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 | 石勒的傳說(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遺 | 石勒的傳說(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遺 | 石勒的傳說(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石勒的傳說

一、歷史淵源

石勒(公元274年--333年8月17日), 羯族人,也是匈奴別部羌渠部落的後裔。其初名石勹背,字世龍,小字匐勒,是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人。石勒是十六國時期後趙的建立者,史稱後趙明帝,也是我國曆史上唯一的一個奴隸皇帝。

非遺 | 石勒的傳說(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石勒像

石勒曾在離石玉林山一帶活動。相傳,石勒去世之後,也葬於此。玉林山,又名玉靈山,古稱勒台山。據《永寧州志》載:勒台山,在州治東北四十里,相傳石勒曾屯兵於此。又載,後趙石勒墓,相傳在州治北三十里未詳。這也是最早有石勒墓記載的地方誌。明《汾州府志》也有此記載:永寧州後趙石勒墓在城北三十里。解放前《群眾日報》印刷的《晉綏邊區》地圖上,在離石的玉林山明確標註為“石勒山”。

公元307年,石勒投靠當時的漢王劉淵,被任輔漢大將軍,即在玉林山屯兵。公元310年,石勒任幽州牧(駐方山南村的左國城)時,轄離石。現玉林山及周邊仍有與石勒有關的遺蹟。據玉林山頂一通宣統年石碑的碑文記載,此山上供奉著“玄帝、石勒、菩提、聖母、彌勒、釋迦牟尼”諸神,又叫“眾神廟”。還有一通清早期的石碑,碑文記載著若要紀祠真武,先要祭祀此山。玉林山東五里的杜家山村,有供奉龍王和石勒爺的龍天廟。該廟的石碑上記載著:大元至正元年修繕過。西邊大武鎮洞上村有勒王臺。

玉林山西面山腳下,有一通民國二十六年,由當地三十九村鄉民為紀念石勒而立的石碑,上面刻著“後趙石勒氏之墓”, 至今被當地人稱為“石勒爺墓”。據《晉書》記載,石勒死後夜厝山谷,莫知其所。離石石勒墓遺址西邊的留子局村,與玉林山之間有一條峽谷,與書中記載恰好吻合。而此遺址所處的位置。也印證了史料所載石勒墓“葬於深山”、“不栽樹、不起牆”的記述。附近周邊三十九村的村民,世代相傳每年農曆四月在玉林山舉辦紀念石勒的廟會。

二、民間傳說

作為一個奴隸出生的帝王,石勒的一生極富傳奇色彩。雖然歷史上對石勒的評價褒貶不一,但玉林山周邊民眾對石勒的評價是正面的。石勒在戰場上英勇神武、膽識過人,在治國上嚴明法令、求賢若渴,在教育上重教興學、以考人仕,在為人上豪爽大氣、寬以待人。

非遺 | 石勒的傳說(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石勒墓

據傳,在石勒小時候,就有一些跡象顯示了他的與眾不同。在石勒出生的時候,有一道白氣從天空連到了他家的庭中,紅光滿屋,令在場的人都驚奇不已。石勒在早年耕作的時候,就經常說自己聽到刀槍、鈴鐺的聲音。對此,他的母親安慰石勒道:“那是勞累了就會耳鳴,也不是什麼不吉祥的徵兆。”石勒長相也比較特別,看相的人、以及一些父老都說:“這個胡兒相貌奇異,志向和氣度非凡,他的前途不可估量。”有一次,石勒在隨鄉人在洛陽行販的時候。靠在上東門大聲呼叫,路過的上書左僕射王衍會看相,他走過之後對身邊的人說:“剛才那個胡人小孩,我聽他的聲音感覺到有突出的志向,恐怕將來會成國家的禍患。”於是派人去抓石勒,幸虧石勒已經走開,因為人多也沒有被他們找到。

關於石勒的名字,是一位管苑馬牧養的牧帥——汲桑幫他取得。從此以後,他就伴隨著這個新名字,從一個被人勒制沒有自由的奴隸,一路走上成為勒兵打仗的統帥的人生奇遇之路、後來石勒在逃亡途中被賣給山東人師歡做奴隸。師歡也是石勒命運中的貴人之一,他覺得石勒形貌出眾,免除了石勒的奴隸身份。

公元304年,在西晉諸王內亂之時,匈奴劉淵割據幷州,建立漢國,稱漢王。石勒歸順劉淵之後,先後被任命為輔漢將軍、平晉王、督山。石勒在跟隨劉淵之後,屢立奇功,戰功顯赫。劉淵稱帝時,授予石勒持節、平東大將軍、校尉、都督王、石勒崇敬劉淵、盡忠漢室,決心一生都做劉氏江山的守護者和追隨者。公元310年,漢帝劉淵去世之後。帝位幾經更迭、先後由劉聰、劉粲、靳準、劉曜即位。石勒一直受到重用。直到劉曜即帝位後,受小人蠱惑。不再信任石勒。石勒才意識到,自己一直信奉追隨的漢室已不是劉淵的漢室了、被逼無奈自己奮戰。陶出了一片天地、建立了當時國力最強疆域最大的多民族國家趙。公元319年11月,石勒於襄國即趙王位。建立後趙,稱趙王元年。公元330年2月,石勒稱大趙天王。行皇帝事。設立百官,分封宗室。同年9月。石勒稱帝。

