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得民心者得天下,為什麼會有蒙元和滿清成功入主中原?

中國歷史上有一句話叫做“得民心者得天下”。然而,隨著歷史的發展,蒙元與滿清兩個異族政權的成功,讓很多人以為,這句話是一個偽命題。

既然得民心者得天下,為什麼會有蒙元和滿清成功入主中原?

然而,他呢忽略了一個事實:蒙元帝國憑藉其強大的實力攻打弱小的南宋,經過了45年,才入主中原;而滿清帝國憑藉弱小的實力,卻能夠在短短的18年就建立中華帝國。

而這27年的反差,正好是實力與民心較量後的結果。

一、45年和18年的差距

從實力對比上來說,蒙元帝國和清帝國入主中原的方式並不相同,甚至可以說是天差地別。

1235年,蒙元帝國在攻打南宋之前,已經佔據了廣闊的大漠南北和中亞地區(西遼和蒙古高原),還囊括了中原北部和西部(原金國和西夏土地)。在對峙中,蒙古帝國有又很快佔據了青藏高原、雲貴高原。而它的對手南宋,偏居中原南部,僅僅保有江淮、巴蜀之地。

蒙軍每次攻宋,動輒動用北方僕從軍隊50-60萬,而南宋軍隊總數不超過10萬。

由此看來,蒙古帝國的實力,可以說是南宋的數倍。戰略家羊祜曾說,如果實力差異過大,什麼天險、智謀都是不管用的。因此,蒙宋之戰,一開始就毫無懸念。

既然得民心者得天下,為什麼會有蒙元和滿清成功入主中原?

但滿清帝國入主中原卻並不如此。

1644年,滿清帝國佔領北京,開始了逐鹿天下的佈局。此時,多爾袞手上的實力,僅僅佔據了東北根據地,蒙古高原東部,手上的軍隊也不過10餘萬主力軍,加上新附的吳三桂漢軍數萬。

但滿清帝國對手是大順政權和南明政權。就算分別來算,李自成大順還有至少20萬主力軍隊,佔據了中原的西北部;南明政權至少擁有軍隊20萬以上,佔據了真個中原南部、雲貴高原、還有華北大部。

因此,滿清帝國並不能在實力上碾壓南明和大順,甚至還稍遜一籌。滿清帝國面對的,是一場充滿未知的戰爭。

然而,結果如何呢?

1279年,陸秀夫揹著南宋幼帝投海自盡,南宋滅亡,蒙元帝國完成了入主中原的使命。歷時45年,期間蒙元帝國換了3任大汗;

1662年,南明永曆帝被吳三桂勒死在昆明,南明正朔消失,滿清帝國統一了中原。歷時僅僅18年,此時滿清帝國入主中原的第二位皇帝-康熙,剛剛登基還不到兩年。

既然得民心者得天下,為什麼會有蒙元和滿清成功入主中原?

為什麼沒有懸念的戰爭,強大的蒙元帝國卻打了45年;而充滿未知的戰爭,弱小的滿清帝國卻只用了20年不到就完全戰勝了對手?

二、6年和7天的差距

1267年,元軍開始圍攻襄陽,很快襄陽的外圍據點就被拔除,宋軍多次入援都以失敗告終,襄陽變成一座孤城。

然而,守將呂文煥卻在襄陽苦苦堅守,拒絕投降。元軍圍點打援,將援軍打敗後,派四名降軍運送援軍將領張順張貴兄弟的屍體進城,試圖瓦解守軍意志。

呂文煥殺四名降兵,為二張立廟,鼓舞鬥志堅守城池。絕境之下的呂文煥,每次巡城,都望著南宋都城臨安的方向慟哭不止。1273年,南宋滅亡已成定局,呂文煥這才投降了蒙元帝國。

一個小小的孤城襄陽,竟然堅守了6年之久。

正如襄陽一樣,蒙元帝國多次遭遇南宋軍民的堅決抵抗,還有孟珙、文天祥、李庭芝等人的多次反攻,他們前赴後繼、不懼死傷,竟然多次給蒙軍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既然得民心者得天下,為什麼會有蒙元和滿清成功入主中原?

1645年4月17日,清軍兵臨南明重鎮揚州城下。數日之內,南明甘肅鎮總兵李棲鳳、監軍道高歧鳳、四川將領胡尚友、韓尚良等多人帶領本部兵馬投降清軍。

4月24日,揚州城破,督師史可法欲自刎,卻被部下強行擁下城樓,史可法拒絕投降而是,但大部明軍都投降了清軍。

南明第一重臣史可法堅守的揚州,竟然僅僅堅持了7天而已。

揚州的戰況正是南明很多城池的寫照,清軍南下,除了少數城池遭遇了大順軍餘部的猛烈反攻,還有官紳百姓自發組織的反抗以外,許多城池幾乎是望風披靡。

既然得民心者得天下,為什麼會有蒙元和滿清成功入主中原?

