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賞|大暑之際:品讀書印,心有清涼

今日大暑,是夏季最後一個節氣。中國古人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裡的“中伏”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同時,很多地區的旱、澇、風災等氣象災害也最為頻繁。大暑節氣民間有曬伏姜、喝伏茶、燒伏香、送“大暑船”等習俗。在傳世書法作品中,有關避暑的內容,晉唐書家較為少見,宋代文人手札則頗多。如蔡襄《暑熱帖》中有言:“暑熱,不及通謁,所苦想已平復。日夕風日酷煩,無處可避,人生韁鎖如此,可嘆可嘆!”

大暑來臨。中伏相伴。高溫持續。酷熱難耐。不禁想到一句“偷得浮生半日閒”。

現代人有電扇、空調,古人如何避暑?這無疑是放在嘴邊的一句話。其實古人的花樣很多,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根本原因在於,技術越是落後,越是依賴人的智商,想象力會被髮揮到極致。況且,趨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所謂“避暑”,其實是避不開的,不過是圖一時痛快,變化一下時空,轉換心境而已。只有具備了一定的條件,才能談到“避”,如果身在特殊崗位,該幹什麼還得幹什麼。

古代社會和現代社會相比,有很多變化,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技術革新主導的外在環境變化;二是禮俗更替帶來心態的變化;三是人口增長,密度膨脹,這一點影響是最直接的,直接侵佔彼此的活動空間。過去常說,“天高皇帝遠”,現在基本不可能了,很難體會到此等情境,就連海南的“天涯海角”,每天都擠滿了人。

面對這樣的現狀,個人無法改變,只有接受,一定要化被動為主動,主要是心態調整,還是古人總結到位——心靜自然涼。

書家印人比較特殊。他們是想避暑但又不能完全避開的那一類。最常見的低成本避暑之法,躺在大樹下乘涼,閉目養神,只能什麼也不做。對於書家印人來說,基本不可能。從事書印創作,雖然算不上沉重的體力活,畢竟需要手工操作,尤其是寫大字、刻巨印,需要消耗腦力和體力。既然有能量消耗,體溫就會上升。為什麼說心態最重要,原因就在這裡。俗話說,曲不離口、拳不離手;夏練三伏、冬練三九。但凡需要操練的藝術類型,書法、唱戲、唱歌、武術等等,都需要堅持。“夏練三伏”就是說大暑之日,也不能間斷,從中也見證了書家印人的成功來之不易。

欣賞閱讀古代書家印人的作品,可以體會到清涼之境。所謂“避暑”,說穿了,就是尋求一種心理安慰,好之而樂之。創作的過程,是與摯友交流的過程,也可能是獨享的過程,自己與自己交流。閱讀欣賞的過程,就是不斷髮掘和體驗的過程。

晉人手札,基本上是刻帖,內容比較單一。唐代書家,後世很少單純從文人角度來看待,多是高官大僚,作品為碑刻鉅製。有關避暑的內容,得從宋代文人手札中去尋找。

鑑賞|大暑之際:品讀書印,心有清涼

北宋 蔡京 《節夫帖》宋代幾位大手筆書家都有作品。蔡京《節夫帖》寫道:“昨日終日遠勞同詣。下情悚感。不可勝言。大暑。不審還館動靜如何。想不失調護也。京緣熱極,不能自持。疲頓殊甚。未果前造坐次。悚怍。謹啟代面敘。”“京緣熱極,不能自持。疲頓殊甚”,說明因為天熱而懶得動。此帖風格近似米芾,筆力雄健,氣勢不同凡響,從姿媚的筆法來看,是從唐人書法入手,直溯“二王”。用筆揮灑自然,高雅格調;結字出之天然;起筆落筆呼應,創造出多樣統一的字型,分行布白經過精心安排,左顧右盼之中求得前後呼應,達到了氣韻生動的境地。

鑑賞|大暑之際:品讀書印,心有清涼

北宋 蔡襄 《暑熱帖》蔡襄有《暑熱帖》,又名《致公謹帖》,其中有言:“暑熱,不及通謁,所苦想已平復。日夕風日酷煩,無處可避,人生韁鎖如此,可嘆可嘆!精茶數片,不一一。襄上,公謹左右。牯犀作子一副,可直幾何?欲託一觀,賣者要百五十千。”字裡行間略見抱怨之聲,感喟“日夕風日酷煩,無處可避”,但最終上升到人生哲學的高度,“人生韁鎖如此,可嘆可嘆”。唯有喝點清茶,稍帶送友人精茶數片,可解暑熱,感受到人生情趣。蔡襄的很多感慨,最終都是中國人的情理,“暑熱,不及通謁”,熱天儘量不要去別人家拜望,省得招人煩。端莊的楷書夾雜以行書筆法,法度嚴謹,渾厚端莊,淳淡婉美。

