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社之戰:東魏水淹潁川卻把自己主將淹死,高澄艱難的第一次勝利

在侯景之亂中,梁朝表現的動靜比西魏大。但從西魏和梁朝的整體國勢來看,西魏處在上升階段,君明臣賢,將士用武。而梁朝則暮氣沉沉,君昏臣佞,文恬武嬉。所以對高澄來說,他最危險的敵人,還是宇文泰。為了全力對付宇文泰,高澄打算和梁朝議和,但讓高澄意外的是,蕭衍並不打算給面子,兩國依然處在戰爭狀態。蕭衍越老越好戰,遭到了朝中大臣的竭力反對,右衛將軍朱異、御史中丞張綰等人主張“靜寇息民,和實為便”。在他們的堅持下,再加上高澄放回了之前戰敗被東魏俘獲的蕭淵明,蕭衍動了心,這才答應高澄,兩國暫時和好。

長社之戰:東魏水淹潁川卻把自己主將淹死,高澄艱難的第一次勝利

暫時穩住了蕭衍,高澄鬆了一口氣,他把近乎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對付宇文泰上來。

擺在高澄面前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拔掉西魏安插在河南境內的重要軍事據點——潁川郡(今河南長葛)。其實穎川之前一直在侯景的控制下,侯景叛變後,西魏荊州刺史王思政率軍急速北上,打著救援侯景的旗號進入河南腹地,搶在東魏軍之前,奪下潁川等七州十二鎮。宇文泰知道高澄是不會放棄河南的,讓王思政留守河南,拜太傅、大將軍、河南大行臺,都督河南諸軍事,隨時恭候高澄的到來。

當時的河南疆域像是一個不規則的正方形,而潁川就處在這個正方形中間的位置,戰略地位極為突出。西魏軍佔據潁川后,對西北方向不遠的洛陽、正北方向的陳留郡(今河南開封)、東北方向的徐州,均構成了重大軍事威脅。

潁川的失陷,就是插在牙縫裡的一根魚刺,讓高澄難受至極。不拔掉這根討厭的魚刺,高澄天天都要做噩夢。

東魏武定六年(西魏大統十四年,公元 548 年)四月十三日,東魏太尉、河南總管、大都督高嶽,與兩名副手———南道大行臺慕容紹宗、大都督劉豐生,率東魏最精銳的十萬步騎兵,浩浩蕩蕩地殺向潁川。

東魏軍從鄴城集結南下,急行數百里,體力已經消耗差不多了。高嶽久經戰陣,應該是懂這個道理。但當高嶽看到潁川城上空無一人,西魏的旗幟也不見了。

長社之戰:東魏水淹潁川卻把自己主將淹死,高澄艱難的第一次勝利

高嶽大喜,他堅定地認為,王思政已經被他的十萬雄師嚇得屁滾尿流,潁川是座空城。高嶽下令接收潁川。東魏軍相信潁川城中一定有王思政搜刮來的無數金銀財寶,大家流著口水,架好梯子,準備攀爬城牆。

城門突然開了。

高嶽腦海中突然閃過一個可怕的念頭,中計了,這是王思政的空城計!

已經來不及了,從城中殺出一支西魏軍,輪起大刀片子,見人就砍,見馬就剁。東魏弟兄們沒摟到一塊金子,反而掉了許多珍貴的腦袋,其他人嚇得貓躥狗閃,向後退去。

等高嶽收拾敗兵,準備再戰時,西魏軍唱著軍歌,已經回城了。王思政在城上悠閒地曬著太陽,歌唱美好的生活。高嶽站在城下,跳腳大罵王思政。然後高嶽一陣冷笑,不信我十萬鐵血大軍,對付不了一個小小的穎川城。高嶽接下來的戰術很明確∶各部在城外挖土,把土擔到城下,堆成土山,然後居高臨下攻城。高嶽在當年並沒有跟隨高歡進攻玉壁,但他的戰術和高歡堆土山如出一轍。

王思政根本沒理他。

長社之戰:東魏水淹潁川卻把自己主將淹死,高澄艱難的第一次勝利

高嶽下令攻城,十萬東魏軍如潮水般向潁川城撲來,一部分在城下用雲梯爬牆,一部分站在土山上往城下放箭。高嶽對此戰勢在必得! 自他出道以來,因為是高歡的堂弟,所以驟得高位,並沒有立過太像樣的戰功,總有吃軟飯之嫌。這次高澄讓高嶽當主帥,就是給堂叔一個立功的機會,高嶽豈肯錯過。

