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姚啟聖在收復臺灣中,貢獻大於施琅,為何康熙卻只獎施琅

姚啟聖為收復臺灣,做了不少功課。

其一,削減鄭軍實力。

三藩之亂時,鄭經也遙相響應,派中都督劉國軒率軍攻打清軍。

劉國軒能海戰也能陸戰,因此他利用這種優勢一路凱旋,直逼泉州。

時任福建總督的姚啟聖在奏明康熙後,率軍圍剿劉國軒。經過一番激戰,鄭軍多被剿滅,劉國軒帶著殘軍只能龜縮於漳州一帶,導致鄭軍實力大減。

其二,剿撫並用。

姚啟聖在攻打鄭軍,收復失地時,向康熙提出“剿撫並用”的策略,這一策略得到了康熙的認可。隨後,姚啟聖一邊圍剿鄭軍,一邊又以優厚的條件策反對方將領,為瓦解鄭軍起到了很大任用。

其三,訓練水師。

由於鄭軍善海戰,而清廷一直沒有訓練有素的水師,因此和鄭軍作戰時,一旦鄭軍避於海上,清軍則無策可施,為此姚啟聖特意奏請康熙,希望加強水師建設,以達到早日收復臺灣的目的。

在康熙的支援下,第一支萬餘人的福建水師得以組建,並配備裝備優良的戰船和西洋火炮等,

其四,舉薦良才。

姚啟聖雖然在平定叛亂的過程中,有勇有謀,但他並不擅長水上作戰。於是,他向康熙推薦了並不得志的施琅出任福建水師提督。

明明姚啟聖在收復臺灣中,貢獻大於施琅,為何康熙卻只獎施琅

(姚啟聖劇照)

姚啟聖為何要舉薦施琅呢?原因有三個。

一是,施琅是鄭軍舊部,熟悉鄭軍內情。

施琅早在鄭芝龍擔任明朝總兵時,便隨其南征北戰,由於他逢戰必衝鋒在前,非常勇猛,且有謀略,因此得鄭芝龍器重。

隨鄭芝龍降清後,由於得不到重用,又重回鄭氏集團,成為鄭成功麾下最年輕、最知兵善戰的年輕將領。然而,由於他和鄭成功在戰略上的意見相左,導致兵權被削,後來又因父兄被殺,再次降清。

可以說,施琅是最清楚鄭氏集團內部情況的人,也是攻打鄭軍“剿撫並用”最適合的推行者。

二是,有殺父兄之仇。

施琅重回鄭氏集團後,雖然他效力於鄭成功麾下,但是他對鄭成功的諸多戰略持反對意見,比如下廣東勤王時,鄭成功“舍水就陸,以剽掠籌集軍餉”,這就遭到了施琅的反對。

鄭成功一向不喜歡有人唱反調,再加上施琅仗著自己是鄭氏集團的老人,又頗能領軍作戰,在軍中傲慢跋扈,因此鄭成功對他多有戒心,於是削除了他的兵權。

儘管後來在清軍偷襲廈門時,施琅率領數十人以少勝多,打敗了清軍,但鄭成功依然沒有恢復他的官職。

隨後發生的一件事,徹底激化了施琅和鄭成功的矛盾。

明明姚啟聖在收復臺灣中,貢獻大於施琅,為何康熙卻只獎施琅

(鄭成功劇照)

施琅手下有個叫曾德的標兵,由於觸犯了軍法應該被處以死刑。

曾德為了逃避刑法,憑關係得到鄭成功庇護,並被提拔為親兵隨從。

施琅知道後怒不可遏,於是將他抓回處斬。

鄭成功聽聞訊息後,便要求施琅刀下留人,但施琅卻迅速處決了曾德。

此事發生後,鄭成功認為施琅違抗命令,反意已現,於是將他及他的父兄都抓捕入獄。結果在親信的幫助下,他得以逃脫。

鄭成功見施琅出逃,氣惱之下,殺了他的父兄。

施琅一怒之下轉身又投降了清軍,從此和鄭氏集團結下不共戴天之仇。

三是,精於海戰。

施琅從小生活在海邊,自幼便隨父親在海上經商,因此他對航海等無一不精通。後來,在鄭氏集團又一直擔任將領,在沿海一帶徵戰無數,很有海戰經驗。

其實,直到被姚啟聖舉薦前,施琅雖在京中任職,但並不得清廷重用,因此生活頗為拮据,甚至一度需要靠妻子在外做女紅貼補家用。

就算得到姚啟聖的舉薦,朝臣對他幾度叛變也多有疑慮,因此並不贊同重用施琅。最後還是姚啟聖以性命擔保,再加上康熙也想早日收復臺灣,施琅才被提拔為福建水師總督。

明明姚啟聖在收復臺灣中,貢獻大於施琅,為何康熙卻只獎施琅

(施琅劇照)

那麼,姚啟聖在收復臺灣的大業中做了這麼多貢獻,最後得到重賞的,為何是施琅呢?

原來施琅在攻打臺灣之前便上疏康熙,表示收復臺灣一事,皆由他負責前線指揮,而姚啟聖則只用負責後勤工作則可。

康熙為了讓施琅放開手腳,於是同意了他的請求。

這讓做足了收復臺灣功課的姚啟聖,不免有不滿之意。但姚啟聖顧全大局,不光為施琅攻打鄭氏集團保障了糧草,還為他籌措了1萬餘士兵支援,同時還自掏腰包製造了上百艘戰船,以保證施琅成功收復臺灣。

然而,臺灣收復後,施琅為了不讓姚啟聖爭功,竟先於姚啟聖數日將捷報傳於朝廷。康熙大喜之餘,不僅提拔他為靖海將軍,還封他為靖海侯。

同時,施琅還藉機彈劾姚啟聖,說他支援不及時,險此導致收復臺灣失敗。

由於姚啟為人耿直,脾氣倔強,因此他在做官時,得罪了不少同僚,那些人也趁機彈劾姚啟聖。

這樣一來,造成了姚啟聖和康熙之間的誤會。

因此,當姚啟聖的敘功奏疏送到康熙面前時,康熙不僅不嘉獎,反而說他“沽名釣譽”。

姚啟聖功高無獎,這讓他頗感抑鬱,再加上背瘡發作,在回福州的路上便病逝了。

(參考史料:《清史稿》《姚啟聖與清朝統一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