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紀以後的哈薩克人為什麼不能擊敗烏茲別克諸汗國,入主河中?

哈薩克人在中古以至近現代都是很窩囊的,他們只有在少數幾個可汗時期建立了自己的強盛政權,但是大部分的時間都是被烏茲別克人攆著打,即便到後來烏茲別克人分裂成三個汗國,極度衰弱之時,他們還能砍瓜看菜一樣侵犯哈薩克人的村落,隨意掠取牛羊子女,強行派捐。哈薩克人為什麼這麼“好欺負”?我想這和他們的體制發展程度有關,在中亞原先就有兩種定居點,一種叫基什拉克德赫,一種叫基什拉克尼興,前者主要和薩爾特人(城鎮居民)相聯絡,後者則是遊牧者的據點。遊牧者居住的點還可以細分成基什拉克、阿烏拉與冬季駐地三種。其中基什拉克已經和一般的薩爾特人居住地幾乎沒有差異,而阿烏拉則主要是遊牧者居住的山村,這種集體生活的居民點直到蘇聯時期也是哈薩克地區的主流模式,而冬季駐地則隨著定居化生活的人增多而逐漸萎縮,衰退的最快。哈薩克人一面在北面臨著沙俄擴張的壓力,另一方面則持續受到希瓦汗國、布哈拉人、浩罕汗國等的侵掠,曼什格拉克等地的哈薩克部落很容易就被隸屬於烏茲別克人希瓦汗國的土庫曼部落趕走,被鳩佔鵲巢。

16世紀以後的哈薩克人為什麼不能擊敗烏茲別克諸汗國,入主河中?

哈薩克人唯一一次比較深入的參與到南方河中地區王朝統治的只有浩罕汗國中間的一段欽察人當權時期,但是很快便被薩爾特人所驅逐了,他們進行了殘酷的清洗,約有三萬人在這一過程中被殺。這種事情在其他汗國也經常發生。希瓦汗國的汗王一度也試圖透過引入土庫曼人的支援平抑內部的利益分配矛盾,但是很快就失敗了。所以,雖然外部遊牧軍功貴族能夠成為君主平抑豪雄的工具,但不能經常性的成為世臣,即便在遠東也是如此,爾朱榮最後就把自己玩沒了,真正能融入王朝的,還是要漢化的,也就是和王朝文化傳統、政治邏輯一致的胡人才行,對於這些人也是,因此只要哈薩克人、土庫曼人的部落化遊牧生活不改變,那麼他們就無法真正入主河中,也就始終處於一個邊緣化的地位。

哈薩克人不知道團結,也無法實現團結,在北面應對沙皇俄國的時候這個特點就暴露無遺。雖然他們都反對俄國用定居化耕作方式強行改變和侵奪他們的牧場,但是他們始終不能形成一個團結的中心,因為他們始終是老辦法,只知道用蒙兀兒汗朝時代的那些法子,原先在遊牧部落群雄逐鹿的時候就打不過月及別人,現在更是難以對付已經融合了薩爾特人財富和生活模式的河中王朝了。也許有人會提出疑問,為什麼烏茲別克人可以驅逐同樣分崩離析為多個封地的帖木兒后王們,哈薩克人卻不能打敗同樣分裂為多個汗國的烏茲別克諸王朝呢?我想我們可以從攻防兩個方面去分析。

16世紀以後的哈薩克人為什麼不能擊敗烏茲別克諸汗國,入主河中?

16世紀以後的哈薩克人為什麼不能擊敗烏茲別克諸汗國,入主河中?

第一,外部環境不同。月及別人南下的時候北面並無強敵,而且打敗了自己部落聯盟裡的反骨,這些反骨已經從自己聯盟中逃逸了,成為“月及別-哈薩克人”(意即月及別人裡的流浪者,其實就是失敗者),這一部分人就是哈薩克人的祖先,而月及別人在南下後擊敗帖木兒宗王采邑諸部,建立起王國,和當地的薩爾特人相融合,逐步形成了烏茲別克人。這個時候如果月及別人的北面有沙皇俄國這樣的強敵,那麼他們南下河中一定不會那麼輕鬆。哈薩克不僅在北方有強鄰,東部也有。在月及別人南下的時候,東部的喀什噶爾、葉爾羌都沒有強盛如準噶爾汗國的遊牧政權,而哈薩克自己要承受沙俄和準噶爾的雙重擠壓,壓力巨大。

第二,帖木兒時期的汗王,即便已經定居生活,卻仍然習於保持遊牧軍隊來予以威懾,這樣就違背了歷史發展的規律,沒有順勢而為伊克塔化,反而繼續以遊牧軍隊為核心,造成他們對資源利用效率低下,遠不如分封狀態下的伊克塔模式,而且這也顯示了他們的不合作態度,這種態度決定了帖木兒王朝與河中的封建主階級無法保持堅定的合作關係,導致在與北方烏茲別克人作戰時等於是孤身奮戰,自身還分裂無依,所以很容易被各個擊破。帖木兒王朝也不善於利用蘇菲教團團結各地教俗勢力,導致教團成為吸血鬼,徹底架空,失去宗教影響力,完全成為狐假虎威的皮影,對於王朝維持統治非但沒有好處,還等於平添累贅。而烏茲別克人很快就接受了河中的風化,因此形成了軍役貴族和當地封建主之間的緊密合作關係,這樣一個關係使得即便不同分封貴族之間混戰,但是當地的封建主都會和整個軍役貴族集團保持合作關係,而不是像帖木兒王朝時期眾叛親離,巴布林混不下去連喀布林都待不了,只能逃亡印度。

16世紀以後的哈薩克人為什麼不能擊敗烏茲別克諸汗國,入主河中?

16世紀以後的哈薩克人為什麼不能擊敗烏茲別克諸汗國,入主河中?

第三,武器裝備上的差異。河中諸汗國在後期都已經逐漸透過與波斯等的交往獲取了火器,普遍裝備到軍隊裡,而哈薩克人仍然使用馬背民族的那一套來對付火槍火炮,自然是要吃虧的,這個時代不比之前,即便是帖木兒王朝也不全是火器制式,現在正好反過來,遊牧機動力量的優勢被火器給大大縮減了,甚至成為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