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寧波天一閣論壇開幕 聚焦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活字”

2019寧波天一閣論壇開幕 聚焦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活字”

↑外國專家前來參加論壇活動。

2019寧波天一閣論壇開幕 聚焦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活字”

↑專家會上演講。

2019寧波天一閣論壇開幕 聚焦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活字”

↑天一閣藏活字本書影。

9月17日,2019天一閣論壇在天一閣博物館舉行。本次論壇的主題是“美哉漢字 偉哉文明”,透過探討作為承載中華文明載體的漢字活字在古今中西的發展變遷,來呈現中華傳統文化在交流中不斷創新的特質。50餘位國內外專家學者參加本次論壇。

天一閣館藏

活字本家譜近900部

漢字,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文字,也是中華文明的象徵。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活字印刷術的國家,北宋畢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被推為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元代王楨創造了木活字印刷,並用木活字印刷了《旌德縣誌》,這是最早的活字本方誌。活字印刷在世界範圍內也影響深遠。除了中國本土,在韓國、日本、法國、英國都還儲存著古代製作的漢字木活字或漢字近代金屬活字實物。

作為亞洲現存最早的私家藏書樓,天一閣與活字印刷有著深厚的淵源。明代的金屬活字印刷比較興盛,尤其以無錫華氏、安氏兩家所印諸書最為著名。兩家之書天一閣均有收藏,比如明弘治十一年華氏會通館印本《會通館集九經韻覽》及《古今合璧事類》,嘉靖時期錫山安國印本《古今合璧事類》及《鶴山先生大全集》等。此外,天一閣還藏有清代最負盛名的兩種活字本:雍正銅活字印本《古今圖書整合》和乾隆木活字印本《武英殿聚珍版叢書》。其中《古今圖書整合》為乾隆皇帝嘉獎範氏在朝廷編纂《四庫全書》時的獻書之功而御賜,還是當年“古今圖書整合館”編纂所用的校樣本,具有特殊的版本價值。而從清代到民國期間,活字本最多的是家譜,這也是天一閣所藏活字本的大宗,館藏近900部。

據瞭解,本次論壇下設兩個分論壇。其中分論壇“漢字活字的古今東西”由天一閣博物館、法國遠東學院、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聯合舉辦。法國遠東學院教授米蓋拉、法國巴黎國家印刷局高階技師嘉內麗、巴黎第七大學副教授西蒙、日本慶應大學教授佐佐木孝浩和住吉朋彥、韓國國立韓古爾博物館研究部主任李載貞、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陳正宏等國際知名的活字印刷和東西方古籍版本專家,圍繞漢字活字印刷的誕生、發展和現代遺存,漢字活字的製作和擺印技術,東西方活字印刷技術的關係,東亞活字本的歷史和鑑定等問題,展開自由且深入的討論。

活字印刷傳播到了

朝鮮半島和日本

會上,專家們梳理了中國歷史上活字印刷技術的對外傳播交流歷程。早在宋代,活字印刷技術就在中國的不同民族之間交流傳播。在中國寧夏發現的西夏文佛經很可能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活字印刷書籍。此外黑水城文書中還發現了西夏的漢文活字曆書,這可能是現存最早的漢字活字印刷書籍。漢字活字不僅在中國各民族之間傳播,而且傳播到了鄰近的朝鮮半島和日本,並且有重要發展。尤其是在朝鮮半島,漢字活字印刷在其整個印刷出版史上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的陳正宏教授則對天一閣館藏古籍《會通館集九經韻覽》進行細緻研究,他認為《九經韻覽》提供了早期活字印刷的過程性證據,可與朝鮮活字本所代表的結果性證據共同向世界證明十五世紀前後東亞活字印刷文明所臻致的高度。

專家認為民族設計

離不開漢字設計

另外一個分論壇由天一閣博物館和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聯合舉辦,從歷史、教育、商業、實踐等不同維度共同探討了“數字時代的漢字字型設計”。

會上,漢儀公司高階定製專案組組長劉宇女士探討了在當今時代發展下字型設計的“變與不變”。她表示從古到今,不論社會和技術的變革,字型的任務依舊是方便、快捷、清晰、準確地傳達和獲取資訊。字型的發展首先應繼承傳統,繼而著眼於數字化字型設計的發展和應用。華文字型檔創始人黃克儉教授則對當下字型設計所面臨的問題深入剖析,他認為如今透過螢幕閱讀和使用文字顯然成了人們與外界交流的非常重要的方式,人們無形中成了字型的使用者和消費者。近年來,字型版權意識也逐漸增強,這為建構良好的字型生態提供了制約機制。日本近代活字史著名研究學者內田明先生結合史料和案例,探討了十九世紀中後期之後的日本活字字型設計的發展歷史。

上海美術學院字型工作室負責人王靜豔副教授說:“作為我們傳統文化最真實、最中肯的象徵和載體,漢字有著頑強的歲月連續性,清晰地凝固和表達著我們文明的基本價值和精神。以漢字設計為突破口尋找‘民族設計’無疑是最可靠的路徑。這幾年間,字型研討會、講座、展覽蓬勃開展,這是設計學科的文化自覺,亦是字型設計作為一個獨立學科逐漸成長起來的訊號。”

據瞭解,此次論壇由寧波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主辦,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館承辦。(記者 施代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