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承春秋,下啟大秦——鮮為人知的古巴蜀農業為何如此發達?

引言

巴蜀文明源遠流長,是我國古代人類文明在西南地區的重要體現。巴蜀文明的燦爛輝煌離不開巴蜀農業的發展。

據史料記載,古蜀國農業先後經歷了五朝,他們分別是“蠶叢”、“柏灌”、“魚鳧”、“杜宇”和“開明”,其中又以“開明”王朝最為繁榮。

“開明”氏先祖帶領人們興修水利,提高農作物產量,發展農業經濟,讓當時的巴蜀之地成為了全國聞名的農業富庶地區。

“開明”王朝所開創的農業盛世對於當時的社會影響重大。

秦滅巴蜀之後,以蜀地為農業生產核心,不斷髮展農業,為後來一統天下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上承春秋,下啟大秦——鮮為人知的古巴蜀農業為何如此發達?

富饒的四川盆地

開明

九世遷都成都,更是為

天府之國

的形成築下了牢固的根基。

開明

王朝雄踞西南,為秦滅六國奠定了物質基礎,它發達的農業背後到底暗藏著什麼秘訣?

一、“開明”王朝:治水奇才,先王“禪讓”

“開明”王朝延續了前朝重視農業、興修水利的政策,讓當時的蜀地成為了全國重要的糧食產地之一。歷經數代人的大發展,開明王朝的國力大大增強,成為了雄踞西南地區的大國。統治者的一系列舉措推動了四川盆地農業的發展,對後來秦滅六國、統一中原產生了重要影響。

從春秋後期開始,古蜀地進入傳說中的“開明”王朝時期,它也是古蜀文明的最後一任王朝。

王朝的建立者

鱉靈

本是

杜宇

王朝時期的丞相,因為治水有功受到百姓擁戴,杜宇也因此將王位

禪讓

給他。

而在正史中,鱉靈究竟是如何取代杜宇成為蜀地之主的呢?這個問題對於歷史學家來說一直是一個謎團。

上承春秋,下啟大秦——鮮為人知的古巴蜀農業為何如此發達?

鱉靈治水圖

依照《蜀王本紀》記載,望帝杜宇年老時,楚地有一人名叫鱉靈,死後屍體消失,同族人皆找不到。後來,鱉靈的屍體逆流而上到了郫城,竟然奇蹟般地復活了。杜宇和鱉靈一見如故,發現他是個人才,便封其為丞相。鱉靈為相後,杜宇王朝遇到了特大的洪水,杜宇自己也無法處理,便派鱉靈前去治水。鱉靈依照大禹治水的“疏導”之法,打通了巫山,洪水得到了有效的治理,百姓也因此避免了水患之災。而杜宇卻在鱉靈治水時,私通他的妻子,自覺德行有愧,遂將帝位禪讓給鱉靈,鱉靈因此建立了開明王朝。

《蜀王本紀》的記載,實在讓人著迷。近代考古發現,鱉靈此人當是來自西南地區的

濮系民族

,這個民族生來便和水打交道,水性極好,這才有了《蜀王本紀》中的屍體

逆流而上,遂活

的記載。

此外,地方文獻中關於鱉靈治水也多有記載,但各有不同。

透過查閱史料和考古研究發現,他治水的地方應該是玉壘山(今天都江堰市白沙河的發源地)。鱉靈在此修建水利工程用於洩洪,為後來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上承春秋,下啟大秦——鮮為人知的古巴蜀農業為何如此發達?

都江堰水利工程

開明氏治水患,興水利的舉措,直接促進了蜀地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為“開明”王朝雄踞西南提供了保障,更為後來秦滅巴蜀後,以蜀地為農業根基,踏平六國,統一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戰國策·楚策》記載,張儀遊說楚王雲:“秦西有巴蜀,方船積粟,起於汶山,循江而下,至郢三千餘里。舫船載卒,一舫載五十人,與 三月之糧,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餘里。”

另外《華陽國志》也記載過蜀地稻米產量頗豐,由此可見當時蜀地農業的富庶盛況。後來,秦軍在進攻東方六國時,便從蜀地徵調大量兵力和糧食,而這一切都得益於

開明

治水後,蜀地農業的蓬勃發展。

二、蜀地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統治者的英明決策,政治、軍事和經濟領域的改革,及宗廟禮樂制度的建立都促進了巴蜀農業的發展

在古代社會,農業發展歷來就是一國之本。

蜀地農業的繁榮一直支撐著

開明

王朝的開疆拓土。對於

開明

王朝而言,國土面積的增加就意味著資源的增加,身處西南一隅的開明王朝自然也有一顆爭霸天下的雄心。但受限於蜀地複雜的地形,無法與天下群雄爭霸,故只得退而取其次,以發展農業經濟為先。

上承春秋,下啟大秦——鮮為人知的古巴蜀農業為何如此發達?

