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前夕,李世民為何會讓尉遲恭拿劍去請房玄齡和杜如晦?

因為李世民動了殺心。

玄武門之變前夕,李世民為何會讓尉遲恭拿劍去請房玄齡和杜如晦?

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了著名的玄武門之變,除掉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進而奪取了李唐王朝的最高權利。

在當時參與玄武門之變的功臣中,就包括以“房謀杜斷”而聞名於世的房玄齡和杜如晦。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就在玄武門之變發生前夕,李世民曾經派遣尉遲恭拿著他的佩劍,前去尋找房玄齡和杜如晦。

要他們即刻動身前往秦王府商議大事。

李世民特意向尉遲恭交代,如何此二人不肯前往,就用他的佩劍取下二人的項上人頭。

眾所周知,房玄齡和杜如晦是李世民集團的核心成員,是李世民心腹中的心腹,李世民會這麼做,實在是令人費解。

那麼,他為何這麼做呢?這就要從當時的局勢說起。

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爭儲一事由來已久。

一開始雙方還算按規矩來,基本都是在朝堂上打嘴仗,互相指責對方。

然而,隨著李世民不斷建功立業,直至當上天策上將後,李建成才意識到自己不是李世民的對手。

於是他開始不講規矩。

串通後宮說李世民的壞話都算客氣的了,他甚至幾次三番想要了李世民的性命。

僅史書上關於此類事情的記載就有三次:

第一次發生在皇家獵場裡。

當時,唐高祖李淵帶著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等人一起遊獵,想要緩和兄弟間緊張的氣氛。

期間,李建成說有匹絕世良駒,一定要讓李世民騎一騎。

玄武門之變前夕,李世民為何會讓尉遲恭拿劍去請房玄齡和杜如晦?

其實,這哪裡是什麼絕世良駒,就是匹烈馬,一旦有人騎上它,它必會試圖將背上之人甩落馬下。

按照李建成的計劃,李世民只要被甩下來,就算不死也要落個殘疾,自然無法與其爭奪太子之位了。

好在李世民常年征戰,練就了一身好武藝。

每當烈馬要將他甩開時,他就一躍而起,輕鬆落地,接在再一躍而起,騎到馬背上。

如此反覆多次,直到最後烈馬都放棄反抗了,此事才算結束。

第二次發生在太子府。

一日,李世民意外收到了李建成的請帖,說準備了酒宴,約他到府上一敘。

以當時雙方的關係,原本這宴會李世民是不會參加的。

然而李世民也看得出來,這事八成與李淵有關。

李淵雖然喜歡拉偏架,但是並不希望看到兄弟相殘的事情發生,因此經常和稀泥,想方設法讓兄弟和好。

如果不是李淵的意思,李建成才沒興趣搞這麼個宴會。

而礙於李淵的面子,李世民也只能如約赴宴。

然而,讓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是,在酒宴上李世民突然吐血不止。

很顯然,他的酒菜裡有毒。

坐在一旁的淮安王李神通素來與李世民交好,一看情況不對,趕緊將李世民送回秦王府。

玄武門之變前夕,李世民為何會讓尉遲恭拿劍去請房玄齡和杜如晦?

最後,李世民福大命大,挺了過來。

不過即使如此,他也休養了好一陣子才恢復過來。

第三次,李建成乾脆設下了天羅地網,以圖萬無一失。

當時,匈奴出動數萬人馬犯邊,唐高祖李淵急忙下令,讓齊王李元吉率領大軍前去抵禦。

趁此機會,李元吉得到李淵的批准,從秦王府將士中挑選了大批人馬,到他手下聽命。

這其中就包括尉遲恭、程咬金、秦瓊等人。

削弱李世民勢力的意圖昭然若渴。

這還沒完,李建成早已對李世民動了殺心。

他和李元吉密謀:等大軍出征的時候,李世民必然會前往送行。到時候埋伏八百刀斧手,直接將李世民解決掉,為奪嫡之事徹底畫上句號。

好在李世民透過安插在太子府的眼線,提前得知了此事。

這才沒有讓李建成的計劃得逞。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李世民必須做出抉擇了。

當時的李世民已經明白,發動玄武門之變已成定局,他和李建成最後只能留下一個人。

然而他心中依然猶豫不決。

倒不是他還顧念什麼兄弟情義,而是此舉風險太大,且對於他的名聲危害太大。

古代講究名正言順,如果世人認為他得國不正,那麼善後工作會非常麻煩。

因此,到了玄武門之變前夕,李世民不斷找心腹們開會,討論要不要發動玄武門之變。

當時,秦王府屬官大多被李淵下旨調離了,而房玄齡與杜如晦乾脆被趕出了長安城。

李世民能夠給他出主意的也就尉遲恭、長孫無忌等幾個武將。

武將嘛,一向信奉富貴險中求,因此他們極力慫恿李世民起兵。

李世民雖然明白他已經沒有選擇,但是如何降低風險?如何處理善後?

