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遼代的墓室壁畫,品獨特的契丹文化,看契丹人是如何生活的?

遼朝是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契丹族建立的政權,公元907年到公元1125年,共經歷了九位皇帝,歷時218年,最終被金朝滅國。

契丹族建立的大遼政權,都城設在上京,疆域跨越長城內外,以遼河流域為主要核心,其實力是相當強悍的。

探遼代的墓室壁畫,品獨特的契丹文化,看契丹人是如何生活的?

作為少數民族政權,遼朝的軍事實力非常強,他們憑藉優越的先天擅戰基因外加嚴格的訓練,對當時共同存在的漢族政權——北宋以及少數民族政權——西夏作戰時經常取勝,這對於遼政權的穩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契丹族除了軍事上比較強悍之外,在政治、經濟制度等方面也積極地學習漢族文化,

在長時間地吸收效仿中,契丹族形成了自身獨特的契丹文化。

可以說,契丹文化是草原遊牧民族文明與漢民族農耕文明的一次碰撞融合,契丹族便是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不斷地發展壯大。

深入瞭解契丹獨特的文化,對於瞭解契丹族的特性以及契丹人的生活具有重要的價值。

但是由於史料對於契丹這段歷史記載較少,而且契丹文字也早已失傳。

所幸出土的遼代墓葬以及墓葬壁畫為人們瞭解契丹族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能否想象到,在獨特的契丹文化背景下,契丹人到底是怎樣生活的呢?

探遼代的墓室壁畫,品獨特的契丹文化,看契丹人是如何生活的?

一、遼代墓室壁畫

在最近幾年出土的遼代墓葬中發現了大量的壁畫,遼代的墓室壁畫數量非常多,而且種類豐富,他們的繪畫風格以寫實為主,真實地再現了契丹貴族的日常生活場景。

壁畫不僅可以作為裝飾品存在於墓葬中,而且墓葬壁畫文化還反映契丹族“視死如生”的思想。

1、墓室壁畫的分佈範圍

透過對已出土的遼代墓葬壁畫的位置進行分析,得出遼代的墓葬分佈主要可以分為兩個區域。

第一個是位置偏北的內蒙古、遼寧、吉林等地,此地大部分均為契丹人的墓葬;第二個是位置相對偏南的河北、山西、北京等地,此處多為漢人墓葬。

探遼代的墓室壁畫,品獨特的契丹文化,看契丹人是如何生活的?

不同區域墓葬的分佈,在不同時期其壁畫也呈現不同的風格。

2、不同區域的墓室壁畫存在的差異

區別遼代兩大墓葬區域的分界線大致可以以遼代長城為標準。

王秋華教授指出在主要以契丹人為主的遼長城以北的墓葬群中,其墓室壁畫風格主要經歷了三個時期的演變。

第一個時期,

墓室壁畫風格主要體現出契丹貴族對於自己本民族文化體現大自然神話以及日常生活的記錄。

第二個時期

,墓室的壁畫種類不斷增多,壁畫面積也在不斷地增大,關於日常生活以及室外活動的各種片段也加入到了其中。

到了第三個時期

,所體現出壁畫種類更加豐富,而且發展到這個時期,契丹族此時已經形成了關於自己的獨特文化,在這裡得到了很好地表現。

探遼代的墓室壁畫,品獨特的契丹文化,看契丹人是如何生活的?

在主要以漢人為主的遼長城以南地區,其墓室風格受契丹文化的影響較小,主要體現出漢族的文化特色。其中韓毅墓葬壁畫便是遼代漢人墓葬的代表。

在其墓葬壁畫中主要以漢人為主,而且有漢族文化特色的祥雲、飛鶴等花樣,壁畫比較簡單,只是一些室內生活的片段。

二、契丹文化

契丹族作為北方的遊牧民族其文化與漢文化有著顯著的區別,而服飾和髮式便是體現一個民族最明顯的特徵,契丹人髡髮左衽穿靴,漢人蓄髮右衽穿鞋。

從遼代葬墓壁畫的人物服飾、髮式、宗教信仰、生活習性等方面的演變,可知隨著契丹族與漢族文化不斷加深的情況下。

它們的文化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取捨,遼代墓葬壁畫充分反映出契丹族漢化的這一歷程與在此基礎上對本民族文化批判繼承並保留的結果。

探遼代的墓室壁畫,品獨特的契丹文化,看契丹人是如何生活的?

1、遼代壁畫中人物髮式變化過程

通過出土的遼代墓室壁畫,可以看出契丹族人的髮式是很有特點的。契丹人習慣髡髮,根據墓室壁畫發現她們髡髮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一直都在發生變化。

關於髡髮的變化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髡髮的特點是齊耳剪斷,在出土的壁畫《侍奉圖》中可以體現出:

到了第二個階段,將兩鬢的頭髮留長並梳成一束,顱頂一部分頭髮髡髮。

第三個階段是將頭髮扎住或者結成辮子分別垂於兩頰,前額的劉海僅留一小撮頭髮,透過對比不同時期遼代墓葬壁畫人物的髮式,可以發現契丹人髡髮不斷增多,

由此可以判斷出契丹族在不斷地強化本民族的正統意識,以此來彰顯本民族的特色。

探遼代的墓室壁畫,品獨特的契丹文化,看契丹人是如何生活的?

