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丁戊奇荒”多可怕?2億人無家可歸,人隨時可能被當成食物

大自然是一個整體,沒有什麼事情是孤立發生的,比如說古代經常的旱災可能就和太平洋的水溫有著極大的關係,海水的溫度一直和氣候息息相關,如果太平洋東部海水溫度升高,那麼就會導致,乾旱和暖冬的現象。這樣的現象對地球來說不算什麼,就像人被太陽曬久了面板乾燥而已,但是對人來說卻是一場災難。

晚清“丁戊奇荒”多可怕?2億人無家可歸,人隨時可能被當成食物

“丁戊奇荒”便是這一干旱現象所造成的,是發生於清朝光緒元年(1875年)至四年(1878年)之間的一場特大旱災饑荒,尤其是在1877年到1878年更是達到了受災範圍的頂點,1877年是為丁丑年,1878年是為戊寅年,因此這場災荒史稱“丁戊奇荒”。

之所以用“奇荒”來形容,是因為這樣的荒災在歷史上也實屬少見,時任山西巡撫的曾國荃稱這場慌災為“二百餘年未有之災”它波及了河北、山西、直隸、陝西、河南、山東等省,共有兩億人受災,造成了1000餘萬人的死亡。

晚清“丁戊奇荒”多可怕?2億人無家可歸,人隨時可能被當成食物

光緒元年(1875年)的春季,本來應該是萬物復甦的大好日子,但是河北的老百姓們卻笑不出來,因此整個春季都沒有什麼春雨,包括這一年的降水量都極少。與此同時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甘肅等省也在秋後出席縣了嚴重的旱災。

光緒二年(1876年)受災面積進一步擴大,受到旱情的影響受災省份的收入直接減半,嚴重的旱災還引發了蝗災,鋪天蓋地的蝗蟲把僅剩的莊家全都吃了一個精光。山西巡撫曾國荃在奏議中說災區:“赤地千有餘裡,饑民至五六百萬之眾”

晚清“丁戊奇荒”多可怕?2億人無家可歸,人隨時可能被當成食物

這麼多的饑民吃什麼?幾乎只要是能吃的都吃的差不多了,對於饑民來說樹皮都是美味有的甚至吃“觀音白泥”充飢,有的甚至將小石頭磨成粉,就入到面中充飢。結果按照史書上說的就是:“不數日間,泥性發脹,腹破腸摧,同歸於盡”。

隨著旱災的進一步發展,甚至出現了“人食人”的慘劇,幾乎把災區變成了人間地獄。走投無路的饑民開始而走險,聚眾搶糧。這樣的現象在各地都屢見不鮮,武強縣、霸州、通州等地有多處災民組織武裝進行搶糧。

晚清“丁戊奇荒”多可怕?2億人無家可歸,人隨時可能被當成食物

另一面當地的各處的豪紳、貪官、奸商又藉此機會大發橫財,有的放高利貸,有的貪下救濟糧,有的甚至抬高糧價,讓原本嚴重的災害更加雪上加霜。而清王朝防災防到最後成為了“防流民”,甚至連賑災都只是為了減少流民。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雖然各地的災民和流民曾發生了不計其數的民眾暴動,但是最後卻也沒有爆發實際上的“農民起義”,可能是災害實在是太過於嚴重了,百姓已經沒有了底蘊去推翻暴政。

晚清“丁戊奇荒”多可怕?2億人無家可歸,人隨時可能被當成食物

這場災害之所以造成上千萬的遇難,其中除了清王朝的昏庸統治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這一年還發生了其他的天災,比如地震、洪災等。其實也有官員是比較負責的,比如說江蘇巡撫吳元炳,在沒有任何經費的情況下,自己籌款,開設粥廠。正因為有了他們這場大旱災才最終挺了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