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宣帝亂政,楊堅以令人目不暇接的速度快速崛起

北周宣帝亂政,楊堅以令人目不暇接的速度快速崛起

北周宣帝宇文贇,字乾伯,周武帝宇文邕的長子,建德元年(572 年)被立為太子。宣政元年(578 年)六月,周武帝崩後,即位於靈前。宣帝具備了昏君的很多特徵,深知宇文憲在朝中的威望,出於鞏固帝位的政治需求,剛剛處理完武帝的喪事,便以雷霆手段對付宇文憲。

殺宇文憲後,一定程度上起到震懾諸臣的作用。宣帝趁勢連殺宇文孝伯、尉遲運、宇文神舉、王軌等大臣,這些人都曾在武帝面前說過太子的不是。偏偏他們又都是當朝最有能力、有忠心的骨幹之臣,殺了他們,無疑極大削弱了皇帝的支援力量,造成勳貴大臣們進一步離心,為楊堅篡權埋下了伏筆。

楊堅,父親楊忠,西魏十二大將軍之一。楊忠去世後,楊堅襲爵為隨國公。由於父親功勳卓著,楊堅入仕的起點比較高。楊忠雖然靠軍功起家,但其人頗有頭腦,很明智地專注于軍事,對朝政絕口不言。宇文護專權時期,楊忠的軍功達於極盛,在老牌柱國相繼凋零的情況下,成為軍界舉足輕重的人物,宇文護想拉攏楊忠壯大聲勢。楊忠藉故推辭,不與宇文護結黨。楊忠此舉,並非看出宇文護勢不能久,也並非判定武帝終將奪權,只是保持了軍界人物的低調本分,雖然當時得罪了宇文護,但從長遠看來,這是保全家族富貴的最安全辦法。

楊堅繼續了乃父沉穩低調的性格,從年少時就不苟言笑,端方自持,與其他勳貴子弟魯質少文迥然不同。宇文泰讚歎他:“此兒風骨,不似代間人。”(代間人意指六鎮子弟)。宇文護專權時看出楊堅相貌非凡,居然動了殺心。此言是《隋書》記載,但彼時楊堅名位不高,硬要說宇文護想殺他實在有些牽強,或許是後人的附會。周明帝在位時專門派人為楊堅相面,推測他以後是否忠於周室。宇文憲和王軌都向武帝說楊堅貌有反相,武帝一笑置之,並不以為意。到底什麼是反相,歷來沒有什麼明確標準。但楊堅之所以招致這麼多人猜忌,估計平時為人處世確實有胸懷有遠見,舉手投足有貴人氣派,與常人不同。

楊堅之女嫁給宣帝為後,在朝中威望日漸提高,宣帝對他也有提防之心,曾經一次因為諸後爭寵,生氣地說要殺楊後全家。召楊堅入宮時,宣帝還曾命令左右,一旦他神色之間有不敬之意,立殺之於當場。好在楊堅深自晦匿,容色自若,才躲過殺身之禍。

大象二年(580 年)五月,北周宣帝因為長期縱酒享樂,突發急病。聯絡宇文泰、宇文邕之死,都是得病即死,症狀與中風極其相似,其家庭可能存在心腦血管方面遺傳性疾病。楊堅當時適逢外放揚州任總管,他聽說宣帝重病,立即託病不出,在長安觀察形勢。

縱觀宣帝即位以來的所作所為,基本具備了亡國之君的所有特徵。他敗壞了國政,嚴重破壞了國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他縱情聲色,不恤民心民力,不顧朝野屬望,讓相當一部分朝臣對國家未來感到絕望;他自毀長城,殺死一大批骨幹重臣,嚴重削弱宇文氏皇族對國家的控制力,讓許多野心家有了可乘之機。

沉默寡言者一般內心世界很豐富,如果再加上成熟的政治經驗,這種人就非常可怕,楊堅正是這樣的人。宣帝暴病後,楊堅突然稱病不出京,表明他敏銳地察覺到朝局的異動。

宣帝暴病後病情發展很快,藥石無力,人幾乎處於喑啞不能言的地步,宣帝在昏迷前召趙王宇文招、陳王宇文純、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達、滕王宇文逌自藩國來朝。五王一旦入京,幼主當不了國,必然是重新議定國家大事,要麼類似北齊南陳叔篡侄位,要麼爆發西晉八王之亂式的大動亂,但無論哪種情況,都能有效避免異姓干政。