鑑賞|大暑之際:品讀書印,心有清涼

北宋 唐垧 《致胡宗愈伸慰帖》 27。7×36釐米同是北宋的唐垧名頭小一些,留下了《致胡宗愈伸慰帖》:“前日趙無愧見過。竊審小令嗣傾逝,聞之悵駭。想計天性之愛,過為傷悼。以謁禁所拘,無繇伸慰。門下瞻望哽結,不勝下懷。大暑中尤望以理自遣,強飯精攝。副此深禱,謹上。記下執事不宣。”唐垧(生卒年不詳)字林夫。宋熙寧初贊成變法,為王安石所引進,後又與安石相齟齬,因貶官,徙監吉州酒稅。信中提到的趙無愧,當為同時期計程車大夫趙君錫,無愧為君錫之字。收信人“完夫府判朝奉學士”即胡宗愈,字完夫,嘉佑四年進士。神宗初,累官至同知諫院。忤王安石,貶通判真州。信的主要內容是說,唐垧從趙君錫處得知,胡宗愈的兒子夭殤,於是寫信安慰他。其中有“大暑中尤望以理自遣”云云,這封信應該就寫在熙寧三(1070)六月。書風知古人筆意,近類蔡襄,端莊嚴謹,略少情趣之變。

鑑賞|大暑之際:品讀書印,心有清涼

米芾《逃暑帖》紙本 行書 縱30。9釐米 橫40。6釐米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藏米芾傳世有《逃暑帖》:“芾逃暑山,幸茲安適。人生幻法中,為虐而熱而惱。諺以貴所同者熱耳。訝摯在清之中,南山之陰。經暑衿□一熱惱中而獲逃此,非倖□。秋可去此,遂吐車茵。”米芾不說“避暑”,而說“逃”,與眾不同。《逃暑帖》見證了米芾在某個夏天過得悠閒自在。老米當時在地方做官,剛轉任“監中嶽祠”這一閒職,除了幫皇家看護一下廟產,時間全可自由支配,所以就帶著一家老小,躲進深山。為躲避酷暑,米老盡情享受“南山之陰”。一個“逃”字,境界全出。米芾頑劣的性格一覽無餘。對比來看,亦莊亦諧。米芾快意人生,拿得起放得下。用筆比較含蓄,不激不勵,與其它帖相比,溫和許多,筆畫輕重時有對比,結體造型欹側變化,平添了幾分俊邁超逸之氣。

在蔡京和蔡襄之間,有一段聚訟紛紜的“公案”,到底誰該位列“宋四家”?從書法風格來說,蔡京當入。從年齡上來說,蔡京和米、黃等接近,輩份也相近,雖然米、黃尊蘇軾為老師。蔡京尤其和米芾交好。蔡襄和蔡京是同鄉、同姓、同宗、同朝的“兄弟”,但蔡襄比蔡京大35歲,算得上兩代人。蔡襄其實沒有被列入的理由,從書法風格上來說,完全是“尚法”遺緒。蔡襄被替換了則是因為蔡京人品低劣。蔡襄比其餘三位年齡要大,特別是米黃。要知道,古人極其講究尊卑有序。這個問題其實在“初唐四家”歐虞褚薛的身上也存在,歐陽詢比薛稷大92歲,幾乎相隔一個世紀。我一直懷疑四人並稱是不是有什麼特別的原因?綜合考慮蔡京的人品和蔡襄的書風,應該是“宋三家”。但中國人喜歡一個“整數”,那就四個人吧,皆大歡喜。

