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城歷史上尉遲村和敬德廟傳說

人民作家趙樹理的故鄉晉城尉遲村,依山傍水,鬱鬱蔥蔥,景色宜人。然而,說起這個村名的來歷,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哩!

晉城歷史上尉遲村和敬德廟傳說

唐高祖李淵

隋末唐初,有個傑出的農民起義軍將領叫尉遲敬德,他英勇善戰,剛正不阿,在滅隋興唐的中原逐鹿中立下了顯赫戰功。進京受封后由於他經常直諫批評唐高祖李淵沾沾自喜、不思治國的過錯,而遭到一些紈絝子弟的非議。李淵聽信小人讒言,將他削職罷官,貶出朝堂,養而不用。一氣之下,尉遲敬德解甲歸田,隱名匿姓,渡過黃河,來到沁河狹谷,在一個名叫“呂窖上”的小山村裡過起隱居生活。

晉城歷史上尉遲村和敬德廟傳說

簸箕

天長日久,他和村民混得爛熟,總想為村民們辦點什麼有益的事兒。他看到村民每日在河邊淘米的艱難勁兒,又看到小孩們用瓦片簸土的玩法,心想。為什麼不能做一個大點的東西來分離糠和米呢?於是他先用泥捏了片大瓦,可太重,只有他才使得動;後來又用柳條編了一個大瓦,真不錯,太好使了,敬德心裡很高興,給它起名為“簸箕”。

簸箕的問世,節省了工夫,節省了勞力,很受人們歡迎。於是,周圍村民都來學習編織,敬德也熱心傳授,就這樣,這一帶成了“簸箕鄉”。

晉城歷史上尉遲村和敬德廟傳說

唐太宗

一晃三度春秋,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他拜託軍師徐茂公到各地聘請能人。徐公聽說尉遲敬德隱居沁水一帶,便帶了五百唐兵,一路尋訪而來。

偏巧這一天,徐公帶著隨從私訪,正巧碰上了尉遲恭,尉遲恭一見避之不及,馬上朝臉上抹了些泥土。徐公笑笑沒言語,就返回去了。

徐公走至半途,令士兵裝成匪徒一路呼喊。搶掠著返回村子。這時正在編簸箕的尉遲恭,聽到村上呼喊“匪徒來了,匪徒來了!”的驚呼,立即手持鋼鞭搶出門來,猶如虎入羊群,將“匪徒”攆出村外。追了四五里地,剛轉過一個彎,只見一個人站在坡上,徐公正在這兒等他呢。這時,尉遲恭才知上了大當,他真後悔。

徐公怕他不肯回朝,急忙說道:“敬德接旨!”尉遲恭一聽皇上有旨,立即俯首聽命,徐公從身上掏出手絹,用袖子一遮念道:“詔尉遲敬德速回京聽封!”

於是,他拜別父老鄉親,隨徐公回到了京都,唐太宗李世民一見大喜,立即封尉遲恭威武大將軍。從此,尉遲恭為唐御外敵平內亂,統一天下,屢見戰功,名垂青史。

尉遲敬德死後,當地的老百姓都很懷念他。為了紀念他,人們把尉遲恭住過的村子,改名為“尉遲村”,並在村北修了座“敬德廟”,廟的正殿塑了一尊手執鋼鞭、氣度軒昂的尉遲敬德神像(現以拆毀),把尉遲恭與徐公會面後方知上當的地方,命名為“後悔彎”(現名“後奎”)。這些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人們還把每年的陰曆十月十五,定了編簸箕的“敬德會”。方圓幾十裡,乃至百里之外的人,都可以糊一雙花燈、殺一隻羊來入會學藝。傳統的手工藝品——“尉遲簸箕”,一直流傳到現在,廣為人們所喜愛。(文/杜新樂,圖/胡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