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史上有名的洪災,一次決堤淹死34萬人,還有次死亡89萬人

引言

李白在《將進酒》之中有這樣一句詩:“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在詩人眼中,黃河自然是美好的,它波瀾壯闊,讓中華大地生機盎然。黃河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可在一些時候,黃河所發生的洪災也讓我們中華兒女苦不堪言。

01

我們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發展歷史,其實最開始就是從黃河流域興起的。在那個時候,華夏的祖先們依靠著黃河的哺育而茁壯地成長。可是在接受黃河付出的同時,人們也會面臨洪澇災難的侵襲。為了能夠抵禦這樣的災難,各朝各代都做出了不少的努力。在歷史上,最著名的關於治理黃河的事蹟應該就是大禹治水了。

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為了就是能夠讓人們能夠成功地躲避洪水的災害。

黃河史上有名的洪災,一次決堤淹死34萬人,還有次死亡89萬人

▲大禹治水相關配圖

那個文明極度落後的年代,如果不是大禹的出現,可能人們在面對洪水來臨的時候,只能夠默默地祈禱。如果不是大禹發明了抗洪的方法,疏導黃河水流,那麼人們多半還在運用最古老的祭祀方法去請求老天爺的幫助。可是在天災面前,這種請求又怎麼可能有用呢?隨著時間的推移,華夏兒女們逐漸在中原大地上四散開來,

經過之後夏商周三代的開疆拓土,我們華夏兒女的足跡越走越遠。

黃河史上有名的洪災,一次決堤淹死34萬人,還有次死亡89萬人

▲秦始皇畫像

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受到封賞,更是將文明帶到了中華大地上的各個地方。但即便如此,其實很多人在遷徙的時候都是隨著黃河的流動而轉移的。跟隨著黃河的水流,我們中國的疆域也在一點一點地擴大。直到後來,秦皇漢武開疆拓土,

人們才開始慢慢地脫離了黃河的束縛,但真正的文明發展重心,其實還是在黃河附近。

02

而這之中,我們每一代中華兒女未曾中斷的記憶,就是黃河水流的泛濫成災。如果在某一個朝代之中,有官員在治理黃河的時候取得了突出的成就,那麼他必然能夠得到皇帝的賞識。就像是現如今我們中國人,若誰能夠為我們中國文明與科技的發展做出貢獻,他也必定會受到全國人民的敬佩。那麼黃河為什麼會有如此多的災害發生呢?

其實最主要的就是因為黃河之中泥沙太多,由於泥沙的不斷沉積,導致河床越來越高。

黃河史上有名的洪災,一次決堤淹死34萬人,還有次死亡89萬人

▲地上河航拍

而“地上河”的情況也就隨即出現了。當這種情況出現的時候,歷朝歷代的官員都會選擇不斷地加高堤壩。並不是他們不懂的疏通的道理,可是一方面是不知道向哪裡疏通,另一方面是不知道應該如何開始這樣的工程,所以只能夠選擇這樣的方法。

可等到堤壩越來越高,黃河水位也越來越高的時候,災難往往會比之前來得更加兇猛。

黃河史上有名的洪災,一次決堤淹死34萬人,還有次死亡89萬人

▲農名起義相關畫作

在公元1117年,宋徽宗執政年間,黃河決堤,百萬人因此喪命。而宋朝在這個階段農民起義不斷,國家民不聊生,其實也和這樣的自然災害有一定的關係。幾百年之後,公元1642年,黃河決堤,開封附近37萬居民淹死34萬人,水漫全城,人間煉獄。

也正因如此,人民對於朝廷的不作為才會十分的不滿,開始多地爆發農民起義。

03

除此以外,曾經蔣介石做製造的花園口決堤,更是讓我們中國將近89萬人直接死亡,無數人流離失所,傾家蕩產。因為黃河的原因,中國許多的省份都會因此而受到災害。只不過在這之中,受災最嚴重的還是河南省,而不是如今時常發生洪災的湖南、江西等地。

在新中國成立之後,隨著我們國家對於黃河流域治理的重視,黃河發生危險的可能性已經越來越小了。

黃河史上有名的洪災,一次決堤淹死34萬人,還有次死亡89萬人

▲花園口照片

不過如果想要真正從根源上解決黃河洪災的危險,其實還是要注意對黃河上游水土流失的保護。我們都知道黃河的危險其實就來自於水流之中大量泥沙的堆積,如果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的話,那麼黃河的治理其實永遠都只能夠停留在表面。而想要做到這一點,

就需要我們國家人民共同的努力,作為我們中華的母親河,我們有必要好好的保護黃河。

結語

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黃河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可君也不曾見黃河一怒,百萬人就將流離失所。中華民族的發展歷史,其實就是從一個又一個災難之中成長起來的歷史,為了避免重蹈覆轍,那麼在未來的發展之中,我們就要著重關心黃河的治理。

參考資料:《將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