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堅為何在寺院長大?養他的尼姑是何許人?他小名為何叫那羅延?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西魏大統七年六月癸丑,也就是公元541年7月21日,農曆六月十三。這一天傍晚,落日餘暉,滿天紅霞,把同州(今陝西省大荔縣)般若寺映照得金碧輝煌,緩緩流淌的洛水,猶如一面明鏡,倒映著層層迭進的寺宇堂塔,粼粼閃耀。

從寺院深處,傳來清脆響亮的嬰兒啼聲,給般若寺平添許多喜氣。

一、關於楊堅出生時的佛教靈蹟

這家主人是西魏赫赫有名的雲州(今甘肅省慶陽縣西南)刺史、大都督楊忠。妻子呂苦桃,從她的名字也不難看出,並非出自什麼大戶人家。

這年,楊忠三十五歲,戎馬倥傯,一晃已屆中年,自大統四年(538)與東魏大戰洛陽後,總算能過上短短几年相對安定的家庭生活,盼望有個兒子繼承香火家業的心情,尤為焦灼。

楊堅為何在寺院長大?養他的尼姑是何許人?他小名為何叫那羅延?

夫人有喜,帶給他無限的喜悅和希望,使得嬰兒的誕生,顯得如此鄭重,不能有絲毫的差池。

可是,一雙號令千軍萬馬的大手,實難承托起幼弱的新生命,夫妻倆再三合計,決定求助於毗鄰的般若寺,一來祈求平安吉祥,而且,當時戰事頻仍,楊忠說不定哪天就得開赴前線,嬰兒也好有個寄託。二來將頭胎兒女獻於佛前,報答神明的保佑,並祈福於未來。

新生嬰兒是個健壯的男孩,方臉高額,五官端正,看上去就是個將門虎子。一家人歡天喜地,斟酌著給兒子起了個“堅”字單名,希望他長大後能像父親一樣威武堅毅,卓爾不群。

洋洋喜氣,燦爛霞光,映照在楊堅紅噴噴的小臉蛋上,越發顯得光彩照人。放眼窗外,深庭幽徑,籠罩在紫金暮靄之中,令人陶醉,彷彿眼前的一切,竟是神蹟!

這一定是神蹟!一家人興奮不已,奔走相告,讓遠近的人們,共享這份喜悅,流傳下美麗的傳說。後來,隋朝的文人墨客採擷當時的傳聞,撰就珠璣篇章。

楊堅為何在寺院長大?養他的尼姑是何許人?他小名為何叫那羅延?

內史令李德林欣然落筆:

“皇帝載誕之始,赤光蒲室,流於戶外,上屬蒼旻。其後三日,紫氣充庭,四鄰望之,如鬱樓觀,人物在內,色皆成紫。”

著作郎王劭撰《隋祖起居注》,稱:

“於時赤光照室,流溢戶外紫氣充庭,狀如樓閣,色染人衣,內外驚異。”

一代文豪薛道衡讚頌道:

“粵若高祖文皇帝,誕聖降靈則赤光照室,韜神晦跡則紫氣騰天。龍顏日角之奇,玉理珠衡之異,著在圖籙,彰乎儀表。”

這些傳說,在隋代廣為流傳,言之鑿鑿,不容置疑。

以至唐人在編修《隋書》時,也採納其說,似乎楊堅是膺天命而降生人世,註定要位登九五,統一中國,從而給他披上一件金光燦燦的神衣。

而這件神衣,在楊堅後來的政治生涯中,起了難以估量的作用。

楊堅為何在寺院長大?養他的尼姑是何許人?他小名為何叫那羅延?

在古代,大凡君王偉人出世,都有一番神靈瑞象的鋪陳。但是,像楊堅這種以佛教靈蹟為底蘊的渲染,卻是絕無僅有。

二、撫養楊堅的尼姑

相傳,楊堅出生那天,有一位俗姓劉、法名智仙(或作智先、智遷)的尼姑,從河東(山西一帶)風塵僕僕趕來,深夜造訪。

當時,異常悶熱,呂氏打扇驅暑,卻將楊堅扇得寒戰不已,幾致氣絕。就在這緊急時刻,智仙趕到,楊堅轉危為安。

於是,智仙對楊忠夫婦說道:“此兒所從來甚異,不可於俗間處之。”

虛驚一場的楊忠便將楊堅託付給智仙撫養,還將自家宅院改作佛寺。過了一段時日,呂氏按捺不住對兒子的思念,悄悄來到智仙房中,將楊堅輕輕抱起,仔細端詳。就在這時,楊堅突然頭上長角,遍體生鱗,化作一條小龍。呂氏見狀大驚,把懷裡的嬰兒墜落於地。智仙從外間進來,連忙將楊堅抱起,埋怨道:“何因妄觸我兒,遂令晚得天下。”從此以後,楊家人不敢輕易過問兒子的日常生活。

楊堅為何在寺院長大?養他的尼姑是何許人?他小名為何叫那羅延?

就這樣,楊堅隨智仙在佛寺裡一天天長大,度過燃燈頌佛的童年。十三歲那年,楊堅已是偉岸少年,“為人龍顏,額上有五柱入頂,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長上短下,沈深嚴重”,儼然一副人君儀表。

智仙十分喜愛他,給他取了個與其名字相對應的小名,叫“那羅延”,送他出寺回家,轉入太學學習。

上述傳說,反覆出現在唐人編纂的各種佛教典籍裡面,研究者多斥之為荒誕不經的“小說家編演之談”。

傳說中包含許多附會成分,固不待言。但是,我們並不能因此而全盤否定。

實際上,南北朝佛教十分興盛,頗受文人武將的尊崇。楊忠一家為其信徒,毫不奇怪。而且,楊堅出生於佛寺,也是事實。

上述傳說,顯然是根據隋朝文人,特別是王劭的《隋祖起居注》敷衍而成。但其中附會的成分,也十分明顯。

《佛祖歷代通載》卷第十記載:

“釋尼智遷者,河東蒲坂劉氏女也。少出家,有戒行,長通禪觀,時言吉凶成敗事,莫不奇驗。居般若寺,會文帝生於寺。”

據此可知,智仙並不是從河東特意趕來撫育楊堅的神尼,而是常住般若尼寺的尼姑,偶然遇上楊堅誕生的喜事。這樣,整個事情的經過就顯得合理多了。

楊堅為何在寺院長大?養他的尼姑是何許人?他小名為何叫那羅延?