兵微將寡,小小的襄陽知府呂文煥憑藉一座孤城堅守了6年;而背後是實力強大的南明、城內是大明最高統帥史可法,揚州卻不過堅持了7天而已。

著強大的反差,或許能夠說明,為什麼強大的蒙元帝國花費了45年才攻滅南宋,而弱小的滿清帝國卻能夠18年就滅亡南明和大順,入主中原。

三、得民心者得天下

從這兩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到,正是南宋和南明不同的“民心”在推動事態的發展。

事實上,從後來的表現來看,南宋朝廷並不比南明朝廷更加堅強,內部的政治腐敗也不遑多讓。

然而,南宋軍民的“民心”卻因為蒙元是異族政權而不願歸附,即使實力不濟、即使大局已定,他們還是義無反顧的加入了反抗的行列,一次次反攻取勝、長期堅守。

他們的意志,甚至能夠摧毀大奸臣史彌遠、賈似道的投降意志,讓他們都背水一戰,可見南宋軍民的”民心“之強大。

如果南明和大順能夠拼死一搏,滿清帝國未必能夠成功入主中原,但南明軍民的大多數“民心”已經被清廷收服,因此南明幾乎沒有一地經過了長期的堅守。

雖然南明也不乏死結之臣,不乏反清義軍和百姓,但相對於大量的望風披靡,他們的力量就像是一座座孤島,他們是一個個孤臣。投降派的意志,甚至可以綁架了史可法到清軍面前,可見一斑。

既然得民心者得天下,為什麼會有蒙元和滿清成功入主中原?

那麼,有人會說,不管怎樣,南宋最終的失敗,不還是說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句話是一個偽命題嗎?

或許不盡然,這個世界上並沒有無條件的金科玉律,歷史規律的體現也需要一定條件的成全,而結果是一種博弈之後的體現。

而民心和實力,正好是這個天平上的雙方相互博弈的籌碼。如果一方既得到了民心,又有強大的實力,那麼必然成功;如果各執一方,那麼就看誰的籌碼更加有力了。

蒙元帝國能夠入主中原是因為蒙宋之間巨大的實力差距,而即使如此,南宋得到了的民心也對蒙元帝國的實力進行了很大程度上的抵消,導致了蒙元帝國入主中原的巨大犧牲和長期對峙;

而滿清帝國能夠入主中原正是“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句話的最好體現,因為得到了“民心”,所以其實力得到了很大的加強,入主中原的速度比蒙元帝國快得多也就不奇怪了。

四、他們從哪得到的“民心”?

那麼,可能有人不認同子彧的觀點:同樣是異族政權,憑什麼說蒙元帝國沒有得到民心,而滿清帝國卻得到了民心呢?

換個問法,滿清從哪裡得到的民心,它得到的是哪些群體的民心?

我們對比一下,蒙元帝國和滿清帝國的一些做法差異,或許就能夠明白了。

既然得民心者得天下,為什麼會有蒙元和滿清成功入主中原?

蒙古帝國統治階層歷來不信奉中原文化,在蒙古帝國內部,有一個不成文的人群等級:

第一等人蒙古人,包括蒙古草原的各部落;第二等人,色目人,來自中亞西亞和歐洲,因善於理財被蒙古人所重視;第三等人,漢人,包括北方中原金國之下的北方中原人還有契丹人、女真人等;第四等人,南人,最後被征服的南宋境內的漢人。

這種類似於印度種姓制度的粗暴劃分,顯然不利於收服境內的“民心”,而徘徊於漢法和回回法的帝國國策,更加說明了其文明的初級性無法征服中原的民心。

但即使如此,忽必烈為了一統中原,還是與蒙古幾代先可汗十分不同,重用北方漢族地主、優待南宋投降君臣、高官厚祿,這些有模有樣的效仿中原皇帝的舉動,也正好說明了忽必烈對於“民心”的重視。

相比於蒙元帝國的粗淺功夫,滿清帝國可謂是用心良苦。

剛剛進入北京的滿清帝國與蒙古帝國當年一樣,並不受廣大官紳和百姓的擁護,但攝政王多爾袞做的一系列動作,很快就讓這種現象得到了改變。

既然得民心者得天下,為什麼會有蒙元和滿清成功入主中原?

首先,多爾袞下令為明朝末帝崇禎服喪,為其加了諡號、廟號,隆重葬入皇陵。同時宣佈,滿清帝國是繼承明帝國的正朔,要打敗李自成為崇禎皇帝報仇,完成帝國未竟的事業。這一舉動,極力擺脫其異族政權的模樣,減少廣大士紳百姓的心理阻力。

其次,清廷厚待投降的前明官員,不僅宣佈全盤接收明和大順政權的官吏,還紛紛加官進爵;同時利用在官紳之中有影響力的人物,對大順、南明臣僚軍官大量招降。對於官紳群體,清廷可謂是極盡籠絡之能事。

再次,清廷宣佈廢除明廷徵收的苛捐雜稅,還對遭到戰亂的很多地方減免賦稅。

這些舉動,是不是像極了開明的中原王朝正統?

那麼,清廷為何要這麼做呢?答案就是,民心,特別是那些掌握著中國社會話語權的官紳群體的“民心”。

後來的事實證明,正是清廷苦心孤詣得到的這些民心,使得清軍能夠所向披靡,很快就征服了中原,成為中原的正統王朝。

而本來擁有民心的南明和大順政權,在一系列的內鬥、排擠等沒有政治遠見的騷操作中,喪失了民心。

既然得民心者得天下,為什麼會有蒙元和滿清成功入主中原?

所以,蒙元帝國和滿清帝國入主中原的過程和差異,並不是證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句話是一個偽命題,反而恰恰證明了,怎麼才能夠得到民心,要得到什麼樣的民心才能夠更好的得天下。

文/子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