鑑賞|大暑之際:品讀書印,心有清涼

元 趙孟 《避暑帖》元代趙孟和明代唐寅皆有《避暑帖》。趙寫道:“正欲作避暑之飲,投我桃李,冰囗間有佳果矣。但無瓊瑤之報,如何不已。”和五代楊凝式所寫《韭花帖》可相媲美。信手隨意寫來,筆意婉轉停勻,妍潤多姿,自然地流露出性情意趣和功力修養。札中真、草間出,映帶勻美,較之正規書作,更多抑揚、奇正之態,流溢位溫雅清朗的審美意蘊,展現出書家一圓、二潤、三熟的獨特藝術風格。唐伯虎寫道:“吳門避暑不愁難,綠柳蔭濃畫舫寬。 石首鮮呈黃蠟面, 楊梅肥綻紫金丸。 密遮竹葉涼冰簷, 散插榴花角黍盤。 忽報洗天風雨至, 一時龍掛萬人看。”書法從顏而來但不淺顯,自有一種美妙無比的風格。用筆圓轉妍美,不急不滯,圓潤秀麗,結體玉骨丰姿。

鑑賞|大暑之際:品讀書印,心有清涼

明 唐寅 《吳門避暑詩》 縱138釐米 橫31釐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趙、唐兩人的心態一直不舒坦。趙孟是因為時代原因、出身原因,唐寅是性格原因、個人原因。儘管如此,與宋代文人相比,心性仍然一脈相承。看來,在享受生活情趣方面,古人一點不比今人差。玩的有格調、有檔次。其實,要想消暑,最關鍵的就在於改變自己的心情。心情煩躁會愈加悶熱,心情平靜,則有無上清涼。對比當下屢屢提倡的“文人書法”來看,文人不是靠外形和著裝來界定的,而是內心世界、精神世界,有沒有文人心性最重要。對個人來說,要有文心、文氣和文膽,整體上而言,所有人的累加,就是文脈。如果不具備這些特徵,則必定與文人無緣。

鑑賞|大暑之際:品讀書印,心有清涼

康熙題“避暑山莊”到了清初,康雍乾三代熱愛書法,創作水平在清代也是最高。“避暑山莊”乃康熙所題。皇帝老兒可不得了,直接給自己造一座避暑山莊來逍遙。其中最常見的一種做法,便是引涼水至屋頂噴淋,“四隅積水成簾飛灑”,成了“清涼殿”。這等造假,一般人享受不起。“熱河”顧名思義則大謬,名有“熱”卻是避暑勝地。熱河之名源自避暑山莊內的溫泉,水流入武烈河後,在當地冬季寒冷的氣候下亦不結冰,蒸汽蒸騰,所以被稱為“熱河”。推測是冬暖夏涼。熱河在清代是關外東四省之一,龍興之地,故而青眼有加。

清代人口數字有史以來第一次在乾隆六年(1741)突破了一億大關。經濟發展使得社會分工更加明確,逐漸出現了職業書畫家印人。相比之下,官員身份就凸顯出來。比如說廣東人曾望顏,乃道光二年(1822)進士,遷御史。一生剛正嚴毅,鐵骨錚錚,知而無不為,時稱“曾鐵面”。所書“胸次月臨天宇靜,豪端風鼓海濤飛”對聯,師法唐顏真卿,書風雄強渾厚,高古靜穆,又融入蘇軾筆法,兼有圓潤秀雅閒逸的氣質。

對於伊秉綬來說,雖是一個官員,因為在書法史中極見分量,所以絕少從官員的角度來論及。書法成了他人生的主戰場,儘管他頗有政聲。這就是所謂的“蓋棺定論”吧。

鑑賞|大暑之際:品讀書印,心有清涼

清 伊秉綬 崇情淳意聯 丁卯中伏

鑑賞|大暑之際:品讀書印,心有清涼

清 伊秉綬 雅才好事聯 丁卯中伏伊秉綬在丁卯中伏,揮汗如雨,創作不輟,精品迭出。此時54歲,正是個人狀態的巔峰期。選出三件對聯,一件行書,“崇情符遠跡,淳意發高文”,兩件隸書,“雅才宜續西清筆,好事時開北海尊”,“譚經宗馬鄭,埽室待羊求”。對聯是伊秉綬留下來最多的作品樣式。伊秉綬行書以顏為根基,兼取明代李東陽,筆畫變細,與粗壯的隸書形成強烈反差,構建了“現代趣味”。這是伊秉綬超出同時代的人之處。“伊隸”是將顏楷和《張遷碑》巧妙結合,大巧若拙,看上去只有幾何線,點畫和圓弧,卻蘊含了萬千變化。突破了傳統隸書的結構和筆法,凝重整肅,氣勢宏大。兩件隸書對聯雖然書寫於相近時期,卻各見變化,不愧為大家手筆。

