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知縣只是七品芝麻官,為何人們說“滅門的知縣”?

“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這是豫劇喜劇電影《七品芝麻官》裡的一句臺詞,隨著電影的走紅而家喻戶曉。“七品芝麻官”,也成了知縣的象徵。大家一提起“七品芝麻官”,就會自覺地與知縣劃等號。

古代知縣只是七品芝麻官,為何人們說“滅門的知縣”?

沒錯,知縣的品級屬於正七品,可知縣管理的事情可不是什麼芝麻小事。在基層地方上來說,知縣的權力之大,超乎大家的想象,以至於產生了“抄家的知府,滅門的知縣”說法。陝西地方戲《康熙訪賢》裡就記載:“葛之英做過知縣,知道輕重,地方官權大。俗話說:‘抄家的知府,滅門的知縣。’”

一個小小的知縣,就能讓一個無辜的家庭家破人亡,毀於一旦——看到這裡,你還覺得知縣是“七品芝麻官”嗎?

古代知縣只是七品芝麻官,為何人們說“滅門的知縣”?

我們先來看看,古代知縣手裡有哪些權。

知縣是一個縣的主官,掌管全縣的行政大權。在知縣之下,有縣丞、主簿、教諭等屬官,幫助他分管處理具體事務,比如縣丞分管處理全縣的政務,主簿分管處理全縣的糧稅、戶籍等,教諭分管處理全縣的教育。從這一點而言,知縣相當於今天的縣長。

不過,古代的知縣除了掌管全縣的行政大權外,還掌管全縣的司法大權,負責聽訟斷獄等,這就相當於今天的縣長兼任法院院長、檢察院檢察長再加上公安局長。這就是說,從抓捕犯人,到檢舉控訴,到最後的審訊定罪,都由知縣一人說了算。你說知縣的權力大不大?

古代知縣只是七品芝麻官,為何人們說“滅門的知縣”?

從宋朝時候開始,知縣不但掌握了行政、司法大權,還擁有了地方軍事權,手頭有一支小規模的武裝力量。這支武裝力量也許不足以與強大的外敵相抗衡,但收拾幾十、幾百個“不聽話”的老百姓還是綽綽有餘的。

正因為此,古代知縣還得到了一個雅號“百里侯”——在一個縣的範圍內,知縣就是生殺予奪的諸侯。

一般的老百姓不敢與知縣作對,就連許多名人都惹不起知縣。

清朝小說家吳敬梓在經典小說《儒林外史》第一回提到了一件事,知縣時仁派人請大畫家王冕見一面,希望暢談藝術人生。可王冕“不識相”,居然一口回絕了。鄰居秦老勸告他說:“王相公,也罷;老爺拿帖子請你,自然是好意,你同親家去走一回罷。自古道:‘滅門的知縣’,你和他拗些什麼?”

古代知縣只是七品芝麻官,為何人們說“滅門的知縣”?

王冕當然知道知縣大人的威風,所以在拒絕了時知縣後,背井離鄉躲到外地,過了好幾年,等到時知縣調任到其他地方做官後,這才回到家鄉。

在清朝晚期,出了一個很有名的案子,即“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楊乃武與小白菜案”。

楊乃武是浙江餘杭人,33歲考中了舉人。楊乃武為人正直,經常仗義執言。有一年,由於餘杭知縣劉錫彤貪贓枉法,楊乃武在縣衙照壁上書寫“大清雙王法,浙江兩撫臺”對聯,對劉錫彤等人進行諷刺,結果得罪了劉錫彤。

後來,餘杭鎮上的畢秀姑(小白菜)丈夫去世,畢秀姑的婆婆無端指責畢秀姑謀害親夫,告到知縣劉錫彤案前。劉錫彤挾私報復,硬是憑藉畢秀姑與楊乃武關係曖昧的流言,將楊乃武牽連進來,指控楊乃武“奪婦謀夫”,畢秀姑“謀害親夫”,將他們雙雙打成死罪。

古代知縣只是七品芝麻官,為何人們說“滅門的知縣”?

如果不是在慈禧太后的干涉下,下令重審案件,使得畢秀姑與楊乃武的案子得到澄清,他們就算有天大的本事,恐怕也只能含冤九泉之下。

這就是古代知縣的威力,難怪有“滅門的知縣”的說法。

有的知縣,甚至敢和皇帝唱對臺戲。

東漢時期,朝廷任命董宣為洛陽的知縣。當時,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姐姐叫湖陽公主,湖陽公主有一個奴僕在光天化日之下行兇殺人後,躲在湖陽公主家裡,官吏無法進去抓捕歸案。董宣便等著湖陽公主出門後,將隨行的行兇奴僕抓住,予以處死。

古代知縣只是七品芝麻官,為何人們說“滅門的知縣”?

湖陽公主認為董宣此舉是對自己的冒犯,便向劉秀告了一狀。劉秀大怒,將他召去,要將他亂棍打死。董宣卻自己用頭撞柱子,血流滿面。劉秀並不是真要殺他,只是讓他向湖陽公主跪下道歉。沒想到,董宣寧死不錯,哪怕宦官強行按下他的身子,他也用兩手撐在地上,頭顱高高昂起。

劉秀非常感嘆,沒有懲罰董宣,賜予了他30萬錢,讓他走了。從此,“強項令”的威名傳遍天下。土豪劣紳看到董宣,都害怕得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