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黑河畔發掘出土的西漢王朝大型國家糧倉

大黑河畔發掘出土的西漢王朝大型國家糧倉

大黑河畔發掘出土的

西漢王朝大型國家糧倉

——————————————————-

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

講述各民族間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

展現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明程序

——————————————————-

大黑河畔發掘出土的西漢王朝大型國家糧倉

正是盛夏時節,大黑河北岸的一處小高地,齊腰深的玉米苗搖曳著翠綠的身姿,正在定漿中的麥穗黑油油的,顯出成熟的沉穩和豐收的希冀。

這個高地上的一個叫沙樑子的小村子,被稀疏的老榆樹點綴著、包圍著,如果不是6月8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的“考古中國”重大專案重要進展工作會上的通報,把這個並不起眼的小村子西北角的一處發現列為2020年

全國3項長城考古的重要發現

之一,就算你打它身邊走過,你也很難想象到在2000年時光沉積之下、被一年一度的新綠重新整理之後的地表下,掩藏著一座那麼大規模的西漢糧倉,特別是由它引出的幾近模糊的前塵往事。

大黑河畔發掘出土的西漢王朝大型國家糧倉

2019~2020年,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聯合對位於呼和浩特市玉泉區的沙樑子漢代古城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揭露出一座大型單體夯臺建築基址。建築基址位於城址中部,平面為長方形,略呈西北-東南向,東西長約170米,南北寬約20米,四面為寬厚夯牆,臺基上有16道南北向溝槽,初步判斷為一座西漢時期的大型國家糧倉。

大黑河畔發掘出土的西漢王朝大型國家糧倉

2000多年前,在陰山腳下、大黑河畔,精心建築了這麼一處糧倉,漢代的人是怎麼想的呢?

我們先來看看一直被“天蒼蒼、野茫茫”幾個字簡單概括的現今呼和浩特市這一帶在戰國秦漢時期的重要地位吧。

公元前4世紀晚期,戰國七雄之一的趙國,於武靈王在位期間,向北拓地雲中、九原,雲中即為今天的呼和浩特平原地區。

呼和浩特平原之上,分佈有兩條自東向西而流的較大黃河支流,北面的大黑河水量最為豐沛,南面的一條為什拉烏素河。大黑河水量大,距離陰山近,自古以來成為呼和浩特平原之上的主動脈,也是人類活動的中心所在。趙武靈王築雲中城,設雲中郡,管理雲中、九原地區,雲中城即為今天位於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大黑河南岸的古城村古城。

大黑河畔發掘出土的西漢王朝大型國家糧倉

大黑河畔發掘出土的西漢王朝大型國家糧倉

秦朝統一全國之後,古城村古城成為雲中郡郡治雲中縣所在。秦代的雲中郡,還管轄楨陵(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柺子上古城)、沙陵(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哈拉板申西古城)、原陽(今呼和浩特市賽罕區八拜古城)、武泉(今呼和浩特市回民區壩口子古城)、成樂(今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土城子古城)等縣,開始了呼和浩特地區設定縣城的歷史。

西漢王朝建立之後,除沿襲秦朝的部分行政建制之外,在呼和浩特地區大量移民,並新增了定襄郡。尤其是到漢武帝時期,雲中郡下轄11縣,定襄郡下轄12縣,為呼和浩特地區郡縣數量設定最多的一個時期,人口有7。6萬多戶,達33萬之眾。雲中郡的轄區主要在平原區,縣城分佈於大青山南麓、大黑河沿岸和黃河沿岸等區域,而定襄郡的轄區則在東南一帶的山地丘陵區,縣城分佈於平原與丘陵的結合地帶以及流經南部山地丘陵區的渾河沿岸,成樂縣成為定襄郡郡治。

呼和浩特平原北倚陰山山脈中段的大青山,山麓地帶東西橫亙西漢初年沿用自戰國趙武靈王長城的陰山漢長城,山上有自公元前127年衛青北伐匈奴之後開始修築的陽山漢長城,形成雲中郡的雙重長城防線。陰山漢長城是雲中郡的主防線,自東向西設定有東部都尉(與陶林縣同治今呼和浩特市新城區塔利古城)、中部都尉(與北輿縣同治今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畢克齊古城)管領,在二者防區的交界處為大青山蜈蚣壩。

大黑河畔發掘出土的西漢王朝大型國家糧倉

蜈蚣壩在北魏時期名為白道嶺,嶺上有白道貫通大青山南北。這一條通道於漢代已經開通,修築於白道嶺之上的漢代當路塞,為雲中郡通往大青山以北的“白道關”所在。

沙樑子古城北距古白道南谷口約15公里,西距西漢雲中郡郡城、南距西漢定襄郡郡城均在30公里左右,東距秦漢雲中郡原陽縣縣城約16公里,處於整個呼和浩特平原之上的交通樞紐之地,地理位置極其重要。其行政建制,當為西漢雲中郡屬縣,一種推測為犢和縣,但尚需作進一步考證。

