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神之爭,三鐧換兩鞭,尉遲恭和秦瓊誰更厲害

尉遲恭

秦瓊

,都是大唐開國名將,也都位列

凌煙閣

,一起被後世神化,當上了門神。民間傳說裡,他倆是

秦王李世民

麾下的哼哈二將,代表了唐營將領個人武力的最高峰。

他們在正史中的形象,跟民間傳說差不多。比如尉遲恭曾與

齊王李元吉

單挑,想不到吧,李元吉很能打的,

李元霸

人物原型,差不多就是將

李元吉

李玄霸

(李淵四子,夭折)合在了一起。

李元吉聽說尉遲恭很擅長

馬槊

(槊,簡單說就是騎兵用的長矛),很不服氣,要求比劃比劃。尉遲恭不敢用兵器,空手迎敵,三戰三勝,每次都奪下了李元吉的馬槊。

門神之爭,三鐧換兩鞭,尉遲恭和秦瓊誰更厲害

還有一次是在戰場上,攻打洛陽的時候,李世民帶領五百騎兵出去打獵(李世民本紀裡寫作偵查),正好遇上

王世充

部隊。對方大將

單雄信

一馬當先,直奔李世民,危急關頭尉遲恭斜刺裡殺出,一槍將單雄信挑落馬下。

這件事本身有點奇怪,就在不久前,李世民第一次攻打洛陽時,自己本陣被敵軍包圍,單雄信一度殺到了李世民駕前,幸虧被

李績

(徐世績,也即徐茂公)喝止:

“這是秦王,不得無禮。”

單雄信聽到後立刻倉皇退下,李績和單雄信都是瓦崗舊將,而且有刎頸之交(單雄信被李唐處死時,李績割了自己大腿上一塊肉給他吃)。李績喝止不奇怪,單雄信如此聽話,也說明他並不想傷害李世民,當兵只是職業,誰都要給自己留條後路,萬一以後失敗被抓了呢。

人算不如天算,單雄信果然失敗被俘,但李世民並不打算饒他(新唐書說是李世民下令,舊唐書則稱是李淵下旨殺人)。但既然洛陽城前肯放過大好機會,單雄信為何短短几個月後重蹈覆轍?而且此事不管王世充傳還是單雄信傳都沒有提及,既然被一槍刺落馬,多少得受點傷吧。

這個就不多扯了,我們就當尉遲恭真的一槍挑落單雄信,從他跟李元吉比武表現,以及隨後在洛水與

竇建德

對陣時,與

生、梁建

方三騎闖營,生擒了

王琬

(王世充侄子)來看,幹翻單雄信也在情理之中。

秦瓊

也是以武勇聞名,跟隨李世民征戰時,每逢敵營中有武將耀武揚威,就命秦瓊出戰。秦瓊單槍匹馬,必刺於萬眾之中,但都刺中了誰?殺了那些敵將,從無記載,也就是說,說了半天,查無實據。

所以從正史記載看,論個人武力,尉遲恭表現更好,從封賞和待遇來說,尉遲恭也壓過秦瓊一頭。雖然都位列凌煙閣,但尉遲恭排在第七,秦瓊卻是最末,再比如玄武門之變後,尉遲恭受封一千三百戶,僅次於

