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文化博大精深!“春夏秋冬”如何解釋?看看古文字就懂了

漢字文化博大精深!“春夏秋冬”如何解釋?看看古文字就懂了

漢字發展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許多漢字字形幾經變化,字義也在不斷延伸和變更,不同時代的讀音可能也會不同。

今天我們使用的很多漢字已不太容易從字面上看出它的意思和造字原理,雖然我們都知道它們的意思,但那是長期學習使用、記憶的結果。

我們每天都在使用漢字,你是否思考過它們為什麼長這個樣子?它們是如何造出來的?它們在歷史上有哪些不同的寫法?

如果仔細瞭解一下,會發現很有意思,真要為古人的智慧點個大大的贊。漢字文化的博大精深,的確值得我們驕傲。

現以“春、夏、秋、冬”四字為例,看看其中的趣味和深意。

今天我們看到的“春”字的形體是漢代隸變後的樣子,與小篆不同,更與甲骨文不同。我們從甲骨文和小篆“春”字的形體分析,更容易明白它的本義和造字原理。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春”說:“推也。從艸(cǎo),從日。艸春時生也。屯聲。”

漢字文化博大精深!“春夏秋冬”如何解釋?看看古文字就懂了

“春”字由“艸”、“屯”、“日”三者會意而成。“艸”就是草;“日”就是太陽;“屯”是草木胚芽的象形,同時兼有表示讀音的功能。

太陽光照下,草木發芽破土而出,就是“春”。《尚書大傳》:“春,出也,萬物之出也。”《釋名·釋言語》:“出,推也。”

甲骨文“春”字有很多種寫法,多能看到草木發芽的樣子,有些含有“日”字,有些沒有。小篆“春”字就是“艸”、“屯”、“日”三者疊加而成。

“夏”字本義是指中國人。這裡的“中國”不同於今天的“中國”概念,大約指中原地區,即“華夏”的“夏”、“夏商周”的“夏”。甲骨文的“夏”字就是一個人的象形,表示一個特別的人群。

漢字文化博大精深!“春夏秋冬”如何解釋?看看古文字就懂了

篆文的“夏”字是一個會意字。許慎《說文解字》:“夏,中國之人也。從夊(sūi),從頁(xié),從臼(jù)。臼,兩手;夊,兩足也。”漢代經過隸變,“夏”字形體上有所變化。今天的“夏”字跟隸書的“夏”基本相同。

至於“夏”表示一個季節的用法從何而來,尚無定論,應該是一種假借引申。《爾雅·釋詁》:“夏,大也。”有人據此認為,夏天萬物生長,漸漸長大,所以把這個季節稱為“夏季”。這種說法似乎有些牽強。

“秋”字比較好理解,由“禾”、“火”會意而成。“禾”表示莊稼,加上“火”就表示成熟,莊稼成熟收穫的時候就是秋天。

漢字文化博大精深!“春夏秋冬”如何解釋?看看古文字就懂了

許慎《說文解字》對“秋”的解釋是:“禾穀(gǔ)孰也。” “穀”就是“谷”,“孰”即“熟”字。

甲骨文的“秋”字最開始是蟋蟀的象形。秋天蟋蟀鳴啾啾,所以用它來表示這個季節。在演變的過程中,蟋蟀下面加個“火”,然後又加個“禾”,再後來蟋蟀沒了,就只剩下“禾”“火”。

“冬”字也比較有意思。甲骨文先有表示“終”字的字形,一根繩子的兩端打上結就表示“終止”。

然後因為冬天是時令週期的最後階段,冬天來了意味著一年就要結束了,所以再加個“日”;又因為冬天寒冷有冰,再加個“仌”。“終”、“日”、“仌”三者會意為“冬天”的“冬”。

漢字文化博大精深!“春夏秋冬”如何解釋?看看古文字就懂了

許慎《說文解字》:“冬,四時盡也。從仌(bīng),從夂(dōng)。夂,古文終字。”

中國人用“春、夏、秋、冬”表示一年四季,當中有深厚的文化內涵。這與各個季節的物候特徵有關,更來自於古人的敏銳觀察和聰明智慧。

在其他民族語言文字中,能找到這種字形與字義相對應的並不多。因此,我們要懂漢字、愛漢字,保護漢字,傳播漢字文化。

喜歡此文,歡迎點贊、評論、收藏、轉發~

期待更多漢字文化解讀,敬請關注【三耳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