迭遭厄運,否極泰來——明清時期中國與寮國如何友好交往?

引言

寮國人民共和國位於中南半島,北部毗鄰中國,南部與柬埔寨接壤,東西向各與越南和緬甸是鄰居,總人口超過700萬,首都城市為永珍。寮國在古代曾隸屬於真臘王國,並在14世紀建立瀾滄王國。

從18世紀初國家分裂開始,先後遭受過暹羅、越南和法國的殖民侵略,最終於1945年獲得獨立。今天的寮國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工業基礎薄弱,但擁有豐富的水利資源,其盛產的柚木、花梨等名貴木材享譽全球。

迭遭厄運,否極泰來——明清時期中國與寮國如何友好交往?

寮國始終奉行“一箇中國”政策,不僅是中國的友好近鄰,更是中國在東南亞的重要夥伴,兩國之間有著親兄弟般的深情厚誼。在中國浩如煙海的歷史史料中,中老關係是一枝引人矚目的奇葩,兩國之間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一千七百多年前。

一、明朝:兩個強大帝國之間開啟了友好往來的序幕

在古代寮國的北方地區,存在過一個強盛的邦國——琅勃拉邦,又稱“芒耍”,早在那個時候,中老之間就已出現友好往來。1353年,法昂統一寮國全境,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國家——瀾滄王國,定都於芒相通。不久後的1368年,中國大地上出現了新生的大明王朝。兩個近鄰的強大政權幾乎在同一時期進入了長治久安的發展局面,相似的政治生態也為兩國之間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埋下了伏筆。

時至今日,琅勃拉邦地區還流傳著寮國使節不遠千里去訪問中國的動人事蹟。而瀾滄王國時期更是每隔兩三年就要派出使臣向中國致禮。在明朝統治的二百七十餘年中,瀾滄王國的十位君王累計派遣使者達30次之多。1428年到1438年,瀾滄王國發生了嚴重的王位之爭,朝野混亂,社會動盪。

但即便是在這種情況下,當時的親王仍然沒有放棄遣使中國的傳統,可見寮國統治者對中老關係的高度重視

迭遭厄運,否極泰來——明清時期中國與寮國如何友好交往?

美麗的琅勃拉邦

1467年開始,中老之間的使者往來第一次發生了中斷。由於強大的越南王朝頻頻襲擾瀾滄王國,對寮國的國家穩定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直到1480年,瀾滄王國軍民一心、同仇敵愾,英勇地擊退了十八萬侵略軍,二太子才得以重新登上王位,並且在當年就恢復了對中國的使臣外交。明朝皇帝得知了瀾滄王國頑強抵抗的光輝事蹟後,立即頒詔對越南提出嚴正譴責,並毫不吝惜地對寮國“保障生民,擊敗交賊”的精神壯舉大加讚揚。

但是,在1480到1496年,由於寮國國內矛盾危機重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連首都芒相通都時常處在戰火硝煙之下,寮國的處境異常艱難,導致中老之間的友好交往再一次陷入中斷。

這一時期,雖然官方之間的使節交流暫時停止,但是民間的商人、馬幫卻成為兩國之間貿易往來的主力軍,大批來自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紛紛去往寮國經商,甚至長期在那裡定居。

迭遭厄運,否極泰來——明清時期中國與寮國如何友好交往?

永樂皇帝朱棣

這一時期,雖然官方之間的使節交流暫時停止,但是民間的商人、馬幫卻成為兩國之間貿易往來的主力軍,大批來自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紛紛去往寮國經商,甚至長期在那裡定居

二、清朝:內憂外患的相似處境使兩國交往陷入停滯

16世紀末,明朝的封建王朝統治陷入腐敗混亂,各地的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朝廷自顧不暇,中老關係的發展也因此陷入長達40年的停滯期。直到後來瀾滄王國擺脫緬甸的統治宣佈獨立後,到了1612年,雙方終於再次恢復互通使節的友好傳統。

1727年,琅勃拉邦王國國王英塔松即位,終於結束了這種動盪不堪的政治局面,並在當政的二十六年間先後六次向中國派遣使節,恢復了兩國之間的官方聯絡。1779年,強大的泰國佔領了寮國全境,對中老交往構成了很大的障礙。

當中原大地進入大清王朝,享受最後一段太平盛世的時候,寮國卻處在內憂外患、水深火熱的嚴峻困境中。毗鄰的越南和泰國頻繁地插手寮國的內政,甚至直接派兵進犯邊疆,加之國內的王位之爭不斷,導致寮國進入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艱難時期,並最終不堪重負,分裂成琅勃拉邦、永珍和佔巴塞三個王國。中老兩國的面貌在這一時期達到了懸殊最大的時候,外交交往也因此停滯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迭遭厄運,否極泰來——明清時期中國與寮國如何友好交往?