關於石勒征戰的過程。用北宋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的這樣一段話可以很好地概況:“東擒苟晞、、北取王浚、西逐劉琨、南舉兗豫,皆如俯拾地芥。劉曜席戰勝之威,長驅伊洛。有吞併山東之志,勒舉鞭一麾,曜惛然就縛,遂兼其國。奄有中區,羌氏鹹服其才。不有過人者能如是乎。”

非遺 | 石勒的傳說(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玉林山石勒墓

石勒在教育方面頁獻突出。石勒確立了小吊消這學機制。發明了考試。從最開始的太學,到在襄國增置宣文、宣教、崇儒、崇訓待剩等十多所小學。後在每個郡都設立學官,設定博士祭酒(古代的一種官職名稱,主要出自秦和西漢時期)。在考試機制上。石勒“典定九流,始立秀、考試經之制。”最初建五品,後來又定九品,每個郡地方學校的學生,也要經過三次考試之後才能畢業候拆池入仕。

民間流傳有關於石勒寬以待人的故事。石勒稱王之後,對於出入宮門有很嚴格的規定。而且,禁止人們說“胡”字。有一次,有一個醉酒的胡人騎馬闖入了止車門。石勒大為光火,責問守門人。守門人因為過於害怕,一時競忘了禁忌,失言道:“醉胡乘馬馳人 不可與理論、”石勒聽了,不怒反笑,說:“胡人正自難與言。”

還有一件事,石勒因為參軍樊坦比較清貧,任命他為章武內史,可以拿到較多的俸祿。可是,有一次石勒召見樊坦的時候,看到樊坦穿得破破爛爛,令石勒大為震驚。石勒問道:“坦, 何故一貧至此?”樊坦因為心情不好,順口就說了實話:“頃遭羯賊(胡人)無道,資財蕩盡。”樊坦說完之後,意識到自已犯了禁忌,懼怕不已。不過,石勒只是笑著說:“羯賊乃爾暴掠耶?今當相償耳。”不但沒怪罪樊坦,反而賞賜了他三百萬的車馬錢。

據說,石勒還有這樣兩個關於飲食的小故事。我們現在所吃的黃瓜,其實最開始叫“胡瓜”, 至於胡瓜為什麼後來就叫成“黃瓜”了,其實這也是從石勒開始的。石勒在召見樊坦之後,在吃“御賜午膳”時,因為有之前樊坦犯忌的事,石勒故意指著一盤胡瓜問樊坦:“卿知此物何名?”樊坦回答道:“紫案佳餚,銀盃綠茶,金樽甘露,玉盤黃瓜。”石勒滿意地笑了。自此,這個故事就這樣在宮內、宮外逐漸傳開了、胡瓜也逐漸被人們改稱“黃瓜”了。

非遺 | 石勒的傳說(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遠眺玉林山

在離石周邊,有一種久負盛名的地方風味小吃——碗團。據傳碗團的發明也起源於石勒。西晉末年的時候,當時為大將軍的石勒,帶兵駐紮在左國城附近的柳林三郎堡。當時由於戰事頻繁,軍糧緊缺,就把蕎麥磨成麵粉熬粥喝。一天有幾個因執行任務誤了飯點的軍士,回來時蕎麵粥已凝固成塊,只好把蕎麵從碗裡扒拉出來吃,覺得蕎麵塊太大,有切成塊、蘸著鹽巴吃,居然發現味道不錯。於是幾個軍士把剩下的最後一塊蕎麵切好,澆上蔥薑蒜醋,端給石勒吃,石勒吃了後大加讚揚,讓廚房這樣做給軍士吃,軍士吃了後,都讚不絕口。當地的老百姓聽說後,去軍營觀看,軍士們就讓老百姓嚐鮮,老百姓吃了之後。也回去自己學做,就這樣,碗團就在當地流傳開了。

在石勒曾屯兵駐紮過的玉林山周邊,有一個村,名為“留子局村”。關於留子局村村名的來源,在當地有兩種不同的傳說,但是都與石勒有關,有一種說法是,當年石勒出征的時候,因為戰事的原因,就把自己的一個小兒子留在此村、因此該村就稱為留子局村。還有一種傳說是,石勒的一個兒子戰死在這裡。故稱留子局村。

編輯:jingjing

版權歸離石區新聞中心所有

轉載請標明來源:今日離石

對侵權行為我們將訴諸法律

長 按 左 方 二 維 碼

關 注 今 日 離 石

原標題:《非遺 | 石勒的傳說(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