鑑賞|大暑之際:品讀書印,心有清涼

清 伊秉綬 譚經埽室聯 丁卯中伏晚清時期,大量職業書畫家登場,以創作來消暑,熱情不因暑氣而消退,反倒更加高漲,值得學習。

鑑賞|大暑之際:品讀書印,心有清涼

近代 吳昌碩 竹賓翰墨 丙申大暑

鑑賞|大暑之際:品讀書印,心有清涼

近代 吳昌碩刻“勳伯賞鑑”青田石章 故宮博物院藏 己未大暑吳昌碩許多年的大暑都有書印精品問世。丙申(1896)大暑刻“竹賓翰墨”,邊款寫道:“竹賓尚書郵寄索刻,真翰墨緣也。同心離居,珍重珍重。”這是為韓國人閔泳翊所作,見證了吳昌碩的跨國金石緣。吳昌碩一生給他刻了三百多方印,比有的印人一生的作品都多。此印從封泥化出,左右兩側邊欄殘破,右側巧妙借邊,左側筆斷意連。“翰”字下部留空,與“賓”字右下角相呼應。點睛之筆在於“墨”字最底一橫左端留出氣孔,使得全印活力充沛。己未(1919)大暑刻“勳伯賞鑑”印,石材為名貴的田黃,石好佳刻,成為故宮鎮院之寶。章法佈局極其巧妙。四字筆意從《石鼓文》出,右二字左低右高,穿插咬合,邊欄殘破,左邊欄整齊,形成反差對比。中間豎欄極為巧妙,從印面左右分會離合的處理來看,氣息靈動,又不至於鬆散。辛酉(1921)大暑書“晚翠軒”橫幅,此時已經78歲高齡,用筆方圓兼施,筆道率意、厚重,結體靈活,隨意自然,富有神采,對石鼓文有深刻的體會,能夠直取其神髓,整體呈現出一種剛健老辣、凝重古雅的藝術風貌。對於吳昌碩來說,哪怕身體偶有小恙,創作也不間斷,《致潘志萬札》寫道:“酷暑奔走如此,目痛如此,而奔走如此,真可笑也!”這件寫於酷暑中的手札,真實地記錄了藝術大師的創作狀態,“目痛如此”,成功不易!

鑑賞|大暑之際:品讀書印,心有清涼

近代 吳昌碩 晚翠軒篆書 辛酉大暑

鑑賞|大暑之際:品讀書印,心有清涼

近代 吳昌碩《致潘志萬札》 “酷暑奔走如此,目痛如此,而奔走如此,真可笑也!”最帶勁的是王福庵。在戊寅(1938)大暑乃至整個伏日期間,創作持續未停。目前所見,有一件臨《鼎》扇面和三方印章,時58歲。看來,老夫子真正做到“夏練三伏”,不叫一日閒過。要知道,就在1925年,王福庵不慎觸電,手臂受傷,傷愈之後,端坐刻印常感不適,於是改為臥榻上鐫刻。由此可見,王福庵經常躺著刻印,實是不得已而採用的姿勢,不是故作高深。“會心處不在遠”邊款記:“福廠仿名人印,戊寅大暑”。大熱天刻“銀屏昨夜微寒”之類的“冰語”,心裡自然有涼意。邊款記:“見明人印譜中有此印,愛其靜穆,酷熱悶人臨此,逭暑。戊寅七月朔中伏日,福庵避兵滬上並識。”第三方“小樓吹徹玉笙寒”也是有意選“涼詞”,邊款寫道:“戊寅酷暑逼人,小樓寂坐。用南唐中主詞句作印,以逭暑,不計其工拙也。”王福庵的元朱文能在林皋、汪關之後另闢蹊徑,與稍後的陳巨來拉開距離,以切刀刻元朱文,清雅雍容,淵然有味,獨具一格。另有一件署“癸酉年”大暑的臨作,時在1933年,也是手臂受傷後的作品,卻看不到一點瑕疵,用筆規整勻淨、溫潤勁健,結體從容瀟灑、瘦中寓腴,風格秀勁蘊藉,渾厚古樸,自成一家。王福庵做到了幾十年如一日,值得推許。