晝夜不息。白天用太陽來照明,晚上用火把來照明,十萬軍人在城下不停地向潁川城發起進攻。

東魏軍撲咬了十幾天,不但沒撬下潁川城牆一塊磚頭,反而連土山也被西魏軍奪了去。東魏軍辛辛苦苦堆出來的土山,轉眼之間,就成了西魏軍的城防工地,西魏軍在土山上建造了樓蝶,修建工事。

高嶽急紅了眼,下令繼續狂攻,不拿下王思政,他誓不罷休!東魏軍再次潮水般地攻城,再次潮水般地後退。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

高澄也無法證實,潁川之戰打成這樣,究竟是高嶽太無能,還是王思政太厲害?現在還有什麼辦法?一日拿不下穎川,東魏本部就會受到戰爭威脅。高澄接二連三地繼續發兵增援,高嶽要什麼給什麼,一切為了前線!

整整一年過去了,潁川攻堅戰依然在繼續。

就在高澄認為潁川之戰是盤死棋的時候,潁川戰局突然出現了有利於東魏的重大變化。導致戰局出現變化的,是東魏軍前線三巨頭之一的劉豐生。劉豐生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攻城計劃——灌水淹城。

潁川坐落在洧水(即今雙泊河)的南岸,洧水源自河南密山境內,自河南西華境內匯入潁河。潁河是淮河的重要支流,而洧水又是潁河的重要支流,水量充足。東魏軍在百般攻城無效的情況下,很自然就想到了水攻之法,這也是東魏軍唯一可行的辦法了。不過根據《北齊書·許惇傳》記載,提出放水灌城的是大司農許惇,“引洧水灌城,惇之策也。”未知孰是。

長社之戰:東魏水淹潁川卻把自己主將淹死,高澄艱難的第一次勝利

東魏軍在潁川城北面的洧水上建立一座攔水壩,阻止洧水東行,等到侑水在攔水壩前越積越多的時候,東魏軍再挖開攔水壩。滾滾洪流,如出籠猛虎,咆哮著衝向了潁川城……。

一切都按照劉豐生的計劃進行,洧水不僅沖壞了潁川的部分城牆。為了保持充足的戰鬥力,高嶽下令,東魏軍分成十餘部,每部按時間順序,輪流在被洪水沖壞的城牆部分攻城。形勢對東魏軍越來越有利,因為洪水都衝進了城裡,城外反而沒有多少水,有利於進攻。而且對西魏軍來說最要命的是,洪水在城裡漫遊,將極大地增加西魏軍行動的阻力。我們都知道,人在水中行走是何等的費力。

王思政趟著齊腰深的水,在城牆前指揮弟兄們奮勇作戰,此時的王思政,已經不是西魏高官,而是一名普通計程車兵,西魏軍在王思政的道德力量感染下,紛紛表示∶ 寧可戰死在城中當魚鱉,也絕不向東魏人低頭。

西魏軍上下團結一致,在極度困難的情況下,依然咬緊牙關,和東魏人血戰到底。王思政的臉上分不清是河水還是淚水,站在城頭上,冒著東魏軍射來的利箭、砸來的飛石,拔劍指揮戰鬥。

對潁川守軍來說,形勢依然沒有好轉,東魏軍聽說西魏大丞相宇文泰派來的趙貴各部援軍因為消水而受阻於穰城時,群情激奮,立功的機會就在眼前!

東魏軍不知道是不是受到了四十多年的梁魏合肥之戰的啟發,那場戰役和現在如出一轍,魏軍固守合肥城,梁軍放水沖壞了城牆,然後梁軍乘坐大艦船,藉著水勢,強行衝進城裡。東魏軍前線指揮部決定,讓弓弩手乘坐大型戰船,順水來到潁川城下,向城裡發射羽箭,射死很多西魏軍。這種戰術非常高明,來去自如,潁川城頭上的西魏軍則成了箭靶子,不射白不射。

西魏軍有些支撐不住了,八千人的部隊人越打越少,城防漏洞越來越多。東魏軍雖然在這一年的艱苦作戰中,損失了不少兵源,但十萬大軍的基數還在,何況還有高澄的不斷增兵。潁川城外,旗幟漫天飛舞,戰艦穿行於洧水與潁川之間的水域,東魏軍無數刀戟在陽光的對映下,格外的刺眼。

