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諸葛亮罵慘了的王司徒,才是真正的人生贏家

在被傳頌為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擁有很多實力旗鼓相當的對手:所謂既生亮何生瑜的周瑜,一代嫋雄的曹操,四朝元老的司馬懿等。但是想起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對手,那就指的是王朗王司徒了。我們來說一說王朗這個人,王朗,原來叫王嚴,字景興,是東海郯(今山東臨沂市郯城西北)人,在曹操所在的曹魏王室中,王朗是重臣,直言不諱的諫臣,並且與鍾繇和華歆一起位列三公。

王朗這麼出名,不是因為他的才華,這完全是拜諸葛亮所賜。在兩軍對戰的陣前,唇槍舌戰,結果王朗勸說諸葛亮投降不成,反而被諸葛亮罵得怒髮衝冠、吐血倒於馬下,這便是《三國演義》中的經典橋段——“武鄉侯罵死王朗”。自此,二人的經典橋段,已經使得現代不少人在各種各樣的網路平臺圍觀打卡這場“世紀罵戰”。多種多樣的鬼畜影片源源不斷地出現,王朗反而因此成了“當紅炸子雞”、“三國網紅”。諸葛亮的一句“我竟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不僅將王朗氣得吐血倒栽於馬下,也因此後代世人一聽到厚顏無恥一詞,就會想到王朗王司徒。然而,與三國的其他偉人比較,

王朗王司徒才是真正的人生贏家

被諸葛亮罵慘了的王司徒,才是真正的人生贏家

▲陣前互罵圖

為何說王朗是真正的的人生贏家

實際上,王朗並不是羅貫中所寫的小說中描述的這樣不堪。

翻開他的一生,你會發現:他非但不是那被諸葛亮罵慘了的只圖榮華富貴的蒼髯老賊,反而是三國時期最大的人生贏家。

危時不亂

三國時期的偉人、英雄的成才道路軌跡大都是相似的:他們首先拜在有名氣的大儒席下、學會書上的經學知識,然後到京師的太學學習讓自己鍍一層金;在擁有名氣以後,根據徵辟制度成為中央或地方的一般官員,極為優秀者有可能會身居朝廷要職。就像陳寅恪先生所說的那樣:“三國時期的官員,儒生和大族的身份缺一不可。”王朗的成長軌跡也是如上所述。王朗在那時正是拜在大儒楊賜門下。話說這楊賜不但是名門望族,而且又是三公之一。因為王朗老師顯赫的背景,再加上自己辛勤的汗水,王朗較早的進入仕途。因此王朗非常感激老師的恩情。在楊賜與世長辭後,他心如刀割,如喪考妣,脫下官服,換上孝衣,決心為老師守孝三年。這樣的一個忠義的舉動使王朗的重情重義的名聲不脛而走,名滿天下。在此之後經常因為孝廉的名聲被各個官員舉薦為官,但是他都以守孝日期未到而婉轉拒絕。直到守孝的三年期滿,王朗王司徒才接受了陶謙的推薦,成為了自己的幕僚。

被諸葛亮罵慘了的王司徒,才是真正的人生贏家

▲王朗畫像圖

當時的漢室王朝就像大廈將傾,並且西涼軍閥也挾持了漢獻帝從洛陽轉移到了長安。奸臣當道,皇帝被挾持,然而各國諸侯卻對於這種情況無動於衷,甚至除曹操外沒有一人去援助天子。

但是正直危急關頭時刻,王朗不畏艱辛,極力上諫陶謙支援漢獻帝:“今天子越在西京,宜遣使奉承王命。”

陶謙採納了他的建議,於是就派使者鞋帶印章來到長安,以示支援和擁護漢獻帝。漢獻帝聽聞此訊息後,十分感謝,直接提拔陶謙為安東將軍,王朗為會稽太守。王朗身為會稽太守,新民如子,當地的百姓十分感激他。可是美好的時光總是飛逝,在江東無人能敵的孫策很快就盯上了會稽這個黃金地。當時,王朗的門客們都認為孫策勢力突出、軍事能力強,會稽郡的兵力是抵抗不了孫策的,於是建議王朗避而不戰。然而王朗是個從內心裡一直衷心天子,保護國家的完完全全的儒者,更不要說是他是天子親自任命的會稽太守,不會因為自身利益就枉顧天子與百姓的信任,棄城而逃。身為漢室臣子,應該保衛城池的王朗一點兒也沒有驚慌失措的樣子,他早已下定決心與孫策決一死戰。可王朗只是在研究儒學中的專家,至於軍事打仗,他可以稱得上是基礎小白。僅僅過了幾天,身為會稽太守的王朗就被孫策俘虜,會稽也就成為了孫策的囊中之物。由於王朗是研究學問的專家,又很有名,又因為當時的孫策正缺少此類人才,所以他非但沒有對王朗加以懲罰,反而希望並說服王朗能為自己所用。王朗對孫策的行為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因為對他來說,孫策攻打漢室領地,此舉大逆不道,可視為逆賊,自己是漢室臣子,怎麼可能為逆賊效命呢?於是,他不受孫策的勸導,為孫策效命。王朗很快因為拒絕孫策的建議的義舉名聲遠揚,即使是離會稽很遠的曹操也知道了這件事。

