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背後的故事:鑿壁偷光背後不得不說的那些事1

中國傳統文化典故中的鑿壁偷光,想必大家對這個故事都很熟悉吧。那個好學的匡衡後來怎樣了呢?小銘今天給大家好好扒一扒,剛參加工作時匡衡遇到的那些事。

匡衡,字稚圭,東海郡承縣人氏。西漢時期著名的經學家,儒學家,官拜丞相,經典成語鑿壁偷光說的就是他少年時學習的故事。千百年來,鑿壁偷光被傳誦為佳話,成為鼓勵後輩上進的典範。

成語背後的故事:鑿壁偷光背後不得不說的那些事1

鑿壁偷光的匡衡

匡衡學習非常用功,但怎奈學習環境不好,最初匡衡的能力很一般。《史記》中關於匡衡有這樣的記載:“才下,數射策不中,至九,乃中丙科。其經以不中科故明習”。也就是說,匡衡不僅學習成績不行,還是個大齡留級生,連續考了九次,才考中第三檔的丙科。事實真的如此麼?其實這是太史公跟大家開的一個玩笑,他肯定匡衡的能力,匡衡如此有才之人竟然只能中得一個丙科,他藉此來諷刺當時的察舉制度。匡衡本來是可以考中甲科的,但由於出身問題,不滿足甲科的條件,只能中了個丙科。

《漢書·儒林傳》中記載:“歲課甲科四十人為郎中,乙科二十人為太子舍人,丙科二十人補文學掌故云”。也就是說,考中丙科的匡衡就算是步入仕途了,但是考中了丙科的匡衡仕途卻並不平坦。

成語背後的故事:鑿壁偷光背後不得不說的那些事1

察舉制度,科舉制度的雛形。

匡衡本就好學,加上連年的科考不中,他就更加的努力研習《詩經》。雖然匡衡僅僅考中的是丙科,他對《詩經》的理解卻已經無人能及,他的見解受到當時的儒學大家的推崇。當時的學者都說:“無說《詩》,匡鼎來;匡語《詩》,解人頤。”由此可見匡衡在那時就已經是赫赫有名了。可惜的是,縱使匡衡再有才華,丙科出身的他也僅僅只能成為一個文學掌故。

成語背後的故事:鑿壁偷光背後不得不說的那些事1

匡語《詩》,解人頤。

宣帝聽說了關於匡衡的事,就宣匡衡來見他。匡衡覲見時,宣帝讓蕭忘之等人上前問話,有意考量他。匡衡不管對方問的是什麼問題,都用《詩經》中的原文去對答,用詞的很是恰當,引用的選段意義深遠,對事情的理解也很深刻。大家都認為匡衡有師道,可以一用。但是宣帝不喜歡儒家,所以讓匡衡回去繼續當他的小官。

成語背後的故事:鑿壁偷光背後不得不說的那些事1

匡衡

匡衡很有才華,但是他卻不對皇帝的胃口,自然不能受到重用,只能繼續做他的小官了。匡衡遇到的事,對今天的我們也有著深刻的意義。有伯樂固然重要,擁有一個能施展才華的平臺卻是更為重要的。可憐的匡衡遇到了一個不喜歡他的君主,只能繼續在基層磨練了。關於匡衡入仕之初的故事,我們就講到這裡,匡衡的故事與大家想象之中的一樣麼?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討論。

銘言,銘一家之言;銘理,理百家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