王思政已經是甕中之鱉,這是東魏軍高層的共識。

長社之戰:東魏水淹潁川卻把自己主將淹死,高澄艱難的第一次勝利

慕容紹宗和劉豐生難掩心中的興奮,二人乘坐一艘戰艦,在洧水上來回穿梭,視察攔水壩,看是否還需要加固。

在艦船的東北方向,突然颳起一陣狂風,卷著水浪,向艦船洶湧奔來。天空也變了顏色,慕容紹宗看到的天空是黑色的,風也是黑色的。讓人窒息的黑色席捲而來,風如刀割,刮斷了艦船上的纜繩,風帆落下,艦船突然橫在水中。

狂風肆虐,在艦上眾人的驚叫聲中,捲起這艘失控的艦船,向潁川城飄去,風速很快,艦船距離潁川越來越近,船上人的人已經能清晰地看到城牆的磚紋。慕容紹宗和劉豐生震驚得說不出話來,怎麼會這樣! 上天怎麼可以如此戲耍我們!

潁川城頭,爆發出刺耳的歡呼聲。西魏軍已經看到了,船上有東魏前線三巨頭的兩個人,誰不知道慕容紹宗和劉豐生的分量?

王思政立刻下令,用大鉤子把這條破船拉到城牆邊,同時調來一隊弓弩手,對著艦船,瘋狂地放箭,一定不能放過慕容紹宗和劉豐生。鉤子鉤住了艦船,在西魏軍的怒吼聲中,緩緩地向城牆靠攏。慕容紹宗真急了,不停地用佩劍拔打著亂箭,一邊回頭看,看後面是否有接應。

除了漫無邊際的洪水,什麼都沒有。

慕容紹宗一狠心,跳到了水裡。劉豐生和許多人都跳了下來,至於他們會不會游泳,已經沒有人考慮這些了。

當跳進水裡的那一刻,慕容紹宗絕望了,因為他根本不會游泳。慕容紹宗慢慢沉入了水底。一代名將慕容紹宗,以如此突兀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傳奇人生,時年四十九歲。另一個東魏高官劉豐生雖然會游泳,但是他沒有游出多遠,就被潁川城上西魏軍的一陣亂箭射死。

長社之戰:東魏水淹潁川卻把自己主將淹死,高澄艱難的第一次勝利

兩位高階將領的意外死亡,震驚了整個東魏官場,《北齊書·劉豐生傳》稱為“朝野駭惋”。新晉封為齊王不久的高澄更是臉色鐵青,當初派高嶽等三人率十萬大軍進攻潁川,高澄根本想不到,這場亂七八糟的戰役打了整整一年,不僅沒拔掉王思政的一根毫毛,反而折了兩位高階將領,高澄如何不惱火?

既然高嶽對付不了王思政,高澄決定親自出馬,會會這個生活在傳說中的王思政。勸說高澄親征的,是中軍將軍陳元康。在東魏第一智囊孫騰慢慢退出政治舞臺後,陳元康就接替了孫騰的位置,成為東魏高澄時代的首席謀士。

這次慕容紹宗、劉豐生意外喪生,東魏內部亂成一團,是陳元康及時站出來,力主高澄親征。陳元康的理由是高澄作為先幹(高歡)嫡長子繼承的天下,但卻沒有立過什麼像樣的功勞,為了壓制反對者,就需要立下大功。侯景被打跑了,不過侯景只是內賊,這次戰功不具備太大的說服力。而王思政則是外賊,能擒此獠,其功甚大。再者,潁川已經被高嶽等人打殘了,高澄可以撿現成的便宜…。

為了穩妥起見,高澄派陳元康去潁川前線考察戰況,看是否真的有必要親征。陳元康快馬趕到潁川城外,轉了一圈,然後回來告訴高澄∶“王思政已經堅持不住了,大王可速去,潁川必下,大功必成。”

東魏武定七年(公元 549 年)五月二十四日,東魏齊王、大將軍高澄率十一萬精銳步騎兵離開鄴都,直撲潁川。前隊騎兵高舉著大魏旗幟,高澄一身戎裝,縱馬狂奔,數千精銳親衛馬隊緊隨其後,場面異常的壯觀。

長社之戰:東魏水淹潁川卻把自己主將淹死,高澄艱難的第一次勝利

高澄站在潁川城外的高地上,看著城中飄揚的那面大魏旗幟,高嶽等人站在一旁,給高澄彙報了這一年的前線情況,高澄不時地發問。

高澄已經看到了侑水上的那座攔水壩,高澄很感興趣,他覺得這個辦法確實有效。慕容紹宗和劉豐生的死只是意外,和放水淹城戰術沒有必然的聯絡。高澄仔細察看了潁川城牆,發現很多城牆都被大水沖壞了,雖然西魏軍還在不停地補牆,但已經很難再經得起大水的衝擊。

