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善,每個人心裡都埋藏著善良的品行,千萬不要忽視

《三字經》開頭就是:“人之初,性本善。”這是從儒家亞聖孟子的性善論中提煉出來的一種觀點。孟子認為,人性本善,每個人心裡都埋藏著善良的品行。

人性本善,每個人心裡都埋藏著善良的品行,千萬不要忽視

或許在現代社會中,許多人迷失了自我,在生活的壓迫、利益的驅使下,在爾虞我詐的人際關係中,變得冷酷、狡詐。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厚黑學大行其道,成了許多人竟相研讀的“經典”,恐怕連“厚黑教主”李宗吾都沒想到,原本揭露歷史、批判人性的著作竟然成了當代人處世之主臬。

誰都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個善良的人,善良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溫情脈脈的人生。那我們是善良的人嗎?怎麼樣才能成為善良的人?孟子說:“這並不難,因為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都蘊涵著善良的因子。”

人性本善,每個人心裡都埋藏著善良的品行,千萬不要忽視

什麼是善良的因子?孟子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每個人身上都有側隱之心,都有羞惡之心,都有辭讓之心,都有是非之心。看到一個小孩兒將要掉進井裡,我們不會因此歡呼雀躍,而是產生同情,這就叫惻隱之心。

光著身子跑在大街上,再厚顏無恥的人也會覺得不好意思,這就叫著惡之心;當別人誇我們或送東西給我們的時候,我們總會推辭一番,這就叫辭讓之心;我們知道偷盜是不好的,慈善是好的,這就叫是非之心。

人性本善,每個人心裡都埋藏著善良的品行,千萬不要忽視

這四顆心是每個人都有的。孟子認為,惻隱之心是“仁”的端倪,羞惡之心是“義”的端倪,辭讓之心是“禮”的端倪,是非之心是“智”的端倪人人都有這四顆心,那麼也就意味著人人都具備“仁義禮智”這四大美德這也就是孟子性善論的根基:四端。

既然如此,為什麼生活中有些人是好人,有些人卻是壞人呢?既然人人都有善良的端倪,那為什麼有些人總是活不出“善”的境界呢?

這一點,孟子當然也想到了,他舉了一個例子:

人性本善,每個人心裡都埋藏著善良的品行,千萬不要忽視

孟子說:“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這意思是說,讓人帶著泰山從北海上面跳過去,他說做不到,那是真的做不到。但是讓一個人見到老者鞠躬致意,他說做不到,那是不肯做,而不是做不到。我們之所以活不出“善”的境界,真正的原因是我們自己不願意喚醒心中的善良。

這就是儒家學說重視“修身”的原因。《大學》中提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修身放在最根本的位置上,是因為儒家相信,只要透過一定的修養,每個人都可以變成聖賢,然後就可以有所作為。

人性本善,每個人心裡都埋藏著善良的品行,千萬不要忽視

《詩經》中有一句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句詩被《大學》弓用以說明修身之道。其大意是,人的性格好比是一塊未經雕琢的玉璞,要想使之成為精美的藝術品,需要反覆不斷地切磋、琢磨,精益求精。

修身的本質就是雕琢自己的心靈,挖掘人性中善的種子,讓善良之心開花結果。人的一生有許多種活法,我們可以在虛偽欺詐中度過一生,也可以選擇善良的人生。

人性本善,每個人心裡都埋藏著善良的品行,千萬不要忽視

很多時候,善良能讓我們感到快樂幸福,因為我們的本性就是善良的,選擇善良便是遵從了本性,自然會感覺精神舒暢。而每一次作惡雖能帶來豐厚的物質回報,卻也會讓我們在良心的譴責中度過一生,這樣的人生又有什麼快樂可言?

即使從功利的角度來看,善良也是人生最好的投資,因為善良的人總是能夠得到更多的幫助,從而逢凶化吉。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不選擇善良的人生呢?

人性本善,每個人心裡都埋藏著善良的品行,千萬不要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