這些事情不考慮好,他心裡不踏實。

此時,他想到了他的首席智囊,房玄齡和杜如晦。

雖然他們已經不在長安城了,但是這不礙事,李世民直接派尉遲恭前去,請他們二人回來議事。

結果,李世民等到的訊息卻是,二人拒絕回來。

理由是,唐高祖李淵下旨將他們趕出長安城,他們如果返回秦王府,那就是抗旨不遵,是犯了死罪。

李世民當時氣得在家裡對二人破口大罵,完全沒有往日禮賢下士、謙謙君子的形象。

這也不能怪李世民,畢竟他的第一反應是遭到背叛了。

玄武門之變前夕,李世民為何會讓尉遲恭拿劍去請房玄齡和杜如晦?

李世民會這麼想並不奇怪。

其實,李建成、李元吉早就打過秦王府一干人才的主意了。

李建成就專門送了一車金銀珠寶給尉遲恭,表示願意與其結交。

太子禮賢下士,刻意結交,還有那麼一車珠寶,換成一般人早就欣然接受了。

但是尉遲恭可不是一般人,李世民待他恩重如山,他是不會背叛李世民的。

因此,他委婉地拒絕了李建成,表示自己高攀不起。

同時他還將此事告知了李世民,李世民雖然嘴上說沒事,但是卻更加看重尉遲恭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尉遲恭在整個玄武門之變中戲份最多的原因。

而李元吉則試圖籠絡段志玄。

有的人可能對他不熟悉,他是秦王府右二護軍。

要知道,尉遲恭也只是左二副護軍,在當時段志玄的官職還比尉遲恭還要高一點。

而段志玄的反應與尉遲恭如出一轍,他果斷拒絕了李元吉的好意。

這還是已知的,天知道他們二人有沒有暗中籠絡其他人。

如果房玄齡、杜如晦被他們籠絡過去,那麼後果不堪想象。

要知道,整個秦王府雖然謀士眾多,但是真正能堪大用的只有房玄齡、杜如晦二人了。

玄武門之變前夕,李世民為何會讓尉遲恭拿劍去請房玄齡和杜如晦?

如果他們二人為李建成所用,那麼對李世民來說就是一場災難。

這不僅是因為二人的智謀,更是因為他們知道李世民的很多秘密。

李世民其實是有很多底牌沒用的,這也就是為何他發動玄武門之變看上去很倉促,卻能夠一擊成功的原因。

如果這些底牌也被李建成得知,那麼李世民就真的只有死路一條了。

也正是因此,李世民才會讓尉遲恭拿上他的佩劍,再去請一次房玄齡和杜如晦。

如果他們依然不來,那麼必定有了二心,只能殺了他們二人以絕後患了。

這也就是李世民為何讓尉遲恭,拿著劍去請房玄齡和杜如晦的原因。

好在此二人聰明過人,一看到尉遲恭帶著李世民的劍來,二話不說就跟著他走了。

在秦王府,房玄齡、杜如晦為李世民分析了當下形勢,以及李世民的優勢和劣勢,完善了原本的計劃。

正是因為有他們二人的謀劃,玄武門之變才能進行得那麼順利。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二人依然忠於李世民,為什麼一開始要拒絕回秦王府呢?

玄武門之變前夕,李世民為何會讓尉遲恭拿劍去請房玄齡和杜如晦?

主要有4點原因:

首先,是他們愛惜名聲,不願參與到玄武門之變中去,想要置身事外。

這些謀臣,或者說謀士,飽讀詩書,對於名聲非常看重。

其實,當他們第一眼看到尉遲恭的時候,就明白他的來意了。

當時,李世民身邊已經沒多少心腹了,大部分人都被李淵調離了秦王府。

一旦他們跟著李世民回去,由於人手不足,他們必然要參與到玄武門之變的執行中去,比如說搞定朝堂上的一些大臣。

別看後來“玄武門之變”被李世民拼命的美化,找了各種理由。

但是房玄齡和杜如晦都明白,其本質還是“犯上作亂”。

即使到了現在,“玄武門之變”依然是李世民身上的一個敗筆,被不少人指責。

雖然,最早慫恿李世民起兵反抗的,正是這二位。

但是時過境遷,情況不一樣了。

畢竟,之前李世民身邊人才濟濟,他們只需要在背後替李世民謀劃就好了。

等事成之後,好處少不了他們的,鍋卻可以讓別人背。

而現在,他們要親自下場,這以後名聲可就好不了了。

自然,他們就不想參合進此事了。

玄武門之變前夕,李世民為何會讓尉遲恭拿劍去請房玄齡和杜如晦?

