾書律

三是正民風

。提倡勤儉治國、嚴厲治理鋪張浪費的風氣等等。

四是舉孝悌

。詔令郡國

“舉民孝悌、力田者復其身”,以免除徭役為優惠措施,來鼓勵農民從事生產。

可是,呂后的歷史評價並不是很高。儘管有殘忍、殺功臣的詬病,但更多的恐怕在於大封諸呂,

“任人唯親”肆無忌憚。

本來,在一個家天下的封建王朝,任用親人已然司空見慣,何況還有

”舉賢不避親仇“的佳話。

這段佳話記載在《

呂氏春秋

》的《

去私

》一文當中,說的是一則關於春秋時期晉國人祁奚和

晉平公

的史事。

晉平公

祁黃羊

“南陽地方沒有長官,誰適合去補這個缺?”祁黃羊回答:“

解狐

適宜。

”平公說:“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他回答:“您問的是誰適宜,並不是問的誰是我的仇人呀。” 平公說:“很好。”依著他任命瞭解狐。國都裡的貴族都稱讚任命得對。 隔了一些時候,平公又問祁黃羊:國家缺少了軍事統帥,誰適宜擔任這個工作?”他回答:“

祁午

適宜。

”平公說:“祁午不就是你的兒子嗎?”他回答:您問的是誰適宜,並不是問的誰是我的兒子呀。平公說:“很對。”又依著他任命了祁午。國都裡的貴族都稱讚任命得好。

孔子聞之曰:“善哉,祁黃羊之論也!

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

,祁黃羊可謂公矣。”

因此,關於用人,只要德才兼備,只要是適宜的人才,親也好,仇也好,都是可以的。這裡面體現的一個重要的字就是

“公”,用人之要也在於”五湖四海“。

可是呂后偏偏背離了這個大道,非要在大封諸呂方面走出如此多的昏招,實在難以想象,畢竟其也是一位打天下、坐天下的雄主,不然何以司馬遷會將其列入本紀,當作皇帝一樣對待。

對此,歷史學家的解釋認為是一種恐懼。易中天撰文稱,呂后曾向心腹大臣審食其坦言其憂:你看那些功臣元勳,向先帝北面稱臣已是彆扭委屈,有可能心甘情願侍奉少主嗎?

還有一件事也能如此證明。史載,孝惠帝駕崩,發喪,太后哭,卻沒有眼淚。張良之子張闢彊為侍中,年僅十五歲,對丞相陳平說:

“太后獨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陳平忙問張闢疆怎麼看待這個問題,闢彊曰:“帝毋壯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請拜呂臺、呂產、呂祿為將,將兵居南北軍,及諸呂皆入宮,居中用事,如此則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脫禍矣。”丞相乃如闢彊計。太后說,其哭乃哀。呂氏權由此起。

實際上,這種恐懼仍然源於對權力的執著,根在權欲膨脹。親兒子已經無法依靠,就認為孃家人是最可依靠的,卻不知道最可靠也並非最可靠。

呂后要封諸呂為王,與幾位朝中重臣商量,結果王陵反對,陳平和周勃反對。王陵的理由就是高帝的

”白馬之盟“,非劉姓者不可為王,否則天下共擊之。

劉邦希望吸取秦朝的教訓,所以分封諸侯王保衛中央王朝,但是他對異姓王不放心,就認為同姓王可靠。實際上也是一廂情願。此後七國之亂終於爆發。

然而,呂后為了鞏固甚至擴大自己的權力,大封諸呂勢不可擋。呂雉追封他已故的兩個哥哥,大哥

呂澤

為悼武王,

呂釋之

為趙昭王,先後分封呂氏家族十幾人為王為侯。

只是呂后一死,一切局面就左右不了了。一方面劉氏宗室、功臣宿將兩股力量比較強大。另一方面呂氏家族卻才能平平,難成大事。

比如呂祿,你就很難想象他會主動交出兵權,究竟是害怕還是無能,恐怕無能居多。就因為

“好朋友”酈寄等人的勸說:“皇帝已經下令,讓太尉周勃統領北軍,想要您趕緊回到自己的封國去。趕緊吧,不然就有人要收拾你了!”

呂祿認為這個朋友不會欺騙自己,於是就將所有的印信交給了酈寄,讓其轉交給周勃。於是,周勃振臂一呼,從者雲集

·······

劉氏皇族集團與呂氏外戚集團的一場流血鬥爭,以皇族集團的勝利而告終。

呂后之如此,一是危害國家穩定,挑起政變內鬥,消耗國家元氣。二是讓呂氏家族遭遇滅頂之災,

呂氏一族男女

“無少長皆斬之”,本來呂氏也是有功一大族,本可安享太平,結果身敗名裂。三是用人體系遭到嚴重破壞,近親繁殖已然難以想象,即使是家天下的封建時代,也難以想象。此後漢朝外戚干政一直存在,只是程度大小各異。

漢武帝對外戚的警惕達到了頂峰。漢武帝立劉弗陵為太子數日以後,突然訓斥鉤弋夫人趙氏,並命人將她帶入監獄,不久鉤弋夫人死在宮中。關於

立子殺母,漢武帝道:

“往古國家所以亂也,由主少母壯也。女主獨居驕蹇,淫亂自恣,莫能禁也。女不聞呂后邪?”

任人唯親,近親繁殖,一直乃選人用人之大忌,也是不少地方或單位活力喪失的一大根源。這種”親“還可以推而廣之。

與此對應的格局就是

”任人唯賢“”德才兼備“”唯才是舉“。

三國時代,曹操就提出了

”唯才是舉“的主張,甚至於有時候連”德“都可以忽略不計,可見對於人才的如飢似渴,從而吸引了大量人才來到曹操身邊。

林則徐也曾

說過一段發人深省的話:

“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長遠來看,任人唯親,並不是一件好事。為何

”富不過三代“?為何”官二代“往往成為一個貶義詞?說明有人是難以看到長遠的。

而對於社會的發展來說,社會階層的流動十分重要,任人唯親往往就會導致階層的固化,使得公平公正大為喪失,社會陷入僵局,隱患就會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