楊忠割宅為寺,在當時亦屬司空見慣之事。北魏後期,王公貴族濫設寺院,乃至“今之僧寺,無處不有,或比滿城邑之中,或連溢屠沽之肆,或三五少僧,共為一寺。”

不安於寺廟的僧尼,遊涉村落,走家串戶;而朝中顯貴,也經常召喚憎尼,算命問卜,舉辦佛事齋會,甚至尊以為師,充當軍政顧問,稱作“家僧”、“門師”。

智仙長期居住在楊家,充任養育楊堅之責,顯然就是楊家的家僧。後來,周武帝滅佛時,智仙隱匿於楊家,終獲保全,可知楊家與佛教關係至深,由此也可瞭解當時佛教社會影響力之一斑。

三、那羅延與楊堅

對於養育自己長大的智仙,楊堅終生難忘,思念情深。

登基之後,命史官王劭為她立傳;晚年還為她鑄造等身像,並令畫師將她畫於自己身旁,頒發四方。

智仙給楊堅起的小名“”, 是梵文音譯, 指的是印度教中的大神祇毗瑟紐,在佛典裡,則是指金剛力士、堅固力士等,是力大無窮的神祇。

南北朝時代,普遍流行以佛教神祇為名字,例如,南朝有王僧達、王僧祐、王僧綽、王僧虔等;北朝有元夜叉、元羅剎、高菩薩、爾朱叉羅、爾朱文殊等。楊堅對自己的小名,頗為自豪。

楊堅為何在寺院長大?養他的尼姑是何許人?他小名為何叫那羅延?

開皇九年(589),河南省安陽市寶山靈泉寺開鑿的大住聖窟,門外東側浮雕一座高大精美的護法神王,左手持劍,右手緊握三股長柄鋼叉,腳踏臥牛狀怪獸,威風凜凜,上方題銘“那羅延神王”。靈泉寺是在楊堅的支援下,由最高僧官靈裕國統主持擴建的,號稱“河朔第一古剎”。

在佛寺里長大的楊堅,深受佛教的薰陶,而智仙也不斷向他灌輸佛教,當他開始懂事時、智仙就反覆告訴他,他不是凡人,而是護法金剛轉世,註定要成為偉人,成就一番宏偉事業,精心培養他領袖般的遠大抱負和深沉的性格。

七歲時,智仙鄭重地告訴他:“兒當大貴從東國來,佛法當滅由兒興之”,

殷殷期望他能擔負起濟世弘法的重任。這一切都深深烙在楊堅幼小的心靈裡,永難磨滅。後來,楊堅在回首這段童年往事時,說道:“我興由佛法,而好食麻豆,前身似從道人中來,由小時在寺,至今樂聞鐘聲。”

啟蒙的教育,在楊堅一生中所具有的意義,或許他自己也未曾完全意識到。

但是,他堅信自己是“那羅延神王”,是上天派他來到人世間的。唐人張鷲在《朝野僉載》卷二記載瞭如下一則傳說,也許有助於我們瞭解楊堅的性格和抱負。

相傳,北齊文宣帝年間(550~559年),幷州(山西省太原市)有一位稠禪師,自幼落髮為沙彌。當時,寺中有許多小沙彌,閒暇時常在一起嬉戲打鬧,稠禪師體弱力小,常被欺負。於

是,他躲進佛殿,抱著金剛的大腳,祈願金剛他。一片誠意,感動了金剛,當第六天曦光微露的時候,金剛終於顯靈,讓他飽食筋肉,頓時渾身充滿神力。

楊堅為何在寺院長大?養他的尼姑是何許人?他小名為何叫那羅延?

稠禪師大喜,天一亮便興致沖沖地來到沙彌中。夥伴們見他躲藏數日才露面,便又要與他鬥毆。稠禪師正想顯示本領,當下飛簷走壁,舉重搏擊,直讓沙彌們看得驚恐不已,俯首認錯。

訊息傳了出去,四方僧眾慕名而至,常有數千人隨侍左右。齊文宣帝聽說稠禪師聚眾於林慮山,便親自帶領驍騎數萬,前來討伐。

稠禪師率眾出山迎候,於文宣帝面前作法,讓數千根造寺樑柱在空中翻騰搏擊,聲若雷霆,嚇得文宣帝叩頭認輸。

三十年後,隋文帝路過幷州,見此寺院,“心中渙然記憶,有似舊修行處,頂禮恭敬,無所不為。處分幷州大興修葺,其寺遂成。時人謂帝大力長者雲。”

這則故事固然荒誕不經,但它告訴我們,楊堅為金剛轉世的傳說,在當時流傳甚廣。

傳說的背後,顯然存在著刻意的編造,目的在於宣揚隋文帝具有天命。

聯絡上述河南安陽寶山靈泉寺的那羅延神像,不難看出,這些人為造作明顯帶有隋朝官方的政治意圖。

那羅延神王誕生於弘農楊氏家族,神話與現實政治相結合,便具有更加深刻的意義。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