事實也確實如此,就在玄武門之變當天,李世民就帶著房玄齡、杜如晦一起入宮了。

很顯然,他們也被迫參與到了玄武門之變的執行中,只是不確定他們具體做了什麼。

其次,他們對李世民不放心。

倒不是他們覺得李世民勝算不大,而是擔心李世民優柔寡斷,難以下定決心,將計劃堅定的進行下去。

萬一他臨陣改主意了,那大夥都要跟著遭殃。

這種顧慮並非危言聳聽,事實上,李世民的優柔寡斷屬於遺傳的。

從他爹李淵,到李建成、李世民都有這毛病。

李淵既想讓李建成當太子,又想讓李世民開疆拓土、抵禦外敵。

李建成犯了錯,他當時可能想治李建成的罪,結果過幾天就改主意了。

他被李建成說動,想要治李世民的罪,然後發生點什麼事,他又改主意了。

就是因為從李淵這裡解決不了問題,李建成才會不講規矩,想要置李世民於死地的。

至於李建成,李元吉隔三差五給他出謀劃策,除掉李世民。

大部分時候,李建成卻老是顧慮重重,下不了決心。

而李世民優柔寡斷更是顯而易見。

李建成明顯不講規矩,對他下手了,但是李世民卻對於要不要除掉李建成拿不定主意。

即使到了玄武門之變發動前夕,李世民依然對於到底要不要發動玄武門之變而猶豫不決。

即使尉遲恭、長孫無忌等心腹輪流勸說,他依然沒有完全下決心,依然推說先佔卜一下吉凶。

結果張公瑾看不下去了,走過去直接將占卜用的龜殼奪走丟到一邊,直接質問李世民:難道占卜結果不好,就等著任人宰割?

玄武門之變前夕,李世民為何會讓尉遲恭拿劍去請房玄齡和杜如晦?

李世民意識到自己已經沒有退路,這才下定決心,派尉遲恭去找房玄齡、杜如晦商量對策。

要知道,當時訊息傳遞沒有現在這麼快捷,在房玄齡、杜如晦看來,李世民還沒有下定決心。

如果他們貿然前往,很可能跟著優柔寡斷的李世民一起丟了性命。

然而,當尉遲恭帶著李世民的佩劍再次出現在他們面前的時候,他們一下就猜到了李世民的意圖。

李世民只有在下定決心的情況下,才會對他們動殺心。

這反而讓他們放心下來,於是這次便跟著尉遲恭回到了秦王府。

再次,他們擔心惹來殺身之禍。

這並非危言聳聽,實際上之前已經發生過類似的事情。

前面提到過,尉遲恭拒絕了李建成與其結交的好意,結果招來了殺身之禍。

對方先是派刺客行刺尉遲恭,幸虧尉遲恭訊息靈通,事先得知此事。

於是尉遲恭將家中門戶大開,然後躺在房裡假裝睡覺。

刺客到了尉遲恭家裡,一看這陣仗,知道對方已經有了防備。

刺客每次去尉遲恭家,都是這種情況,最終不得不放棄了計劃。

玄武門之變前夕,李世民為何會讓尉遲恭拿劍去請房玄齡和杜如晦?

對方見一計不成,於是再生一計。

這次,直接找了個罪名誣陷尉遲恭。

於是李淵下令將尉遲恭抓起來。

李元吉更是對其嚴加審問,很顯然,他不僅想要除掉尉遲恭,還想趁機將李世民拖下水。

好在李世民第一時間就去李淵那為尉遲恭求情。

於是,優柔寡斷的李淵又改主意了,下令放了尉遲恭。

有了尉遲恭的前車之鑑,房玄齡和杜如晦不得不小心、謹慎。

所以,當他們後來前往秦王府的時候,不僅沒和尉遲恭等人一同行動,還特意裝扮成道士,為的就是掩人耳目,確保安全。

最後,是文人的通病,那就是做事講究名分、規矩。

正如他們所說,當時李淵才是皇帝。

雖然他們是李世民的部下,但是他們更是李淵的臣子。

皇帝將他們逐出長安城,身為文臣,他們習慣性遵守法度,自然不願意違背皇命。

當然,他們忠於的是李世民,而非李淵,他們只是有點過不去心裡這道坎罷了。

當尉遲恭第二次前來的時候,他們給自己一個藉口(比如小命要緊),便毫不猶豫的動身了。

弄清了這一切的清因後果,我們會發現整件事其實是一場誤會。

李世民認為房玄齡、杜如晦有了異心,對他們動了殺心。

而房玄齡、杜如晦二人反應夠快,沒有繼續拒絕前往秦王府,否者這皇位可就不是李世民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