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初期風雲,伊尹囚放太甲,伊陟勸誡太戊

商朝初期風雲,伊尹囚放太甲,伊陟勸誡太戊

每天一篇中國史,本篇系經典中國通史之《夏商史話》連載21,歡迎收看。

旱災解除以後,湯更加受到四方諸侯、方伯的擁護湯。他仿照夏朝的制度,帝王六年一巡守,開始了他的第一次巡守。在巡守過程中,諸侯、方伯們都向他進獻貢品方物。。

回到商都以後,湯對伊尹說:“我想下一道令,根據各方所出產的物品,規定四方諸侯朝貢進獻的種類。這樣四方諸侯也容易備辦,而王朝中就會樣樣都有。”

伊尹就受命制定了每年四方進貢物品種類的規定,並向四方諸侯、方伯們做出了宣佈:

正東方地區各國離海近,主要進獻魚皮製的器物、烏鰂魚的醬、銳利的劍。

正南方地區各國出產豐富,犀牛、大象產得多,主要進獻犀牛角、象牙、珠璣、玳瑁、翠羽之類。

正西方地區各國地廣山多,主要進獻丹青、赤色、白色的顏料,以及龍角、神龜之類。

北方地區各國地廣野物多,主要進獻駱駝、野馬、各種良馬和良弓。

此令下後,四位諸侯、方伯都欣然應承。

湯和伊尹將商朝的內外政事治理了以後,就下令將夏禹建國時在塗山大會諸侯後鑄成的九個銅鼎,夏王朝的鎮國之寶,搬到了商王都,也就意味著夏王朝徹底覆滅,商王朝開始發展。

所以古書中說:“桀有昏德,鼎遷於商,載祀六百”(《左傳·宣公三年》)。也就是說夏桀暴虐無德,才被商湯滅亡,將夏的銅鼎遷到商,自此以後商朝延續了六百祀(年)。

商朝初期風雲,伊尹囚放太甲,伊陟勸誡太戊

“鼎遷於商”的第三年,做了約13年商王的成湯病死在王都。湯是作為商王朝的開國之君,所以“商人祖契而宗湯”(《禮記·祭法》),也就是在商王的祖廟中是以契為始祖,以湯為繼宗。這兩位祖宗都是有大功德的,都受到後人的尊崇,在商朝約600年的歷史時期裡,都受到歷代商王隆重的祭祀。

湯從征伐葛國開始,經過大小數十次戰爭,花了近20年時間革了夏桀的命,建立起我國曆史上第二個奴隸制的王朝,為商代文化的發展開闢了道路,起了推動歷史前進起的作用。

湯死了以後,繼外丙、仲壬之後,湯的嫡長孫太甲繼位為商王。

太甲做了商王以後,看見四方臣服,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勢正處在興旺時期。因此就不理政事,只知享樂,對不順從他玩樂的人還任意處罰和殺戮。他的這種行為完全與湯的作法相反,所以古書中說太甲是“不明,暴虐,不遵湯法,亂德”(《史記·殷本紀》)。

當太甲繼位作商王時,伊尹就對他進行過教育,給他講述夏桀暴虐傷民、失德而亡國的歷史;講述他的祖父成湯是如何反對暴虐、愛護人民而得人心,滅夏建商的過程。可是太甲根本聽不進去。

後來伊尹又教導太甲要做一個管理好國家政事的國王,不要只知享樂而不理朝政,太甲仍然不願聽。伊尹又勸告太甲要遵守成湯之法,不要亂德。太甲不但不聽,反而認為伊尹是多事,想要篡他的王位。

伊尹見多次教育都沒有效果,就把太甲囚禁在王都郊外的桐宮

(今河南偃師附近)。桐宮是商王朝的皇陵所在地,在此地建有離宮。相傳湯死後即葬在桐宮。

伊尹將太甲囚於桐宮以後,自己攝政處理國家政事, 接受諸侯的朝見。“帝太甲居桐宮三年,悔過自責,反善, 於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史記·殷本紀》),是說太甲在桐宮被囚了三年,也覺悟到自己繼位以後所作所為是不對的,又經伊尹的勸教,悔過自責,表示改惡從善,

這樣伊尹又把太甲接回王都,還政給他。

太甲繼續做商王以後,一改前非,效法成湯,以德治民。人民得以安居, 四方諸侯年年都來朝貢。伊尹見太甲能繼承商湯的統治, 非常高興,率諸臣朝賀。

太甲死後,伊尹作了《太甲訓》 三篇,記敘太甲能聽教誨,知過自改,繼承商湯的事業(原文已失傳),尊太甲為中宗。

商朝初期風雲,伊尹囚放太甲,伊陟勸誡太戊

一代王朝的建立、鞏固和發展,必然經歷各種內部和外部鬥爭。鬥爭的方式也有各種形式,伊尹放(囚禁)太甲,是統治集團內部解決矛盾的一種方式,也起到了應有的作用,自太甲以後商王朝處於鞏固的時期。