乾隆壽誕“千叟宴”

從時間長短上比較,清朝的中老交往比起明朝要短的多,只有區區一百二十多年,使節來往的次數也要少得多。箇中緣由來自方方面面,但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寮國一直處於內憂外患、動盪不安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清朝時也將寮國的“朝貢週期”定得比較長,從五年一貢到十年一貢不等。

但是即便如此,1790年寮國仍專門派出使者為乾隆皇帝祝壽,恭賀他的八十壽誕

1840年,帝國主義列強的堅船利炮開進了東南亞,對中老兩國進行了長期的軍事侵略,兩國之間的往來自然再一次陷入中斷。隨著晚清統治的日益腐敗,國內爆發了多如牛毛的人民起義和革命浪潮,清政府疲於應付、捉襟見肘,所以在很長時間內停止了與周邊國家的官方來往。

迭遭厄運,否極泰來——明清時期中國與寮國如何友好交往?

三、貿易:從民間自發的商旅,到官方使團的“朝貢”

另一方面,寮國的日子也過得很艱辛,於1893年淪為法國的殖民地,陷入艱苦卓絕的爭取民族獨立自主的抗爭。這些內外因素共同造成了晚清時期中老關係中斷的局面。

在法昂統一寮國、建立新生的封建政權後,各地諸侯時常向他進獻奇珍異寶,而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來自中國的綢緞、瓷器和珠寶,這些商品大都是由中國商人或寮國商人從中國帶來的。

《皇清職貢圖》中描繪了寮國人民的生活景象:他們掌握了熟稔的糧食耕種技術,勤於發展紡織等輕工業,並且在兩國之間的交界處活躍著大量開展跨國貿易的商販。《伯麟圖》記載,寮國人民性情溫和,常穿麻布衣裳,頭戴斗笠,他們有著很強的謀生技巧,在城市中經商的人非常之多。

迭遭厄運,否極泰來——明清時期中國與寮國如何友好交往?

《皇清職貢圖》書影

琅勃拉邦以北有一處南與江畔,這裡有一個叫做“臘漢”的集鎮,就是從前中國商人進行貿易的集中場所。在古代寮國語中,“臘”的意思是“集市”,而“漢”就是指來自中國的漢族人。

近代以來,來自中國雲南一帶的馬邦仍源源不斷地向寮國運送著質優價廉的布匹、地毯、綢緞,而琅勃拉邦的人民也會在特定的日子裡組隊來到臘漢,將象牙、犀角、鹿茸、牛黃等當地的土特產賣給前來收貨的雲南商人。這種貿易集會一般一年舉行兩次,一直延續到二戰時期,為兩國之間的貿易經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縱觀明清時期中老兩國的友好往來,有官方發起的政治外交,也有民間自發的貿易交流。一千多年來,兩國之間的經濟交往始終建立在互利互惠的基礎之上。

迭遭厄運,否極泰來——明清時期中國與寮國如何友好交往?

瀾滄江

明清時期,中國的“朝貢貿易”聞名中外,“萬國來朝”的盛世景象在世界歷史上堪稱絕無僅有。英國曆史學家這樣描述當時的場景:“中國將東南亞使團進獻的禮物記為貢品,東南亞國家則非常看重這一行為背後所蘊含的政治外交意義。

《明史》記載,1403~1409年,瀾滄王國曾四次出使明朝,並送來大象、駿馬、金銀、器皿等禮物,明朝政府則以文綺回贈。永樂年間,瀾滄王國向中國進獻象牙、犀角等土特產,中國答謝的禮物竟是足足五百五十錠銀鈔,以及七十二匹布帛綢緞,價值遠遠超過寮國所贈的貢品,因此深受南洋各國的追捧,以至於“萬國來朝”盛景的出現。

清朝贈送給寮國國王及其使臣的物品相當豐厚,品類繁多,不僅涵蓋吃穿用度等基本生活用品,還包括文房四寶等文化器具。以乾隆皇帝來說,他饋贈寮國國王的物品有玉佛、如意、御書扇、茶葉、玻璃器等價值連城的奇珍異寶,連賞給使者和侍從的物品也是綾羅綢緞、瓷壺漆碗,一點都不含糊。

迭遭厄運,否極泰來——明清時期中國與寮國如何友好交往?

《萬國來朝圖》

朝貢貿易是早期中國與南洋各國進行商業貿易的唯一方式,當然中國通常也會回贈大量的禮物作為答謝。這些禮物為東南亞各國創造了巨大的利潤和收益,因為這些禮物的價值往往比送出的貢品更高。”

結語

21世紀以來,寮國始終奉行和平、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先後與141個國家建立友好往來,尤其重視與周邊國家的和諧關係,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中老兩國之間的交往有著一千七百多年的悠久歷史,兩國人民之間早已結下了深厚的誠摯情誼。

雖然說“進貢”從字面意思上說暗指兩國之間的宗藩關係,但是“朝貢貿易”實際上的受惠者卻是進貢的一方,所以這種貿易形式也是兩國之間貿易往來的一種重要體現。

雖然由於內外的種種原因,兩國友好關係在歷史上曾一度陷入停滯,但是卻從未發生過任何矛盾和衝突,中老雙方始終是並肩而行的好兄弟。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流的今天,相信中老關係一定會老樹開出新芽,為東南亞的穩定、繁榮貢獻重要力量。

《明史》

《皇清職貢圖》

《清朝文獻通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