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80歲高齡的作家寫下引以為榮、真正存在過、最有骨氣的中國

作者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埋藏著巨大悲傷的時代,同時也是所有中國人引以為榮的,真正存在過的,最有骨氣的中國!

這本書寫的是一部家族史,但反映的是一部20世紀中國人的苦難史,更是一部民族救亡圖存的抗戰史。

臺灣80歲高齡的作家寫下引以為榮、真正存在過、最有骨氣的中國

書中講述了:郭松齡在厚植國力反抗軍閥的兵諫、二十九軍浴血守衛華北犧牲之壯烈、南京大屠殺國都化為鬼蜮的悲痛、保衛大武漢誓做決不投降的中國人之慷慨激昂、奪回臺兒莊的壯懷激勵、一步步攀登跋涉奔往重慶絕處逢生的盼望、川滇緬公路上誓死守土的英勇戰士……

書中的畫面感極強,讓我們彷彿看到了那個戰火紛飛、血雨腥風、可歌可泣、蕩氣迴腸的燃情歲月。作品透過從大陸巨流河寫到臺灣啞口海,寫出了縱貫百年、橫跨兩岸的大時代的變遷。

臺灣80歲高齡的作家寫下引以為榮、真正存在過、最有骨氣的中國

巨流河是清代稱呼遼寧的名字。它是中國七大河流之一。啞口海位於臺灣南端,是鵝鑾鼻燈塔左側的一泓小小的海灣。據說洶湧海浪衝擊到此聲消音滅。這是一個並未遠去的時代,關於兩代人從巨流河流落到啞口海的故事。

《巨流河》是一部反映中國近代苦難的家族記憶史。書中兩條線交織在一起,透過一個家族來反映一個民族波瀾壯闊抗戰史。

臺灣80歲高齡的作家寫下引以為榮、真正存在過、最有骨氣的中國

齊世英早年留學日本與德國。回國後投身革命,追隨郭松齡兵諫張作霖,戰敗巨流河後流亡,後來受到蔣的重用,在國民政府內從事文化教育工作,抗戰爆發後領導東北地下工作,以及退居臺灣後的遭遇。

他的一生為人寬厚仁慈,從不貪圖功名利祿,因反對增加電費以籌措軍餉的政策觸怒蔣,被開除黨籍,籌組新黨差點入獄……一生滿腔的熱血不得志,最後鬱鬱而終於臺灣。齊先生當時的心情真是:“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臺灣80歲高齡的作家寫下引以為榮、真正存在過、最有骨氣的中國

渡不過的巨流河永遠是齊先生心中的惆悵與癥結。也是中國臺灣與大陸隔海相望不能迴歸的苦楚與事實。讀完這本書讓我受益最多的是:讓我對中國近現代史有了更多方位的認識,對臺灣的一些歷史事實也有了多角度的認知,對於整個中華民族的苦難有了更深重的體味。

《巨流河》是一部民族的血淚史。一群失家的孩子和老師,從北平的報國寺招生起,組成了一個血淚相連的大家庭,從北平到南京,從南京到漢口,到湘鄉,到桂林,到懷遠。

臺灣80歲高齡的作家寫下引以為榮、真正存在過、最有骨氣的中國

有車搭車,無車走路,在逃難的路上,戰火延燒的逃命中,學校永遠帶著足夠的各科教科書,不論戶外戶內,只要有地就是老師上課的地方。那些教書的老師們以任何時代標準來看,都是注重性靈啟發的有識之士,他們傳授的不僅是課程還有獻身和愛,自尊和自信。

讓我最感動的是:

對當時中國知識分子的希望和信心,決心和執著所感動,對他們“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堅定信念所折服,對“中國不亡,有我”的志氣所震撼!

臺灣80歲高齡的作家寫下引以為榮、真正存在過、最有骨氣的中國

這本書讓我感慨最大的是:

理想和激進,天真和狂熱地距離每每只有一線之隔,歷史的後見之明難以作判斷。許多進步同學五十年代即成為被整肅的物件,他們為革命理想所做的奉獻和他們日後所付出的代價,往往成反比。

這不能不令人深思知識分子和國家機器之間艱難的抗爭了。作者堅持以增進閱讀興趣和語文知識為方針,不以政治掛帥編輯教科書。堅信文學應有自已的出路,邦媛先生花了四十年把臺灣文學推向國際文壇,更相信文學有戰勝歷史混沌和國家霸權的潛力。

臺灣80歲高齡的作家寫下引以為榮、真正存在過、最有骨氣的中國

這讓我想起當年傅斯年在向北大《新潮》同仁發表告別演說時說道:

“在中國是斷不能以政治改政治,面對於政治關心有時不免也是極無效果,極笨的事。下決心潛心學術,中國越混沌,我們越要有力學的耐心”。

這一批在抗戰艱苦中能守住學術標準和學者尊嚴的學術報國人結局很是悲慘。他們在逃亡之中與命運抗爭,用自已微弱的力量為國家做出貢獻,抗戰勝利了,“文G”來了,這些大學授業的老師們幾乎無能倖免,“文G”期間都不得善終,所受之苦是中國文人百年來受迫害之苦的極致。即使傾三江之水也洗不去心中憤慨憾恨!

臺灣80歲高齡的作家寫下引以為榮、真正存在過、最有骨氣的中國

二十世紀的風暴吹得中國滿目瘡痍,但無論如何:世上仍有忘不了的人和事,過去如此,未來也應如此。《巨流河》回顧現代中國史的洪流和浮沉其中的人和事。

《巨流河》是臺灣文學家齊邦媛在80歲高齡花費四年時間寫下的回憶錄。看了這本書如果讓我來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沉鬱悲壯。感謝作者齊邦媛給我帶來的傾心力作,同時也藉此機會向為中華民族拋頭顱灑熱血的英烈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