“開明”王朝青銅器

除此之外,

“開明”王朝的內外改革還在軍事、經濟等領域有所建樹。

經濟基礎的發達支撐著上層建築的執行,當國傢俱備了足夠軍事實力的時候,再進行對外軍事戰爭,從而獲取更多的資源,回饋於王朝本身。

“開明”時期蜀地農業的繁榮,不僅得益於水利建設,更多的是政治上對內實行改革,對外開疆拓土,共同促進了農業文明的進一步發展;反之亦然,蜀地農業的繁榮也為“開明”王朝對外擴充疆土提供了人力和物力上充分的物質保障。

“開明”王朝依託農業優勢 ,北與秦朝爭奪漢中平原。

漢中平原在當時的大國博弈中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地位,它不僅是蜀地與中原溝通的重要門戶,也是蜀地農業的重要地帶。所以,不論是出於軍事目的,還是經濟原因,蜀、秦兩國必有一戰。

上承春秋,下啟大秦——鮮為人知的古巴蜀農業為何如此發達?

早在“杜宇”時期,統治者就對漢中平原尤為重視,此後的“開明”王朝更是與秦朝進行了長達數百年的激烈爭奪。

當然結果大家都知道,秦滅巴蜀,並以蜀中為根基,滅掉了六國。除了與北方的秦國對抗,

開明

王朝還與西部的羌人、東邊的楚國長期處於戰爭狀態,這在客觀上促進了蜀地與長江中下游平原農業發展的交流和融合。

此外,

開明九世改革朝政,效仿中原,建立宗廟禮樂制度,遷都成都。

宗廟制度往往依附於穩定的農業文明經濟,並且每年都要舉行祭祀活動以告慰祖宗天靈。祭祀用品消耗龐大,尤其對於祭酒的需求極大,而酒水又是由糧食釀造而來。這一點也從側面說明了蜀地豐富的糧食產量。

上承春秋,下啟大秦——鮮為人知的古巴蜀農業為何如此發達?

成都平原在經歷了數代人的治理後,經濟富庶,農業發達,加之地處平原,十分適合建都。蜀地農業也對開明王朝的內外改革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三、經“開明”歷代王室的治理,巴蜀農業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畜牧業呈現出綜合發展的狀態

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

成都平原在經歷“開明”歷代王室治理後,水稻、粟等糧食作物產量顯著提升。

後來開明九世遷都至成都平原,帶去了大量的人口和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又一次促進了當地的農業發展,讓成都平原成為了西南地區的糧倉。

據文獻和考古發現,蜀地人民以種植稻、粟為主,輔種其他糧食產物的種植體系。近代成都商業街考古中船棺葬主人的食物報告裡,顯示該墓主人的飲食主要是水稻、小麥和塊莖植物等。

除了糧食作物之外,蜀地農業也大力種植經濟林木作物,如桃樹、梅子樹、甜瓜等。

成都百花潭中學十號墓曾出土一隻銅壺,壺上所描繪的圖畫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上的《女子採桑圖》尤為引人注目,這個重要的考古發現為

開明

上承春秋,下啟大秦——鮮為人知的古巴蜀農業為何如此發達?

《女子採桑圖》

桑蠶業是古蜀國的傳統產業,據說蠶叢王朝的起源就是源於此。開明王朝時期的桑蠶業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此外,也有史料記載蜀地盛產經濟林木等。

王朝種植經濟作物提供了佐證

據考古專家證實的家畜有狗、豬、牛、馬、羊等,這些家畜不僅僅是陪葬品,有的還用來作為祭祀用品。開明時期的家畜牧業也從側面反映了農業的進步,是糧食增產、人民富庶的有力證明。

畜牧業

“開明”王朝時期的家庭家畜牧業也有了一定進步。

成都平原屬於山前沖積扇平原,土質疏鬆、土壤肥沃,對比關中平原的耕地,對農耕用具硬度的要求不高,木石材質的農具便可滿足日常農業生產生活。總體上講,

農業用具

開明

這一時期已經出現了青銅工具,但在農業生產方面並沒有得到廣泛的普及,這種情況與蜀地的土壤特點密不可分。

王朝的農業生產一直保持著較高的水準。

上承春秋,下啟大秦——鮮為人知的古巴蜀農業為何如此發達?

木犁

結語

開明

王朝時期的蜀地農業繁榮發展,一方面促進了本國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也讓北方的強秦垂涎三尺,埋下了秦滅巴蜀的隱患。

《蜀王本紀》

《華陽國志》

《戰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