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根為什麼選擇忍死避難?

最初聽到杜根這個名字是因為譚嗣同,他在《獄中題壁》中寫道:

望門投止思張儉,

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

去留肝膽兩崑崙!

其實,這是譚嗣同以鄧太后專權險殺杜根之事,影射慈禧太后專權,架空光緒,肆意誅殺維新派人士。面對慈禧的屠刀,譚嗣同不願意做“望門投止”的張儉,也不願做“忍死偷生”的杜根,他要自對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杜根為什麼選擇忍死避難?

譚嗣同

關於杜根的事情,還得從東漢外戚(鄧太后)專權說起。元興元年(105年),漢和帝駕崩,出生只有百餘日的殤帝劉隆被立為皇帝,鄧太后(鄧綏)臨朝稱制。不久殤帝駕崩,鄧綏決定立清河王劉慶之子劉祜為皇帝,是為漢安帝,鄧太后仍臨朝聽政。永寧元年(公元120年),安帝已經二十六歲了,郎中杜根上奏太后:安帝已經成人,應該親自處理政務,請鄧太后緩還政於安帝。

結果,鄧太后大怒,立即派人逮捕杜根,並用白色袋子裝著,命令將杜根在大殿上活活打死。幸運的是,行刑之人知道杜根名氣,就讓手下打的時候不要太用力,打完就用車把杜根扔到城外了,這樣杜根才撿回一條命。鄧太后派人來檢查,杜根就裝死,整整裝死三天,最後連眼睛也生蛆了,這樣才騙過檢查的人。杜根因此得以逃跑,在宜城山中的一家酒肆,隱姓埋名作了一名酒保,一干就是15年。

杜根為什麼選擇忍死避難?

和熹鄧太后

等到鄧氏一族被誅殺,皇帝身邊大臣就提到了當年杜根等人的忠心。當時,漢安帝以為杜根已經去世,於是下詔尋找他的子孫。杜根看到詔書,知道情況後就離開酒館回老家,杜根剛回家,就被授予公車舉人,之後又拜為侍御史。當時就有人問杜根:“你當時遭遇不幸,天下人都認為你是堅守道義,況且你的親朋故友也不少,你之後怎麼不去找他們,自己一個人隱姓埋名活得那麼艱辛呢?”杜根回答道:“我隱藏在民間,也不是與世隔絕,就是擔心萬一身份暴露之後會連累親友,故不為也!”

王夫之後來認為杜根這樣做是非常明智的,他說:“智哉根乎!何也?親故之能託生死者不易得也。”因為在古代,包庇隱藏犯罪之人是要連坐的,誰敢收留杜根是要擔被殺頭的風險。另外,就算有人敢收留,如果將來被發現,就可以向朝廷舉報,也會獲得獎賞。從現實環境考慮,在殺頭威壓和舉報獎勵的雙重作用下,杜根“託生於親故”是很有可能隱藏不住的。

杜根為什麼選擇忍死避難?

杜根

王夫之給出的原因是:並不是因為“親故”的背叛,而是因為杜根的“親故”辦不到像人間蒸發一樣地隱藏杜根15年之久。的確在中國古代鄉村的熟人社會中,隱藏十幾年是非常困難,杜根只有離開熟人社會,才有可能從“人間蒸發”。

王夫之接著說:“好義之心苟不敵其私利之情,則其氣先餒;好義之心與私利之情相半,即不相半而不能忘,其神必亂;氣餒神亂,耳目不能自主,周旋卻顧,示人以可疑,則愈密而愈疏,故義利交戰於胸者,必交受其禍。”王夫之覺得好義和好利之情對半的朋友,其神必亂,自己不能做耳目的主,示人以疑,反而更容易暴露,還不如自己隱姓埋名安靜地做個酒保。所以杜根的選擇看似不連累“親故”,實則更是為了保全自己,他也深刻知道人情世故,否則也不會說出恐“邂逅發露,禍及親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