被諸葛亮罵慘了的王司徒,才是真正的人生贏家

▲會稽之戰圖

曹操聽說王朗堅守臣節的事情後,便建議漢獻帝任命王朗為中央官員,也正是這道詔命給王朗帶來了新的希望。對於孫策來說,曹操的面子是要給的,因為對方很有實力,自己對上他沒有什麼好處;漢獻帝的面子也是要給的,因為漢獻帝沒有勢力,但他也是這漢室的天子。而且王朗沒有成為自己的幕僚,那麼在自己這裡就毫無用處,那不如做個順水人情,將他送給曹操。

就這樣,王朗兜兜轉轉數年,費盡千辛萬苦來到天子腳下,邁進了新的人生路。

安時不怠

王朗來到漢獻帝所在之處時,很快就察覺出來,漢獻帝就是曹操控制之下的皇帝傀儡,一直而曹操才是許都的實際掌權者。王朗身為漢室臣子,自當忠君愛國,但是自己的微不足道的忠良之心,與曹操的野心比較,就是小巫見大巫,以卵擊石。漢室即將被改朝換代,他也無能為力,無力迴天。為了獨善其身和保衛家族,他只能與曹操為伍。於是,他來到天子腳下的首要任務,就是不再為漢獻帝效命,拋棄自己的漢臣尊嚴,成為曹操的幕僚。有道是良禽擇木而息,賢臣擇君而侍。說白了,在三國戰亂時期,就算是臣子選擇另一位君主,也沒什麼可奇怪的。而且平心而論,王朗非但不是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奸佞小人,而且在與曹操為伍的幾十年裡,

他始終堅守自己身為人臣的本分,沒有絲毫懈怠。

曹操成立曹魏王室,併成為天子後,就任命王朗為魏國大理。在辦理案件的過程中,王朗堅持寬以待人,有疑問的罪犯從輕發落的原則審理案件。王朗始終以天下樂而樂,以天下憂而憂,自從與各路諸侯打仗以來,已經有了三十多年,這三十年來,天下民不聊生,國庫虧空。對於這樣的情況,他向曹丕建議輕徭薄賦,休養生息,“以濟其弱,以贍其乏”,並且為曹魏制定了一個二十年的發展規劃。曹丕在稱帝后,經常出宮遊玩打獵,有時甚至半夜才回宮。由於曹丕是一個很愛記仇的人等的緣故,所以當時許多朝廷大臣都不敢向曹丕進言勸諫以國事為重。但王朗卻挺身而出,他直接進言勸諫曹丕,不要每天早上出宮遊獵,晚上回來,這是不慎重不明智的行為。王朗可一點都不畏懼天子的勢力,他直言指出了曹丕的問題所在。曹丕經過深刻反省,便答應下不為例,透過這次進言,曹丕也更加尊敬看重王朗了。王朗不僅能夠使皇帝的一言一行更加規矩,還能夠在朝政大事上出謀劃策。

公元221年,吳蜀夷陵之戰爆發之際。曹丕命朝廷官員討論如何應對此次戰爭,是否要趁著這個機會,聯合吳國消滅蜀國。眾大臣都覺得這個方法很好,王朗卻提出相反的的軍事策略,認為魏軍不應該在戰爭初始就與吳國聯合出兵攻打蜀國,而應該等到吳軍和蜀軍兵力消耗的差不多的時候,才可以重兵出擊攻破蜀國軍隊。曹丕聽取了王朗的策略,果然消耗掉吳蜀不少兵力。後來魏明帝曹睿繼承皇位,王朗還是堅守一個直言不諱的大臣的本分,面對魏明帝的揮霍無度,他直言不諱地進言勸諫,

