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明朝最後的一縷忠魂

1602年12月16日,史可法出生於河南開封。

他多次平定叛亂,打擊漕運貪汙,被崇禎皇帝重用,官至南京兵部尚書。

在崇禎皇帝自縊後,史可法輔佐福王朱由崧登基,建立南明,坐鎮江北防線抵抗清軍。最終在揚州保衛戰中壯烈殉國。

但是他的屍體卻下落不明,後人只能做衣冠冢將他葬於揚州梅花嶺。

史可法:明朝最後的一縷忠魂

▲揚州梅花嶺史公祠

因此,民間流傳著多種說法

01

第一種

史可法成功突圍逃脫

02

第二種

他被清軍俘虜後因拒絕投降,而被大將多鐸所殺,因此多鐸在自己的白虹刀上刻下“此刀曾殺第一忠臣”八個字

03

第三種

史可法投江自殺。

而史可法也許還活著的傳聞,給清軍頭上懸了一把利劍,所以康熙皇帝出面,敲定了史可法死於揚州之戰的說法。

史可法之於明朝,正如聖女貞德之於法國,不需過人的謀略,甚至不需輝煌的戰績,他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面激勵人心的旗幟。

那麼,史可法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

04

他是冒死救師的愛哭將軍

史可法在擠破頭考科舉的時候,御史左光斗恰好是他的考官,而他在考試前寫下的草稿,偶然間驚豔了這位三朝元老。

對於史可法來說,左光斗是渾濁官場中的一道亮光、一股清流。左整頓京師吏治,因糾察一百多名假官而震驚朝野,人稱“鐵面御史”,是“東林六君子”之一。不幸,卻被魏忠賢陷害入獄。

史可法:明朝最後的一縷忠魂

▲史可法

史可法冒死營救,卻在牢中看到左腿骨折,面部燒焦的慘狀。史可法當即失控,只能抱著老師痛哭。而左光斗卻開口大罵:“蠢材!國家有大難,你還來這裡冒險,你死了誰來繼承我的衣缽!”史可法這才清醒過來。

史可法:明朝最後的一縷忠魂

▲崇禎皇帝

1644年,北京陷落。史可法率領軍隊勤王,走到半路,傳來了崇禎皇帝自縊的訊息。他一生以忠君愛國為己任,可現在君死了,國也亡了。史可法沒了主意,一面磕頭一面大哭,隨後一頭撞在房間的柱子上。

但憤怒解決不了問題,如何報滅國之仇,成了史可法最大的心願。

這時,李自成不敵清軍,逃往陝西,史可法奏請弘光皇帝(福王)下詔追擊,在奏摺中,他聲淚俱下地敘說了宋朝南渡之禍,奉勸皇帝節省開支,整肅軍隊,收復河山,一雪前恥。感情之真摯,把身邊人都感動的淚流不止,堪比諸葛亮的《出師表》。

史可法的三次落淚,飽含了他對家國的濃烈情感,但南明的軍政一盤散沙,史可法無力迴天。

05

他是深陷立君之爭的爛攤子接盤俠。

崇禎帝去世後,陪都南京並未陷落,還有一整套中央班子,此時速立新君還有機會重振旗鼓。作為南京最高軍事統領,史可法面臨兩個選擇

按資歷輩分,擁立福王朱由崧

按賢良才能,擁立潞王朱常淓。可是他卻猶豫不決,這讓鳳陽總督馬士英鑽了空子,他暗地發兵“護送”朱由崧繼位,成為首輔大臣。這是史可法接手南明爛攤子後,犯下的第一個錯誤。

史可法:明朝最後的一縷忠魂

▲影視劇中的弘光帝

弘光帝朱由崧,史可法稱他“在藩不忠不孝,恐難主天下”。他即位後蒐羅財寶美女,不理朝政,任由手下貪腐,導致南明政權十年速亡。

史可法一心維護正統,積極尋訪崇禎皇帝和太子的下落,成了正馬士英排擠他的藉口。馬向弘光皇帝打小報告,說:“史可法認為您貪淫不孝,有意另立新君。”

史可法自知失去皇帝信任,隨即請辭,去統籌亂成一鍋粥的江北四鎮。當時,有四位將領爭著駐軍揚州,尤其是高傑,他放縱兵士劫掠,劣跡斑斑。史可法到揚州後,狠狠地敲打了他,這才將江北四鎮10餘萬軍隊統一起來。

史可法:明朝最後的一縷忠魂

▲李自成

史可法派高傑率2萬軍隊北上剿滅李自成,這是他的第二個錯誤。高傑劣性難改,行軍到睢州(今河南睢縣)時,走進了知州設下的“鴻門宴”,當夜被刺殺。而高傑的部下群龍無首,大部分投降了清軍,史稱“睢州之變”。第三他是血灑梅花嶺的明朝“文天祥”。

樹倒猢猻散,史可法精心籌備的江北四鎮,在高傑部下降清之後,紛紛倒戈。至此,明清軍事力量已發生根本性變化,南明的精銳部隊所剩無幾,清軍兵不血刃衝到了揚州城外。

勸降書接連送到史可法手中,可寄出的求援信卻毫無迴應。

多爾袞數次招降史可法,結果正像忽必烈妄圖招撫文天祥一樣,得到的只是斷然拒絕罷了。這兩位,國滅,精神不滅。

不過,史可法揮刀自刎時卻被將士攔下,並被護送突圍,隨即,失蹤在亂軍之中。這卻成了多爾袞的心病,史可法不死,江南不安,於是,清軍展開了屠城。

史可法:明朝最後的一縷忠魂

清軍為打擊反抗的漢人,曾在多個城市進行屠城。攻破揚州城後,清豫親王多鐸下令屠城長達10天,史稱“揚州十日”。

十個日夜的殺戮,使揚州成了人間地獄。看到屍體如麻的梅花嶺,多爾袞才稍稍放心。現在看來,多鐸刻下那八個字,也是為了斷絕明人復國的希望。

史可法誓死不屈的民族氣節,得到了乾隆皇帝盛讚 “一代完人”。然而,史可法也非無可挑剔。他姑息高傑,便是致命的決策失誤,戰爭是團隊合作,容不得破壞規則之人。南明朝廷的迅速覆滅,再次驗證了害群之馬的破壞性。

歷代評價

1、數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心。

——清代詩人張爾藎

參考資料:《十三陵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