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都知道《周易》,但你真的明白嗎?

中國人,不知道《周易》者不多。

中國人都知道《周易》,但你真的明白嗎?

但能夠說清楚“易”為何物、《周易》或者說《易經》到底是怎麼回事的人又確實真的很少。即使是感覺知道“易”、《易經》或者《周易》是怎麼回事的人,也大多是知其大概甚或皮毛而已。

而作為龍的傳人,又似乎每個人都想弄明白,到底“易”為何物、《易經》或者《周易》到底說了些什麼。

在大多數人心目中,《易經》晦澀難懂,“易”則神秘莫測。其實,事情真的沒有那麼複雜。既然是“易”,就不應該“難”。很多東西、很多學問,其實就是一層窗戶紙,想知道屋子裡有什麼東西,只要用手指戳破那層窗戶紙,裡面的內容也就一目瞭然了。只是這“易”家的窗臺可能高了些,這“易”家的窗戶紙可能厚了些而已。

中國人都知道《周易》,但你真的明白嗎?

那麼,究竟“易”為何物?《易經》或者《周易》到底說了些什麼?

按照史料的說法,我國古代應該曾經有過三種易書,分別叫作《連山》、《歸藏》和《周易》,只是後來前兩者亡佚了,也就是沒了、失傳了或者說找不著了、沒有流傳下來,最後就只剩下了《周易》。所以現在說到《易》、《易經》的時候,其實通常都是說的《周易》。為了敘述方便與統一,以下除非特別需要,一概稱《易經》。

當初,《易經》可能僅僅是一本深邃的書,而如今,它已經發展成為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從這本書誕生的那天起,它就開始深刻地影響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這影響甚至可以說到了骨子裡。

比較公認的說法是,《易經》是一本占卜用書,通俗地說就是算卦用的書,

這也許就是為什麼它那麼神秘的原因吧。作者應是筮官,“筮”讀shì,筮官就是管占卜、算卦的官兒,當然這官兒當初應該主要是為王公貴族服務的。

易經》的“經”字,是後世所加的。

我國曆代學者通常將各類典籍資料分成經、史、子、集四類,也就是說,“經”本來是歷代學者對於各類典籍資料的分類之一,後人把原來名叫《易》的書奉為經典而納入了經書之中,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四書五經”、“十三經”之經,從此《易》便成了人所共知的《易經》。

瞭解了“經”的來歷,那麼“易”又是怎麼回事呢?也就是說,這部曠世奇書為什麼命名為“易”而不是其他?

中國人都知道《周易》,但你真的明白嗎?

人們始終相信這麼一句話,叫做大道至簡。

《易經》之“易”,其實本來也不應該那麼複雜

。大概前人把那本書命名為《易》的時候,肯定不會想到他們的後世子孫們會有那麼豐富的想象力,把一個“易”字解到了天上地下。如果當初先人把這書命名為《一》,估計先人的後代、我們的先師們會把這個“一”解釋為“一而二,二而三,三而萬物”也未可知。

馮友蘭先生在他的《中國哲學史》一書中,對“易”的起源進行了分析,我們或許可以從中找到一些靈感。

按照馮先生的說法,商代的時候還沒有八卦,所以商朝的人有卜沒有筮。其實可能這一點馮先生錯了,因為經典的說法是先天八卦是伏羲或者神農氏所創,更有道理的說法大概應該是商朝還沒有用筮法佔卜。馮先生認為,筮法是周人創造的用於替代或者補充龜卜的算卦或者占卜方式,卦和卦爻就相當於龜卜的“兆”,卦辭和爻辭相當於龜卜的繇辭。“爻”讀yáo,“繇”讀zhòu。繇辭是掌卜的人根據龜卜時出現的“兆”而創造的佔辭也就是佔語。這種佔語一般都是負責占卜的人臨時創作的,但有時候也用以前使用過的。如果有和以前所卜過的同樣的事,占卜時又卜到了和以前相同的“兆”,一般也就用以前用過的佔語。如果求佔的人問的是新的事情或者卜出了以前沒見過的“兆”,那麼卜者就只好另編新辭了。

龜卜就是根據灼龜出現的龜板上的裂紋也就是“兆”進行占卜。灼龜就是用火燒龜板,每次燒出來的“兆”都很複雜,以前的佔辭也比較不好記,而其實人們所佔問的事通常也不過那麼十幾種、至多幾十種,於是聰明的後人到了周朝就用筮法代替了龜卜,歸納出幾十個常見的問題,對應上相應的卦象,再根據前人的經驗傳承和自己的經驗總結預先創作好相應的卦辭、爻辭,當占筮時遇到什麼問題、筮到什麼卦、什麼爻,就可以容易地給出相應的卦辭爻辭進行推論講解。所以馮先生說,這筮法“比之卜龜,實為簡易”,也就是這和灼龜占卜相比,實在是太簡易了。

如此看來,這《易經》之“易”原來實在是太簡單不過了,把那本書叫做《易》,其實質就相當於將那本書標記或者命名為《筮法簡易手冊》,只是因為當時甲骨竹書,書寫條件相當艱難,只能簡之又簡,取一個關鍵字“易”來代表了。

原來,《易經》之“易”,或許就是“簡易”之“易”!

“易”字這麼簡單,那麼讀懂《易經》也不應該有多麼難。

當然,我們也應該實事求是地承認,經過歷朝歷代的發展與發揮,“易”到今天,確實已經被賦予了越來越豐富的內涵,“易”已經不再純然是原來的“簡易”之“易”了。

但是究竟難與不難,還是看讀者感不感興趣,感興趣我們慢慢來談這中國古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