長孫無忌

,而秦瓊只有七百戶。

門神之爭,三鐧換兩鞭,尉遲恭和秦瓊誰更厲害

這裡面當然有一些客觀因素,比如尉遲恭

玄武門之變

前只是個

秦王府副護軍

,俗話說光腳不怕穿鞋的,所以數他最積極,事後也與長孫無忌並列頭功。而秦瓊當時已經功成名就,受封

翼國公

上柱國

,當然要謹慎許多,況且秦瓊年輕時負傷過多,以至於老來經常生病,臥床不起,玄武門事變,離他去世也不過12年,比不得尉遲恭年輕生猛。

但在民間小說裡,他倆卻掉了個個兒。

隋唐演義

裡有這麼一段,說是

美良川之戰

,秦瓊與尉遲恭大戰數場,不分勝負,於是相約打賭,以兩塊大小重量相等的巨石為約,互換兵器,尉遲恭用秦瓊的

金裝鐧

,秦瓊使他的

鐵鞭

,誰能把巨石砸碎算誰贏。尉遲恭砸了三鐧,巨石方碎,秦瓊則只用了兩鞭,尉遲恭不服氣,聲稱秦瓊兵器太輕,算不得數。

其實金裝鐧更重,演義裡鐵鞭重120斤,金裝鐧每隻64,兩隻合起來反而重了鐵鞭8斤,這樣描寫的用意當然是側面表明,秦瓊武藝更高一些。

三鐧換兩鞭

的版本很多,有的甚至變成了尉遲恭捱了三鐧,秦瓊捱了兩鞭,還有的寫成

三鞭換兩鐧

,但不管怎麼寫,結果都是秦瓊贏了。

不管哪個版本,都是虛構,因為秦瓊和尉遲恭,擅長兵器都是馬槊,不是鐵鞭和金鐧,想想就明白,騎馬作戰,武器當然越長越好,而且騎兵優於突刺,長矛肯定比鐵鞭更具威脅。

門神之爭,三鐧換兩鞭,尉遲恭和秦瓊誰更厲害

秦瓊和尉遲恭還真在

美良川之戰

交過手,但不是單挑,雙方都是主帥,結果仍是秦瓊贏了,而且是大勝。

唐武德二年

(619年),

劉武周

宋金剛

侵犯河東,

李唐

派出了兩路人馬救援。第一路先鋒是

永安王李孝基

,被尉遲恭大敗,副手

獨孤懷恩

(李淵表弟)和

唐儉

(凌煙閣功臣之一)等人被俘。

有什麼說什麼,宋金剛這個人打仗很厲害,之前唐軍幾次和他交戰,不僅無一勝績,而且敗的很慘,基本一窩端,主帥都沒跑掉,所以在戰局上,宋金剛此時握有絕對優勢。

宋金剛這邊統帥是

尋相

尉遲恭

,唐軍主帥當然是李世民,決策是李世民做的,被派去執行的人是

殷開山

和秦瓊,嚴格點來說,殷開山是主帥,秦瓊是副手兼騎兵統領。

李世民所作安排是,殷開山和秦瓊為誘餌,把敵軍誘至美良川,自己親率三千精騎,從小路夜襲

安邑

。結果是兩處皆傳捷報,殷開山和秦瓊在美良川大破敵軍,斬首兩千餘,而李世民更是差點將尉遲恭活捉。

“秦王世民遣兵部尚書殷開山、總管秦叔寶等邀之於美良川,大破之,斬首二千餘級。頃之,敬德、尋相潛引精騎援王行本於蒲坂,世民自將步騎三千,從間道夜趨安邑,邀擊,大破之,敬德、相僅以身免。”

美良川之戰雖然在唐史上僅僅只有數十字(畢竟秦王本人沒參加這場戰鬥),但卻是唐軍與劉武周交戰以來的首勝,意義非凡,李世民更是趁機死追到底(趁你病要你命,這也是李世民最擅長的攻擊方式,不打則已,打就打到底),直接把劉武周給滅了,尉遲恭舉手投降。

門神之爭,三鐧換兩鞭,尉遲恭和秦瓊誰更厲害

雖然美良川之戰秦瓊獲勝,但其實他倆,都算不上唐軍真正名將。大唐人才濟濟,名將如雲,

李績、李孝恭、李道宗、屈突通

…。。秦王李世民更是不世出的名將,更不要說那個古往今來,可能只有

韓信

堪與相比的戰神

李靖

所以秦瓊也好,尉遲恭也好,單獨領兵做主帥的次數,真是乏善可陳。秦瓊就這麼一次,還是個副手,而尉遲恭更是投入唐營以來,雖然功勳高著,但僅混到一次單獨統兵機會,還是在特殊情況下。

那是

武德九年

九月(626年),玄武門之變剛剛過去三個月,

突厥

犯境,在大局未定,局勢不穩的情況下,李世民選擇了鐵桿尉遲恭帶兵出征。但這只是一次很小規模的區域性戰鬥,尉遲恭派出去的輕騎兵殺了對方几個人,突厥就主動撤退了,因為規模實在太小,尉遲恭甚至都沒落到額外封賞。

與謹慎小心的秦瓊不同,尉遲恭性格有很大的缺點。

居功自傲

,除了李世民,誰都不放在眼裡,與

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

等重臣交惡,甚至還打了

任城王李道宗

一拳,差點把他眼睛打瞎。

氣的李世民警告他說:“知道國法咋寫嗎?為啥功臣善終的少?我以前認為是皇帝不好,現在覺得不完全是那樣。就好比像你,我有心保全你,但你要天天這麼胡來,恐怕連我也保不住。”

因為這些性格上的缺點,導致李世民此後不敢再重用他,但民間

貶尉遲

秦瓊

,卻不是因為這個,尉遲恭最吃虧的地方在於他是胡人。

尉遲恭碑文上說,他本名

尉遲融

,祖上出自

鮮卑尉遲部

。尉遲是鮮卑一個分支,在

拓跋部

建立

北魏政權

中立過大功,也是

北魏勳臣八姓

之一,後來

北魏孝文帝

推動漢化改革,下令一律改用漢名,拓跋皇族都改名為

元氏

,尉遲部便也用漢語諧音尉遲作為姓氏,這也是尉遲一姓的由來。

門神之爭,三鐧換兩鞭,尉遲恭和秦瓊誰更厲害

元朝是尉遲恭、秦瓊等隋唐英雄人物民間形象形成的重要時期,原因就是

元雜劇

興起,大量隋唐故事被改編成戲曲,搬上了舞臺,對於目不識丁的老百姓來說,戲曲遠比小說更容易接受。

元代出現了許多以尉遲恭秦瓊為主角的雜劇,比如

不伏老、單鞭奪槊、功德宴

但元代同時是個對民族身份極其敏感的時期,出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尉遲恭的鮮卑族身份被人唾棄,在很多雜劇裡,他的名字被改成了

胡敬德

,甚至影響到了清代小說

隋唐演義

,隋唐演義里美良川之戰,秦瓊就叫他胡敬德。

與此相反的是秦瓊,秦瓊經歷很曲折,先後歷經

隋煬帝、李密、王世充

等數主,可以說是整個隋末天下大亂的見證者,幾乎參與了每個重要歷史節點。

對於說書人來說,秦瓊的身世顯然更有發揮餘地,而且秦瓊晚年也多少帶點英雄無奈的悲劇感。秦瓊年輕負傷過多,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正是用人之際,他卻重病纏身,難以行動,只能聊以自嘲:

“吾少長戎馬,所經二百餘陣,屢中重瘡。計吾前後出血亦數斛矣,安得不病乎?”

一正一反,一揚一抑,最終變成了我們現在熟知的,三鐧換兩鞭等各種段子,還要尉遲恭喊秦瓊二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