但五王都在外郡,一召一來,時間很長。還沒等到五王入京,宣帝便病逝了,北周帝國在這個短暫的時刻,處於權力真空狀態。楊堅的機會頓時來了。

宣帝近臣劉昉和鄭譯兩人處在皇權的咽喉要害,宣帝死前留的什麼遺命,實際上都是他們兩人說了算,如果利用好這個時機,他們可以藉助皇權一躍登上帝國之巔。劉、鄭二人自忖威不足以壓服眾臣,但又不想放棄這天大的權力誘惑,便秘不發喪,合謀矯詔引楊後之父楊堅入輔朝政。劉昉等人到楊堅府中密議矯詔奪權,因為事出倉促,楊堅起初猶豫不決,後來劉昉說,你不去,我劉昉就去。楊堅最終決定合謀奪權。

鄭譯是內史上大夫,平時負責為皇帝起草詔令,他偽造宣帝遺詔,任命楊堅為丞相,總百官而輔政。御正中大夫顏之儀負責詔令的校對—與後世門下省的封駁權類似,他一眼看穿這不是宣帝的詔書,便拒絕聯署。劉昉、鄭譯便代簽顏之儀的名字,明發百官,然後迅速召楊堅入皇宮。

顏之儀見事態緊急,想趕緊找宗室諸王商議,無奈年長的諸王都在外地,倉促之間,只找來大將軍宇文仲,便拉他入宮,到皇帝御座上就座,顏之儀公開宣佈這是宣帝欽定的託孤之臣。鄭譯、劉昉知道後,立即率右司衛上大夫楊惠與宮中近臣皇甫績、柳裘等人入宮,驅逐顏之儀和宇文仲。楊惠是皇宮禁衛兵將領,手下有數千兵力,他倒向鄭譯,無疑為爭奪大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宇文仲不詳其出處,與宇文泰一枝血緣關係太遠,況且名位又低,威不服眾,顏之儀又是一個文士,政治鬥爭經驗不足,他們二人見鄭、劉等人氣勢洶洶地進宮,竟嚇得不知所措。宇文仲緊張地離座而出。楊堅趕到宮中後,立即控制住宇文仲和顏之儀,把控了局面。

在這一突發事件中,北周政治、軍事制度的弊端暴露無遺。首先是軍權方面,由於大司馬名位太低,且事實上沒有兵權,京師府兵散佈於各開府將軍以下的眾多將領手中,長安城中除了皇帝以外,沒有一個總控兵力的人,也就是說, 皇權沒有軍隊支撐。這樣一來,政變的成功率就相當高。其次是政治制度方面,政府缺乏首腦,皇帝暴崩後,長安城中立時陷入群龍無首的狀態,既無宗室長王出來說話,也沒有哪位老臣具備穩定大局的權力,六官府誰都具備潛在的執政條件。故而楊堅矯詔成為丞相後,朝中百官雖然心知肚明,但竟無一個能夠制約矯詔行為。

楊堅控制朝政後,立即逼迫幼主靜帝下詔,加授自己為大冢宰,並令五府總於天官,掐斷了其他五府首腦問政的途徑。

六月,趙王宇文招等五王入京,對楊堅得權的既成事實無法反駁,只好暫時預設下來。楊堅表面上尊崇五王,讓靜帝賜以他們入朝不趨、劍履上殿的殊禮。但雙方都知道這只是暫時的妥協。諸王苦於手中無兵,只好表面忍讓。趙王宇文招企圖透過鴻門宴刺殺楊堅,楊堅為穩住諸王,故意親身犯險,到趙王家中赴宴。趙王親自拿佩刀切瓜給楊堅吃,楊堅坦然不疑。其從人元胄扮演了類似樊噲的角色,半是提醒半是強拉地把楊堅拉走,這場鴻門宴便以失敗告終。不久後,諸王都被剝奪權力,相繼被殺。

長安城中就這麼兒戲一般改天換地,楊堅崛起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然而這只是京師文官們眼中的景象,在外鎮掌兵的大將們可就不以為然了,比如尉遲迥。

本文摘自《國史004:後三國戰史:從北魏分裂至隋滅南陳

北周宣帝亂政,楊堅以令人目不暇接的速度快速崛起

國史004:後三國戰爭史——從北魏分裂至隋滅南陳

檢視

北周宣帝亂政,楊堅以令人目不暇接的速度快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