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歷史長河,古代戰車在戰爭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先秦時期的戰車,在形制結構上大同小異,基本構造都差不多。戰車的形制構造不但在《考工記》中有詳細的記載,而且也有出土戰車實物可供考察。在安陽殷墟中已發掘出殷商戰車18輛,淄博臨淄後李遺址也出土了戰車,可知當時戰車都是木質車子,其形制一般是獨轅、兩輪、長轂。車轅前有車衡,衡上縛兩軛以供駕馬,後端與車軸在車廂底相交,挖槽嵌含。車廂是橫寬豎短的長方形,車廂門開在後方。車轅後端壓在車廂和車軸之間,轅尾稍露在廂後。車廂內可容納甲士3人和他們所攜帶的兵器、馬鞭以及修車用的工具。

回望歷史長河,古代戰車在戰爭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這種基本形制,西周和東周時期一直承襲下來,基本一樣,只是在戰車的個部件上略有改進。一是車轅的曲度加大,轅端抬高,以減少服馬的壓力,增加服馬的拉力。二是車廂加寬,甲士可以在車上自由揮動兵器,有利於甲士在戰車行進時靈活刺殺。三是為了使戰車更加牢固,更耐衝撞,戰車上的一些關鍵部位使用青銅飾件進行加固的情況有所增加。例如大多數戰車都用銅轄把車舌固定在轂外側軸上,內側以銅軸飾物保護車轂,減輕了車輛前進時的左右擺動。

回望歷史長河,古代戰車在戰爭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此外,為了提高戰車的機動效能,後來戰車的軌寬逐漸減小,車轅逐漸縮短,而車輪上的輻條則逐漸增多。此外,兵車的種類也有了增加,除了用於進攻的“輕車”外,還有供防禦用的“廣車”,有用皮革遮蔽矢石的“革車”,有指揮用的“戎車”,有攻城用的臨車、衝車,有裝器物用的輦等。

回望歷史長河,古代戰車在戰爭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車戰的基本作戰單位是乘。乘是以戰車為中心配以一定數量的甲士和步卒(徒兵),再加上相應的後勤車輛與徒役編組而成。所以乘是車、卒組合的基本單元,也是當時軍隊的基本編制單位。一般是2馬或4馬駕一輛戰車,其中4馬為多,四馬兩輪式戰車是中國車戰的定型用車。車上載3名甲士,按左、中、右排列。左方甲士持弓主射,是一車之首,稱“車左”,又叫“甲首”;右方甲士執長兵器如矛、戈等主格鬥,並負責為戰車排除障礙,稱“車右”或“戎右”,又稱“參乘”;戰車居中的是控馬馭車的御者,只隨身佩戴刀、劍等短兵器。

回望歷史長河,古代戰車在戰爭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但隨著戰爭發展和作戰需要,在實際作戰中,武器的配備也不完全一樣。如車左除配箭外,還配備長兵器和短兵器。車右除長兵器外,也還配戴短兵器和弓箭,只是責任有所側重。指揮車則將帥居左,衛士居右,車上配備有旗和鼓,以供指揮和聯絡。

回望歷史長河,古代戰車在戰爭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此外,每輛戰車還附屬一定數量的徙兵,在戰鬥中隨車跟進。據《司馬法》記載,春秋以前每乘戰車為22人編制,其中包括7名車下甲士和15名步卒,連同3名車上甲士,共計25人配合戰車作戰。之後隨著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各國都增加了裝備簡單而又易於訓練的徒兵,步兵由每乘戰車22人增加到72人。

回望歷史長河,古代戰車在戰爭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戰車上的進攻性武器一般有戈、酋矛、夷矛、戟、殳等5種長兵器,和用於近距離肉搏、隨身防衛的短兵器刀、劍等,還有用於攻擊的兵器弓矢。戰車上甲士的護衛裝備有盾、甲冑等。車戰時,比較近距離的格鬥發生在兩乘交錯時,所以具有勾制功能的戈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殺傷工具。戈裝有長柄,主要適於在戰車上掄動作戰。矛是尖形的刺殺工具,也是西周、春秋戰車上常見的兵器。

回望歷史長河,古代戰車在戰爭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從商周到春秋戰國,矛的形狀不斷改進,矛身逐漸加長,兩翼則變得窄小,這樣能夠刺得更深,增加了殺傷力。戟是矛和戈的複合體,兼有二者啄、刺、鉤的三種功能。春秋時期,戟的形制也在不斷變化,戰國時期更是出現了鋼鐵製造的戟。殳是一種打擊兵器,由菱形的金屬頭和竹、木杆構成。戰國時期,殳的金屬頭往往帶刺或稜。用於防衛的盾有木、竹、藤、金屬等各種質地。甲形如衣服,披在身上。胄形如帽子,戴在頭上,就是頭盔。總之,隨著戰爭史的發展,甲士的武器裝備不斷向鋒利、堅硬、靈活等方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