因此深得天子眷顧

被諸葛亮罵慘了的王司徒,才是真正的人生贏家

▲夷陵之戰圖

王朗生前官拜司徒,所以又稱王司徒,位列三公;死後配享廟庭,榮寵不衰,王朗真算得上是真正的人生贏家

贏在哪裡

首先,王朗在那個時期可以說是很長壽了,他活到了七十六歲,而諸葛亮只活到了五十四歲。

在三國,相對來說,王朗這算是長壽。

其次,王司徒的孫女兒,叫做王元姬,孫女婿叫做司馬昭,王元姬的長子司馬炎甚至是晉朝的開國皇帝。

實際上,王朗的輩分比司馬懿還要高上一輩。令人難以想象一代偉人司馬懿遇上王朗時,還得拜見魏室臣子王朗王司徒。據史書記載,王元姬的本事十分了不起。她很早就跟司馬昭提過,鍾會這人好利益,難以忠心,易惹是生非,生出事端,勸告司馬昭不能讓鍾會這個人掌握重權。結果鍾會滅了蜀漢後,果然存有心思起兵謀反,最終被司馬昭剿滅。透過這件事情,在史書上,王元姬被稱為慧眼識人,睿智有先見。

像前面說的那樣,王朗可以稱得上忠厚老實之人。他這一生較大的成就,就是與鍾會的父親鍾繇對實行肉刑的爭議。過去曹操就曾經想過重新施行古代的肉刑。對於這個提案,鍾繇持贊成態度,王朗身為一個忠厚老實的人,怎麼會贊成這種慘無人道的刑罰。於是王朗和鍾繇進行了三次爭辯,幾無敗績。王元姬身為王朗的孫女兒,為了給爺爺王司徒爭氣,也會在背後說幾句鍾會的壞話,比如曹魏皇室會滅亡等,沒想到還被王元姬就說準了。所以,王朗王司徒在九泉之下,可以盡情地向諸葛亮炫耀是自己的孫女婿消滅了曹魏,還替蜀漢向鍾會報了仇。

被諸葛亮罵慘了的王司徒,才是真正的人生贏家

王肅畫像圖

最後王司徒最大的成就,還得是他的兒子王肅

。大家都知道的是,從古往來,我們做學問,小半部分都是在搶經典的解釋權。東漢末年,世人們都在積極地討論古時經典的解釋權。但是這個時候,睿智的人應該知道聰明的做法,搶解釋權虛無作用,還不如直接編經典。

如上所述,我們瞭解到王朗王司徒十分通曉經典書籍,王肅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王肅自己就偽造了孔安國的《尚書傳》、《論語》和《孔子家語》等等一系列書。這些書籍,流傳了一千多年,在這些年裡陸陸續續被質疑,但是直到清朝之前,還是沒能完全釐清,所以大家還是把偽教材當做經典去解讀

被諸葛亮罵慘了的王司徒,才是真正的人生贏家

▲諸葛亮畫像圖

實際上,與討論國事相比較,王朗顯然對研究經典更加偏愛。他是一個學海無涯的人,而不是每天討論朝政,爭奪權力的政客。《三國志》稱王朗:知識淵博,是那時的一代佼佼者。王朗確實博學多才,而且他所解釋的許多經典都很具有代表性,其《周易傳》為世人所知,甚至成為學生考試的必備書籍,後世也把他註解中的思想稱為“王學”。王肅繼續了他父親王朗的遺志,將各家經典都進行了註解,對今古文經意加以綜合,是“王學”的領軍人物。王朗的其他幾個兒子也大都功成名就。綜上所述,王朗才可以稱得上是那三國紛亂中的真正的人生贏家。

曹丕成為曹魏皇室的天子後,在獎賞王朗時,想要他的其中一個兒子成為諸侯。但王朗不貪圖名利,並不在乎那些縹緲的榮華富貴,就始終不同意封自己的兒子為列侯,還請求將爵位封給自己的侄子王詳

至於《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與王朗對罵的橋段則是子虛烏有,事實上在兩人在世時,他們從未見面。

王朗一直都是一個堅守本分的臣子,一個博學多才的儒者。他雖然沒有開創國家的元勳之功,但是他危時不亂、安時不怠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佩。也許正是由於王朗淡泊名利的優秀品德,使得王朗的家族得到上天的庇佑,不僅其本人獲得了長壽,就連他的後人大都功成名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