這一下子你應該明白了,在呼和浩特平原之上的交通樞紐之地設定一座大型國家糧倉,形成了距離長城前沿最近的後方補給基地。

更何況富饒的大黑河衝擊平原,本身就是西漢王朝在北方地區的重要墾殖基地之一。

大黑河畔發掘出土的西漢王朝大型國家糧倉

一個無法迴避的事實是,直至今天,臨近水源也是人類選擇居住地的首要參考指標,無論是為了人畜飲用,還是灌溉莊稼,水是本源性的需求。

而大黑河正是滿足了這一需求。

沙樑子古城南距大黑河約130米,距離水源地近,也考慮了糧倉消防用水的便利。

大黑河是黃河“幾”字彎上的重要支流,是黃河13條主要支流之一,它有過一系列的“曾用名”。戰國、秦代叫它雲水,漢代名為荒幹水,北魏時期稱作芒幹水,隋唐時期稱之為金河、紫河,元代以來一直稱黑河,清代蒙古語名為伊克圖爾根河,形容河水“大而急湍”。

怎麼樣?是不是有些名字看著眼熟?

歲歲金河復玉關,

朝朝馬策與刀環。

三春白雪歸青冢,

萬里黃河繞黑山。

這是唐朝文學家柳宗元的族人柳中庸的《徵人怨》裡的詩句,無論是“愛”還是“怨”,大黑河像少言寡語的母親,用她1。37萬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積孕育著這片土地上的生命,支撐著穿過漫漫黃沙之後走來的黃河。

儘管在我們今天的日常生活裡,“糧倉”這一概念看似越來越遠了,那是因為國家層面和專門的商業機構運用發達的“倉儲”為我們解脫了親力親為的勞作,而糧倉的重要地位一直沒有動搖過。

大黑河畔發掘出土的西漢王朝大型國家糧倉

其實,就在上個世紀末葉,農村家家戶戶的糧倉還存在著,形成一大風景。在北方,每當深秋來臨,落葉吹盡,在嗚嗚噝噝吼叫的風聲中最沉穩、最令農民欣喜和踏實的就是透過窗子看見院子裡的“糧囤子”或叫“糧圪旦”。

其中一種糧囤子是用高粱秸稈皮編成的

茓子

圍成。

製作這種茓子,首先要將高粱秸稈用刀從中間劈成兩半,用水浸潤潮溼之後,再用石磙碾壓,令其平整,促進秸稈瓤與皮的分離。之後,用一把小刀沿著瓤和皮之間的縫隙將其分開,一種叫“蔑”的原料就形成了。用這種“蔑”進行斜紋十字交叉編織,使之成為寬度2尺左右長長的茓子,糧囤子的主體外圍就有了。

大黑河畔發掘出土的西漢王朝大型國家糧倉

然後,在用石塊或者磚坯墊起的基座上,一邊倒入糧食,一邊隨著糧食的增高一圈一圈繞上茓子,直至達到與房簷幾乎相等的高度,再在頂上加工上一層防雪水和鳥類偷食的頂棚,則大功告成。

在內蒙古西部農村,有一種比茓子糧囤高階一些的

“糧圪旦”

。這種家庭糧倉是先要做好底部架高的基座,然後用細木條、樹枝或者秸稈搭建出龍骨,在龍骨內外用摻了麥殼或者碎草的泥巴糊住,形成一個橢圓形的糧倉,遠遠望去,很像一個被豎立起來的鵝蛋。

大黑河畔發掘出土的西漢王朝大型國家糧倉

大黑河畔發掘出土的西漢王朝大型國家糧倉

無論哪種形制的糧倉,大多起源於人類儲存糧食的本能需求。

“民以食為天”,生理學觀察結果,一般人如果3-7天不進食,又沒有其他營養的補充,就有被餓死的危險。長期缺糧則會導致營養不良,影響生長、發育和壽命。2012年,由馮小剛執導,張國立、陳道明、李雪健、張涵予等人主演的電影《1942》,為我們還原了河南在1942年大饑荒背景下人間地獄般的悽慘景象,人們甚至吃樹皮、草根、觀音土求生,最後肚脹而死。

大黑河畔發掘出土的西漢王朝大型國家糧倉

故而可以這樣說,糧倉乃是人類肚子的“聖地”,早已如抹不掉的水印,打在人類的基因深處。

2021年5月22日,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溘然長逝,人們自發地冒雨送行,可見人們對在解決飢餓道路上做出巨大貢獻的老科學家的深深愛戴。

大黑河畔發掘出土的西漢王朝大型國家糧倉

大黑河畔發掘出土的西漢王朝大型國家糧倉

好,關於沙樑子古城遺址、古今糧倉和大黑河的話題就介紹到這裡。下一期,我們將為你講述戰國秦漢時期與中原王朝由對抗到交融的一個影響深遠的北方民族——

匈奴的故事

大黑河畔發掘出土的西漢王朝大型國家糧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