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廟鎮那晚、那路、六晚等部分村名村史由來

邕寧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首府南寧市東南部。轄蒲廟鎮、新江鎮、百濟鎮、那樓鎮、中和鄉5個鄉鎮。

接下來要陸續涉及到的蒲廟鎮,現在已經與南寧市仙湖區連成一片了,轄紅星社群、蒲津社群、那元社群、新興社群、龍崗村、新生村、孟連村、聯團村、州同村、張村村、良勇村、和合村、仁福村、光和村、良信村、那路村、華康村、梁村村、廣良村、公曹村、新新村。

我曾經在蒲廟上過幾年班,多少還是對蒲廟有些許熟悉的,那裡有座五聖宮,建於清朝乾隆八年(1743年)的五聖宮,是典型的嶺南風格建築,已經有近300年的歷史。我是去過的,這是不能磨滅的歷史痕跡。另外,還有一個頂螄山貝丘遺址,就有點遺憾了,沒能到過。史料記載,蒲廟建圩於清雍正九年(1731年)。因為當時蒲廟一帶盛產優質蔗糖,地方官員多到此地的孟蓮村那蓮街挑選上好的白糖進貢朝廷,遠近糖商因此慕名前來收購。因附近的八尺江水淺,商船改泊蒲廟附近江岸,於是有人在此設攤賣粥,逐漸形成集市。

那晚【Nazmbanj】

在蒲廟鎮中心。系邕寧區人民政府、永樂村公所駐地。約於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建村。“那”指田;“晚”是村。因村處原在蒲廟街前的田地中,故名。現該村的周圍已經已發展成為街道,跟蒲廟鎮連成一片。

稔床【Naemxcangz】

在華康村公所駐地東北。約於明萬曆七年(公元1579年)建村。“稔”是壯語naemx,與粵語“南”近音,指水;“床”與藏同音,壯語cangz諧音,意指取聚藏。因村址地形低窪,每次洪水一來,此地經常藏水,故名。

那路圩【Daejnazloh】

在蒲廟鎮駐地東南。系那路村村公所駐地。約於明正統八年(公元1443年)建村。“那”指田,“路”是壯語loh,同漢意;邕南壯語daej即“圩”之意,即集市。因圩址在交通方便的路邊田旁,故名。

榃咘【Daemzmboq】

在聯團村公所駐地西南。約於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建村。“榃”是壯語daemz諧音,指池塘;“咘”是壯語mboq諧音 ,指泉水。因村前面池塘中有一泉水,故名。

平那【Bingznaz】

在廣良村村公所駐地東南。約於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建村。“平”是壯語bingz諧音,同漢意;“那”指田。因村前有一坰較平的田,故名。

六晚【Rogmbanj】

在新生村村公所駐地北。約於明成化四年(公元1469年)建村。“六”是壯語rog諧音,指外面。“晚”是壯語mbanj近音,指村。因村址選在片村的外側,故名。

蒲廟鎮那晚、那路、六晚等部分村名村史由來

蒲廟代表性建築:彩虹橋

選自《廣西壯語地名選集》1988年版。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