2、遼代壁畫中人物服飾變化過程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從遼代墓葬出土壁畫中可以看出,契丹族傳統的外袍樣式是左衽,到左臀處開縫,分為前後兩片,與膝平,整體上袍子比較寬鬆,雙腳穿著尖頭的靴子。

衣服這樣設計的原因是為了防止在草原上行走的時候露水打溼衣服,

這樣的服裝極具民族特色,是草原遊牧人為了適應大自然而作出的選擇。

隨著契丹族一直學習漢族文化,在不斷地民族融合的過程中,那種初期表現在遼代壁畫中的契丹族特色服裝漸漸地發生了改變,

而且與漢族的服飾界限也變得越來越模糊。

在出土壁畫《備茶圖》圖中可以看出。當年蘇轍出使遼國時見到當地的漢人的穿著時便感嘆道:“衰哉漢唐餘,左衽今已半”。而契丹人已經不僅僅是在衣衽上發生了變化。

探遼代的墓室壁畫,品獨特的契丹文化,看契丹人是如何生活的?

2001年出土的《起居圖》壁畫中,僅僅只能從髮式上可以辨別出契丹人與漢人,其服飾的長度已經到腳裸處。

三、契丹人的社會生活

契丹族文化在與漢文化不斷交相融合的過程中一直髮展著,在出土的墓室壁畫中可以清晰地展現他們的生活狀態。

不同題材壁畫向後人傳遞出不同的生活狀態,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下的遼朝在自己特殊的文化下繁衍發展。

1、狩獵壁畫

契丹族作為草原遊牧民族,打獵是他們生存的基本,在早期出土的墓葬壁畫中關於他們狩獵的畫面很多。

探遼代的墓室壁畫,品獨特的契丹文化,看契丹人是如何生活的?

但是隨著他們與漢民族的慢慢融合,不斷地的漢化,關於契丹貴族生活方式的狩獵題材逐漸減少,而狩獵漸漸以另一種方式出現在壁畫上--娛樂。

在烏蘭板遼墓壁畫中出現的《狩獵圖》就反映出這一現象,在壁畫中出現了獵狗、馬具等。

2、貴族宴飲生活壁畫

遼代墓室壁畫上不僅刻畫出了契丹民族在草原上狩獵的場景,同時也有一部分是描繪契丹貴族吃、喝、玩、樂的奢靡生活的。

在契丹人自己的文化中,人去世之後並不建墓修穴,而是將人放到山上的樹上,待到三年之後再來把遺骨收回去,然後焚燒,在他們看來這是親人迴歸自然的最好方式。

探遼代的墓室壁畫,品獨特的契丹文化,看契丹人是如何生活的?

但是隨著契丹建國,

契丹貴族受漢唐遺風的影響,他們逐漸放棄了以前的喪葬方式,轉而實行厚葬的形式,把生前享受過的一切奢華生活都帶入陰間,自己可以繼續享受。

不僅修建豪華的墓室,還要還原生前一應的生活用具,同時還在墓牆上畫上精美的壁畫,以顯示墓主人生前尊貴的生活。

在翁牛特旗解放營遼墓中出土的《宴飲圖》壁畫上就清晰地記錄了這樣的場景,前桌上放著飲具,地上放著契丹人常用的長頸瓶,桌子左右均有侍從,他們都是髡髮、長袍、束帶。

欠身向主人作恭候狀,墓主人坐於正中間,頭戴氈帽,衣著華麗,神態嚴肅。這幅壁畫充分顯示了契丹貴族與奴僕之間不同身份下的不同待遇。

3、“捺缽”壁畫

契丹族崇尚大自然,喜歡徜徉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在出土的墓室壁畫《遼代四時捺缽圖》中就清晰地反映了他們在捺缽時的場景。

探遼代的墓室壁畫,品獨特的契丹文化,看契丹人是如何生活的?

契丹族作為遊牧民族,以前他們一直是隨著季節變化逐水草而一路遷徙的,在馬車上度過一年四季。

當建立政權之後,逐漸漢化,便定居了下來,除此之外,

農耕成為主要的生產方式,狩獵漸漸處於次要地位。

但大遼朝的統治者並沒有忘記自己狩獵傳統,因此在建國之初便創立了“四季捺缽”制度,在此制度之下可以使得契丹族在草原上尚武的精神得到保持。

捺缽作為一種政治制度,具有穩定性、系統性。在此制度之下,遼帝所到之處便是辦公之地,可以有效地監督地方的發展,促進官員的積極性,其對遼朝的統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結語

契丹文化在與漢文化的不斷碰撞中,不斷髮展變化著,但又始終保持著自身的文化特色,這在出土的墓室壁畫中得到了體現。

探遼代的墓室壁畫,品獨特的契丹文化,看契丹人是如何生活的?

透過遼代墓室壁畫不僅可以清楚地瞭解到少數民族文化和漢民族文化融合的過程,而且也為後人們瞭解契丹人文化與生活提供了豐富的史料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