太甲復位為商王,因修德安民,使商王朝得到了鞏固。這時候伊尹已經是年事很高的老臣了,他見太甲能繼商湯而統治商王朝,就不再參於朝政了。但是

太甲也只當了12年的商王便病死。他的兒子沃丁繼位作了商王。

沃丁名絢,甲骨文中不見有沃丁的廟號。

沃丁繼位後的第八年,伊尹病死

,“沃丁葬以天子之禮,祀以大牢,親自臨喪三年,以報大德焉”(《初學記》卷二引《帝王世紀》)。

相傳伊尹死時年已百歲,葬於亳

沃丁在位19年死去,由他的弟弟太庚繼位為商王。太庚在位5年就死去。王位由他的兒子小甲繼承。小甲在位約17年死去。他的弟弟雍己繼位為商王。

自太甲改邪歸正繼續當王,到雍己繼位當王約50年,商王朝處於一個穩定發展的時期。但是,在這種和平發展時期,各諸侯、方國中有的勢力也強大起來。所以當雍己也開始放縱享樂之後,引起了諸侯、方國和人民的不滿,有些諸侯、方國就停止向王朝進貢和朝賀。

雍己在位約12年而死,他的弟弟太戊繼位為王。

太戊作商王的第七年,在王宮的庭院中,生長了一棵桑樹,在桑樹下又長出了一棵谷樹(即楮樹),而且在7天的時間裡就長得很大。這本來是一種植物生長中的偶然現象,商代人還沒有這種植物學知識,把這看作是出現妖怪。

太戊非常恐懼,伊陟說:“臣聽說過妖怪勝不過德,大概是大王在治理朝政上有什麼缺德之處,所以才會出現妖怪。如果善政修德,以德治民,自會免除禍害。”

太戊之前的雍己已經處於“殷道衰,諸侯或不至” (《史記·殷本紀》),太戊又是一個少年繼位的商王,仍然是隻圖享樂,不勤於國政。

伊陟才借“桑谷共生於朝”的事件來勸戒他。

商朝初期風雲,伊尹囚放太甲,伊陟勸誡太戊

商王們都很迷信鬼神,因此一經勸誡,太戊果然一改前非,勤於王政,修德治國,政事依靠伊陟、臣扈和巫咸這批朝臣。

而這種不是正常生長的所謂“共生”的樹 ,長到一定的時間也就自然枯死。這樣一來,伊陟、臣扈和巫成就大肆宣揚太戊的德政,說是得到上帝的福佑,共生樹也懼怕而枯死了。

為了報答天地山川的福佑,太戊命巫咸在王朝郊外舉行了一次隆重的祭祀山川儀式。

伊陟借“桑谷共生”勸戒太戊,太戊改過後,伊陟等朝臣

宣揚太戌的德政還真是起到了安撫民心,收服諸侯的作用,不久就使“殷道復興,諸侯歸之”

(《史記·殷本紀》)。

首先來進貢朝賀的是西方地區部落的西戎。太戊也派一個叫王孟的朝臣為使,率領從人,攜帶了中原地區的一些特產和青銅器物,到西戎各部落去慰問、安撫。

神話故事中有:“殷帝太戊使王孟採藥,從西王母至此(丈夫國),絕糧,不能進,食木實,衣木皮,終身無妻,而生二子,從形中出,其父即死,是為丈夫民”(《山海經·海外西經》注)。

這個神話故事中的內容就是根據太戊派王孟出使西戎而形成的。

秦國人的祖先是商的近族,從很早的時候就和商在政治上發生了密切的關係。秦人祖先中一個叫費昌的夏桀末年就“去夏歸商,為湯御,以敗桀於鳴條”(《史記·秦本紀》)。

“御”就是“馭”,是駕車的人,按其身份來說,是一個奴隸的小頭目。因為費昌是為商湯駕車的人,滅夏以後,也是一位有功之臣,他的待遇就比一般的奴隸頭目優厚得多,所以

秦人世代都為商王駕車服勞。

秦人的另一個祖先叫大廉,到他玄孫這一輩就已到了商王太戊的時候。大廉有兩個玄孫,一個叫孟戲,一個叫中衍,都會駕車。可是這時的孟戲、中衍已不再有“馭”的身份,已從奴隸的身份上升為奴隸主。中衍雖仍為太戊駕車,但已被太戊任命為車正(監製造車和管理駕車的官,並將王族親貴的姑娘嫁給他為妻。

自此以後,秦人與商王朝的關係更加密切,後來不少嬴姓的人都世代在商王朝做官。

由於太戊和伊陟治理商王朝有方,在太戊末年,就連自湯以後時叛時服的東方地區的九夷也都紛紛入貢朝見。這是自太甲以來商王朝最興旺發達的時期。

太戊在位的時間若按古書中的記載是75年,是商王朝在位最長久的一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