這一次,已經破爛不堪的潁川城再也撐不住了。王思政已經預感到潁川無論如何是堅持不下去了,至於他本人的下場,他心裡也非常清楚,要麼自殺殉國,要麼屈膝投降,沒有第三路可以走。至於屈膝,王思政沒有考慮,他在想,是時候殉國了,至少對得起宇文泰的厚遇之恩。

高澄似乎發覺了王思政的自殺企圖,他下令∶“能活捉王大將軍者,封侯;如果大將軍自殺,潁川城中雞犬不留!”高澄是個聰明人,王思政在城中,東魏軍很難在第一時間活捉他,能完成這個目標的,只有西魏軍中意志不堅定的將士。所以高澄下這兩道命令,都是給西魏將士們看的。想發財嗎?把活的王思政交給我就可以了。

長社之戰:東魏水淹潁川卻把自己主將淹死,高澄艱難的第一次勝利

雖然王思政治軍有方,弟兄們都服他,在困守潁川一年中,八千弟兄無一人投降。但現在城破在即,要麼投降,要麼被屠殺,還有多少人願意為宇文泰的富貴獻身?高澄的活捉令傳到城中,果然有不少人動了心。

王思政決定自殺,他帶著將士們來到土山,神情悲壯地告訴弟兄們∶“我受國家重恩,為國家守重藩,本以為能立不世奇功,奈何天不佑魏,以至今日!我所能為者,一劍引頸,以謝國家。”說完,王思政仰天長哭,弟兄們被老大感動得鼻涕一把淚一把,場面非常悲壯。

王思政雙膝跪地,面朝西向,重重地叩頭。然後站起,抽刀出鞘,橫刀置頸,王思政“欲”自刎。

其實王思政根本就不想死。如果他真的想殉國,完全可以帶著弟兄們據城不降,戰鬥到最後一個人。而且王思政可以在府衙中自殺,何必當著幾千弟兄。王思政這麼做,原因只有一個,他已經知道了高澄的命令,所以必然會有人站出來,打著為了幾千弟兄的生命的旗號阻止他自殺。

心思很縝密,演技很精彩!

果然,王思政手上的劍已經感覺到了脖頸的溫度,他身邊的都督駱訓站了出來,他反對王思政自殺。理由是如果將軍自殺,城中數千弟兄將悉數被高澄屠殺,將軍素愛將士,難道忍心為了一人的名節,而葬送數千弟兄的性命嗎? 王思政默然。

王思政想為宇文泰獻出生命,大家可不想這樣,我們還年輕,不能就這樣拋棄生活。為了防止王思政自殺,眾人一擁而上,打掉王思政手上的刀,對王思政進行嚴密監視。

高澄已經知道了土山上發生的故事,他立刻派常侍趙彥深爬上土山,向西魏將士闡明瞭齊王殿下的立場∶ 王將軍不死,三千弟兄不死! 眾人歡呼。隨後,趙彥深拉著王思政的手,一路說說笑笑,下了土山,來見齊王。

眾人羅拜於高澄前,王思政站著。

高澄微笑,他知道王思政有些不好意思。沒關係,等著。

王思政終於緩緩下拜,口稱罪人,請齊王恕罪。高澄臉上堆出了桃花的形態,上前扶起王思政,大笑道∶“我得王思政,勝得十萬師!”

東魏文武官員齊聲拜賀齊王殿下喜得無價之寶,高澄笑得非常開心。只有中兵參軍祭酒盧潛跳出來唱反調∶“大王厚待王思政,何其謬也!”

長社之戰:東魏水淹潁川卻把自己主將淹死,高澄艱難的第一次勝利

高澄其問故,盧潛非常不屑地回答∶“王思政不能殉其國,貪生怕死,大王以忠孝治國,要此人何用!”

盧潛說的不是沒有道理,但如果要按盧潛所說,高澄第一個就要砸掉盧潛的飯碗,因為盧潛在官場第一個事主是高家的死敵賀拔勝。當然高澄不會這麼說,不用王思政,難道用侯景嗎?侯景倒是高家的原從老臣,可侯景現在在哪裡?

長社之戰,勝利結束!

宇文泰聽說潁川失陷,王思政被俘,氣得捶胸跺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