鑑賞|大暑之際:品讀書印,心有清涼

近代 王福庵臨《鼎》扇面 戊寅大暑

鑑賞|大暑之際:品讀書印,心有清涼

近代 王福庵 會心處不在遠 戊寅大暑

鑑賞|大暑之際:品讀書印,心有清涼

近代 王福庵 銀屏昨夜微寒 戊寅中伏

鑑賞|大暑之際:品讀書印,心有清涼

近代 王福庵 小樓吹徹玉笙寒 戊寅伏日同屬“海派”大佬的蒲華,與虛谷、吳昌碩、任伯年合稱“海派四傑”。丙午大暑時作對聯“撫凌雲而自惜,扶飛仙以遨遊”。用筆看似亂頭粗服,逸筆草草,多不經意,但意境高古,雅逸瀟灑,格調極高。伏日跋張長史《率意帖》雲:“學大草書,昉閣帖而寢饋旭素,則必有所得。……此率意帖,世所罕見,字只數行,可知草聖之為草聖也耶。觀摩者須作舉頭天外之想,撲去俗塵三鬥。”可知此老平生所仰,皆是旭素正宗,與缶翁之自我作古大有不同。書風淳厚多姿,畫燥潤兼施,蒼勁嫵媚,風韻清健。蒲華書法異於同時代的任何書家。碑學大潮之下,一些書家為了塑造自我面目,努力向碑學深處開拓。鄧石如、何紹基和趙之謙的實踐無疑為碑派書法開闢了新路。但也出現了一些追求個性以至於走火入魔的書家。總的來看,碑學導致晚清無草書大家。正當此際,蒲華對前賢的繼承和演繹發揮,無疑示範了一種成功方式,使帖學在冷落的邊緣中仍存餘緒。這正是蒲華書法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鑑賞|大暑之際:品讀書印,心有清涼

清 蒲華 撫凌挾飛對聯 丙午大暑

鑑賞|大暑之際:品讀書印,心有清涼

清 蒲華 丁未伏日蒲華學顏,首重不是法度,而是天趣,隨意放浪,在眾多的學顏者中獨具一格。相比之下,客居滬上的童大年,用筆顯得拘謹老實。辛巳大暑應好友“葆觀”之求集“柳射夕陽好,花逢微雨鮮”石鼓文對聯,用筆柔中帶剛,風格古樸淳厚,使人望之直如一紙精拓,故讚譽者謂之“百鍊鋼化為繞指柔”。

鑑賞|大暑之際:品讀書印,心有清涼

近代 童大年 集石鼓文柳射花逢 對聯韓國鈞對聯“金鐘大鏞在東序,紫袍玉帶真天人”書於辛酉大暑。此時的中國大地已經改天換地。書法主要立足顏真卿,用筆和結字蘊藏碑派筆法,磅礴大氣。清民兩代書家學顏的特別多,各有千秋,可見顏字旺盛的生命力。

徐悲鴻題胡小石書法有言:“小石才氣洋溢,書旨微妙,自得流沙墜簡,益清麗渾樸,便欲鎔鑄兩漢晉魏,突過隋唐名家,時人或未之信也。書貴有真意,而宋人太乏工力,否則若朱晦翁、蘇東坡,俱是不可一世才德,而未躋極詣,則此二者胥不可偏廢也”。“壬申大暑”,徐悲鴻時38歲。徐悲鴻取法在北碑,書法受康有為影響,用筆率意自然,結體疏朗大方,意蘊平淡沖和。

鑑賞|大暑之際:品讀書印,心有清涼

近代 韓國鈞 金鐘紫袍 對聯 辛酉大暑品讀林林總總的避暑翰墨珍品,字裡行間記錄了各自的狀態,得見古人的生活情趣。為了消暑,可以躺在大樹下,涼風習習,享受片刻的寧靜,或者足不出戶,想象心中有一個世外桃源,或者邀請三五知己品茶小酌,把酒言歡,有條件的更是躲進深山,不問世事,放下一切,或者乾脆就一任自然,光膀子大褲衩,坦腹面對,任憑大汗淋漓,在酷暑中揮汗如雨,留下好書數行,記下某時某刻的情境和心境。說實在的,不管是不是專職書家,夏日溽熱難耐,不妨飲茶讀帖消暑,來了興致,自己可試著寫幾行,終好過“終日昏昏醉夢間”,“日長睡起無情思”。還是那些老話說得在理:閉門即深山,心靜自然涼。古人主要用意念來調節行為以避暑,從中可以看到精神力量的作用。就像如今閱讀古人的經典作品,深感震撼,原因在於,前人將整個身心沉浸其中,今人往往浮光掠影,浮躁、淺薄的心情一覽無餘。所以說,外在條件的好壞是相互轉化的。再者,是不是文人書家,身份不是最主要的,職業也不是最主要的,關鍵是個人的價值取向和志趣所在,最終對書法史的影響有多大。(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