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東周的前半段叫春秋時期,後半段叫戰國時期?

公元前771年,周平王東遷洛陽,東周王朝建立。從公元前771年到公元前475年,是為春秋時代,這個時代是周天子的勢力逐步減小的時代,總體來說在中國大地上,依然是屬於奴隸社會,齊,晉,秦,楚,吳,越各國相繼稱霸,但是進行的戰爭主要是大國區域性的進攻小國,而使小國屈服,並不滅亡小國,周天子仍然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

那麼這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時期”呢?

原因在於以前的人都很簡單,是根據氣候辦事,夏熱冬寒,有避暑和窩冬之說。基本大事都發生在春秋,古時大事件多發於春、秋兩季。春天是播種和祭祀的季節,而秋天是收割和戰爭的季節。古語“一年之計在於春”,而到了秋天,各個諸侯國都有了糧食,就開始打仗爭地盤了,古代計程車兵都要穿厚厚的盔甲,夏天穿太熱,冬天穿活動不開,所以秋天是最合適不過了,而且此時糧草源源不斷,還可以透過打仗掠取他人的糧草。所以,在這兩季裡,史官也特別忙碌,在春時記載祭祀大事,在秋天記載戰爭事件。

為何東周的前半段叫春秋時期,後半段叫戰國時期?

而“春秋”一詞來源於孔子整理編訂的《春秋》一書。孔子編訂的《春秋》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魯襄公十四年(公元前541年)的大事,由於它所記歷史的起止年代與一個客觀的歷史發展時期大體相當,所以歷史學家就把“春秋”二字作為這個歷史時期的名稱。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為戰國時期,這個時期戰爭頻繁。據統計,從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 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戰爭二百三十次。戰爭打起來,雙方動輒出動幾萬至幾十萬人。這是一個群雄爭霸,戰亂割據的時代,西漢末年的劉向,將有關這段歷史的各種資料編成一本書,取名《戰國策》,從此,這一歷史階段稱為戰國時期。

為何東周的前半段叫春秋時期,後半段叫戰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