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聲王是怎麼死的?

《資治通鑑》在周威烈王二十四年記載:盜殺楚聲王,國人立其子悼王。翻譯過來就是:盜賊殺死了楚國國君楚聲王,楚國人民擁立他的兒子繼位,是為楚悼王。很難想像,堂堂一個國君竟然會讓盜賊殺死!但是想到晉國的一代雄主晉景公竟然是掉在糞坑裡淹死的,似乎楚聲王被盜賊殺死也不是沒有可能。但晉景公的死畢竟還是屬於意外,而楚國國君的安保力量就算再弱,也不至於被盜賊殺死吧,難道楚國的治安情況已經壞到國君都沒有安全保障的程度了?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原來楚聲王的被盜所殺情況根本就不是個例。《史記·晉世家》也記載了國君被盜賊殺了的事: 幽公淫婦人,夜竊出邑中,盜殺幽公。《春秋·哀公四年》也記載:“王二月庚戌,盜殺蔡侯申。”千萬不要以為案例多了,這件事就正常了,正好相反,不同的國君都能被“盜”殺死,恰恰說明所謂的“盜殺”很有問題。

楚聲王是怎麼死的?

楚聲王

關於盜賊問題,《戰國策·韓策二》記載:王曰:“楚國多盜,正可以圉盜乎”;《左傳·昭公二十年傳》記載:鄭國多盜,取人於萑苻之澤。這說明楚國和鄭國都是盜賊猖狂的地區。按理說,盜賊最猖狂的地區就應該是打擊最嚴重的地方。可是弔詭的是,最早重點打擊“盜賊”的國家卻是盜賊問題並不嚴重的魏國。

《晉書》卷三十《刑法志》裡記載:“悝撰次諸國法,著《法經》。以為王者之政,莫急於盜賊,故其律始行於盜賊。”這裡的“悝”就指大名鼎鼎的李悝,他又名李克,是戰國時著名的改革家,在魏文侯時期,正是李悝主持變法,使得魏國成為戰國前期最強盛的國家。而且李悝還彙編了我國古代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法典《法經》。李悝說:“王者之政,莫急於盜賊”,也就是說魏國要把打擊“盜賊”工作上升到國家政策的高度。

楚聲王是怎麼死的?

《晉書刑法志》

可是放眼先秦時期,沒有任何一個改革家、政治家,把緝拿“盜賊”工作定為國策,當時所有國家的核心政策都是圍繞如何富國強兵展開,關於社會治安問題似乎還排不上主要議程。即便是楚國、晉國、蔡國的國君被殺,也依然沒有哪位政治家把打擊盜賊定位國策。而且當時乃至後世,都最為著名的盜賊盜蹠,活動範圍在魯國,根本就不在魏國。所以我覺得“王者之政,莫急於盜賊”這句話應該有別的意思。

既然把盜賊問題上升到“王者之政”,就要從“王者”的角度去考慮這個問題。君主“莫急於此”的肯定不是盜賊問題,而是富國強兵,要想富國強兵就要改革變法。變法最難的不是制定相關政策,而是如何有效地執行下去。商鞅變法為什麼最徹底最成功,不是他制定政策比李悝高明,而是秦國人能夠將變法內容貫徹執行。那為什麼秦國人那麼有執行力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秦國的國君大權獨攬,大大提升了執行效率。所以任何變法的第一步都是加強中央集權,打散一切阻擋改革的舊勢力或舊貴族。

楚聲王是怎麼死的?

竊國者為諸侯

由此,我認為,“王者之政,莫急於盜賊”裡的盜賊,並非盜蹠意義上的盜賊,而是《莊子·胠篋》裡說的:“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的那種盜賊,李悝的意思是,最當務之急的還是加強中央集權,剷除那種能“竊國”的盜賊。

說了這麼多,現在再來看楚聲王被盜所殺,就應該明白,所謂的盜殺,不過是貴族假借盜賊之名,來掩埋弒君罪名的手段。盜殺楚聲王的盜,並非一般意義上的盜,而是想“竊國者為諸侯”的楚國貴族,因為只有貴族才有能力殺掉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