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新生兒溝通的方式你知道幾種?

寶寶大約在出生1年後,才會開始有意義的口語溝通。那麼還不會說話的寶寶是怎麼和爸比媽咪溝通的?當然是他們的表情、肢體動作和不同的情緒,這一切表達出的含義,有時候比話語更真實。因此,爸爸媽媽應該學著將注意力延伸到語言之外,才能更加準確地知道寶寶想要表達的意思。

溝通的品質決定親子關係的品質,只有把溝通這門功課做好了,才能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今天,啟兒博士給大家分享一下與新生兒溝通的小妙招。當你越瞭解他們的身體語言,就越能拉近你與寶寶之間的情感聯結,也越能鼓勵他使用非語言的方式作為有效的溝通。

非語言溝通方式

寶寶在15個月大之前,通常會用6種基本的非語言方式,來表達他們的情緒。

這是出於本能且最直接的溝通方式,以此讓照顧者知道他是不快樂的。剛出生的時候,寶寶哭通常是因為他不舒服或餓了,而隨著他的成長,哭表達的含義就演變成了很多種。

面部表情

臉部的表情可以表達的情緒,包括快樂、悲傷、滿足、不舒服、疲倦、害怕、尋找、生氣等。

手掌與手臂的揮動

幾個月大的時候,寶寶會開始用手碰觸他想要的東西,或者推開靠近他的人,能清楚地表達他的慾望,要了解他心裡的想法,其實並不是那麼困難的事情。

與新生兒溝通的方式你知道幾種?

腿與腳的擺動

當寶寶躺在搖籃中,強而有力地踢著他的雙腳時,通常表示他此刻很高興或是很興奮,不過,也有可能是他不高興或痛苦,父母要配合他的臉部表情或其他肢體語言所傳達出的訊息,一起解讀。

身體動作

如果寶寶扭曲身體想要離開你的懷抱或他的小床,表示他是不安寧的或不穩定的,也可能表示他現在身體不舒服,或者是小寶貝不高興了。

身體的接觸

寶寶依偎在你的臂彎中,表示他很自在,而且很享受跟你在一起的時光。反之,如果他猛烈地掙扎著要離開,則表示他不喜歡和你相伴。

你給寶寶的迴應越多,表示你越瞭解他的肢體語言,這對寶寶以後的語言發展也有很大的益處。所以試著去了解寶寶非語言溝通的方式,你會很快發現,你能夠明白他想表達的意思,也就是你能夠正確瞭解他的“語言”。

舉例來說,當你幫他換掉溼溼的尿布之後,他停止了哭泣,這表示你解讀寶寶“語言”的能力越來越強,自然也會增加寶寶對你的信任。記住,同一個姿勢有不同的意義存在,在不同的情境中,同一個動作也可能代表不同的意義。例如,將一個玩具丟在地上,表達的情緒有可能是興奮、生氣或痛苦,也有可能是厭倦、無聊。結合臉部表情、手腳的擺動、身體的移動,你可以更加準確地判斷寶寶想要表達的訊息。

與新生兒溝通的方式你知道幾種?

與新生兒非語言交流溝通的5種方式

注視著他

熟悉寶寶肢體語言的最佳方式,就是在各種不同的情況下,仔細觀察他的反應。你會慢慢了解他表達情緒的非語言方式。

練習

將你所觀察到的寶寶的情緒、行為表現聯絡在一起,你會越來越瞭解寶寶,當寶寶做出某種肢體動作時,你就會明白寶寶想要表達什麼意思。

與新生兒溝通的方式你知道幾種?

模仿他的行為

如果你不是那麼確定他想要表達的意思,你可以模仿他的行為,問問自己,當這些行為出現在自己身上時,可能代表什麼意思。

與他人討論

與他人討論你的寶寶的肢體語言,也有助於你進一步瞭解寶寶的情緒。

有效的傾聽與溝通基於相互的尊重,父母與子女都希望對方誠實且放鬆地表達他們的情緒與感受。作為一個有效的傾聽者,需要全神貫注,包括眼神的接觸,都要散發出“我正在聽”的訊息姿勢,有時保持沉默,有時則需要給予迴應,讓他們明白,我們正在認真地聽他說話,並且能明白他的心情與感受。

封閉式反應 vs。 開放式反應

溝通分為封閉式反應與開放式反應。封閉式反應指傾聽的人並沒有真正地在“聽”,或者雖然在聽卻並不瞭解說話人的意思和感受,因此很可能中斷彼此的溝通。

開放式的反應是指傾聽的人聽到了對方的話,而且懂得話中隱含的感受訊息,而說話者也能感受到傾聽者明白他的意思。我們也可以透過一個微笑、皺眉或撫背等非口語的方式來做無聲的溝通。多用開放式的反應,少用封閉式的反應,溝通才能更有效率。

剛剛出生的寶寶不會跟人進行語言交流,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只能透過發出一些聲音或是哭泣。但是大部分情況下這種交流都是單向的,因為爸爸媽媽並不明白寶寶在說什麼,只能用猜測的方式,所以其實爸爸媽媽很多時候並沒有與孩子進行真正有效的交流。然而,這會影響寶寶以後的語言發育。

在生活中,寶寶會很直接地將他們的感受表達出來,但有時候,他們的身體語言含有更多的內在訊息,多用“眼睛”傾聽寶寶的“聲音”,你會發現,其實他們的世界並不是那麼難以理解,而且很容易找出邏輯與規則。你給寶寶的迴應越多,表示你越瞭解他的肢體語言,增強寶寶主動交流的自信心,這對寶寶以後的語言發展也有很大的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