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北魏孝文帝不顧群臣反對,不但堅持漢制改革連名字都改為漢姓

南北朝時代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混亂的時期之一,“南朝”與“北朝”基本上是劃江淮為界。北朝大部分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同南朝漢族的政權相對峙,戰爭時有發生。這個時候,北朝出現了一位被歷史上公認的傑出君王,他就是北魏第七代皇帝拓跋宏。

北魏,是由中國北方少數民族,鮮卑拓跋部於三八六年建立的政權,皇興五年(471年),皇位傳至拓跋宏手中。北魏實行“子貴母死”的制度,當拓跋宏立為太子後,其生母被賜死,三歲的他由祖母馮太后(文明太后)撫養。馮太后是一個極具才略的政治家,在獻文帝(拓跋弘)時就掌握了北魏朝政大權。拓跋宏五歲做了皇帝,國政全杖馮太后處理,她前後當政二十五年,頂著巨大的壓力,排除許多阻撓,對國家進行了多項改革,收到良好的效果。拓跋宏在祖母的影響下,深受漢族文化的薰陶,耳濡目染,從經史百家中學習了漢族封建統治經驗,為他以後當政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為何北魏孝文帝不顧群臣反對,不但堅持漢制改革連名字都改為漢姓

圖1 北魏(386年—534年)

四九〇年,馮太后薨斃,二十三歲的拓跋宏開始親政,在政治上他是馮太后的肖孫,這兩個人的事業有共同之處,都是用“漢化”來鞏固自己的統治,而孝文帝(拓跋宏)更是把它推向一個新的階段,北魏從平城(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

中國南方的富庶,一直吸引著拓跋部這個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北魏前幾任皇帝都曾經有過把首都南遷的打算。平城是北魏政權的根本所在,夏和柔然時時威脅著北魏的邊境,鮮卑部和漢族大地主之間還存在很大隔閡,如把都城遷往中原,不能不使鮮卑統治者有所顧忌,因各方面條件還不成熟,遷都問題一度擱淺。

自拓跋部統一中國北方,特別是孝文帝親政前後,北魏把實行“文治”提到了重要位置。因塞北地處貧瘠,北魏政權也愈來愈依賴中原地區盛產的糧食、布帛等生活資料的支援。北魏向南出征,千山萬水,路途遙遠,且平城山多物乏,天寒風大,居住條件比中原相差甚遠,遷都河南洛陽便成了當務之急。

為何北魏孝文帝不顧群臣反對,不但堅持漢制改革連名字都改為漢姓

圖2 孝文帝遷都洛陽路線

孝文帝高瞻遠矚的指出:遷都洛陽是北魏政治、經濟的需要,是我們的根本出路所在。但鮮卑貴族們大多數不贊成,遷都事宜討論多次,都沒有達成一致意見。四九二年,南方士族領袖王肅逃奔北方,孝文帝接見了他,兩人十分投機,只恨相見太晚,於是孝文帝把一些政務交給王肅來做。歷史上記載,那時的孝文帝“方議興禮樂,變風華,凡禮儀文物,多肅所定。”就是說,所議定倡興的禮樂、風俗、禮儀等檔案,大多數都是王肅制定的。可見,孝文帝是何等器重王肅啊!孝文帝信心堅定,又進一步說服皇親貴族支援他遷都,但收效甚微。

決心已定的孝文帝,四九三年不得不以南伐為名來達到遷都的目的。這年秋天,他率北魏步騎兵三十萬來到洛陽,這幾天洛陽連降大雨,道路泥濘不堪,文武官員心情十分沉重。雨越下越大,孝文帝全副武裝,上馬下令往南進發。大臣們面帶懼色,一起跪在馬前叩頭諫請停止進軍。這是孝文帝一計,他見眾人不願南伐便說:“不願南征,就遷都洛陽,二者選一。”多數王公大臣不願遷都,更不願打仗,這時都選擇了遷都。孝文帝這場戲演的很出色,大軍在洛陽停下來,遷都就要成為事實。

為何北魏孝文帝不顧群臣反對,不但堅持漢制改革連名字都改為漢姓

圖3 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漢名元宏,即北魏孝文帝

留在平城的貴族們知道要遷都,引起了很大震動。孝文帝派大貴族於烈、拓跋澄回平城做說法工作,孝文帝也親自回去,召集文武百官,曉以利害,不安的情緒才漸漸平靜下來,遷都問題宣告暫時成功。

孝文帝漢化改革,經過的時間很長,道路也很曲折。在鮮卑貴族中,始終有人反對,落後的保守勢力一直阻礙改革的進行。孝文帝排除各種干擾,於四九五年,下令禁止穿戴鮮卑服裝,一律穿漢服;禁止說鮮卑語,改說河南洛陽話;遷來洛陽的“代遷戶”都要落籍,死後全部葬在洛陽北邙山上。同時要求任城王嚴格督察,違者重罰。

四九六年,孝文帝又命令改去鮮卑姓,使用漢姓,他自己改姓元,名“元宏”,同時把鮮卑貴族的穆、陸等八姓定為國姓,與漢族大姓崔、盧,鄭等享有同樣的待遇和政治特權。“以貴承貴,以賤襲賤”,按門第高低來分配官職,完全承襲了曹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

為何北魏孝文帝不顧群臣反對,不但堅持漢制改革連名字都改為漢姓

圖4 北魏彩繪壁畫

孝文帝又透過婚姻的方式來加強鮮卑族和漢族大姓的關係,把漢族四大姓的女子嫁與他的五個弟弟,在政治上,進一步把鮮卑族和漢族高門結合起來,構成漢化的核心,使北魏的國家機器隨著封建化逐漸完成而更加完備。

孝文帝執政前後,還接受漢族地主李衝的建議,創立了“三長制”、“均田制”,同時參照“南朝”典章、制度,進行薦擢官制、整頓吏制、頒俸祿制等方面的改革。孝文帝還提倡學習漢族文化知識,同本民族的文化相融合,他還親自動手用漢字寫詔令和詩文。林林總總,這些改革對北魏當時都產生了很好的效果。

四九九年,孝文帝在南伐歸途中病逝,時年三十三歲。孝文帝的改革,雖然對鮮卑社會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但觸動了貴族們的利益,階級矛盾並未緩和。孝文帝死了二十五年後,六鎮戍卒和各族人民發起動亂,又因魏孝明帝治國無方,百姓紛紛逃亡,或依附好強,北魏走向崩潰的邊緣,政權開始分裂。

為何北魏孝文帝不顧群臣反對,不但堅持漢制改革連名字都改為漢姓

圖5 太和五銖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鑄造

總之,不管怎麼說,孝文帝對北魏的改革是積極進步的,他適應了歷史發展的需要,促進了北魏生產、經濟、文化、軍事、政治、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和發展,對鞏固北方的統一,促進民族大融合等方面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得到了歷史的認可。所以說,孝文帝是北魏乃至中國歷史上的一位傑出的君主。

最後,用一首詩作為結束吧:

史上帝王何其多, 不乏圖強搞改革。

北魏崛起因漢化, 當屬孝文稱俊傑。

文:穆炳森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