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幹化汙泥變廢為寶,汙泥發電

汙泥發電,為當前汙泥處理實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探索出了一條有效路徑。

告別傳統填埋方式——送入電廠燃燒,每日可處理汙泥200噸

太陽能幹化汙泥變廢為寶,汙泥發電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化程序的加快,城市汙水處理事業也得到快速發展。目前,我國城市汙水處理廠的數量已經突破2000座,年汙水處理量比“十五”期間增加了1倍以上。

汙水處理量越來越多,汙泥產生量也隨之增加。一般情況下,汙水處理廠處理1萬噸生活汙水可產生含水率80%的汙泥5噸-8噸。2010年-2017年,我國汙泥產生量從5427萬噸增長至7436萬噸,這些汙泥的量是驚人的,其含水率較高、體積龐大、易腐爛、氣味惡臭且含有大量的重金屬、病菌等有毒有害物質。

太陽能幹化汙泥變廢為寶,汙泥發電

傳統的汙泥處理主要以堆放和在生活垃圾處理廠填埋等方式為主。假如汙泥處置不當,就會對環境造成危害,對水體、土壤造成汙染,也會對人體健康帶來影響,造成許多城市“汙泥圍城”的困局。

“十三五”時期,汙泥的處理處置是環境保護的重點工作目標。《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水十條》)將汙泥處理提到了與汙水處理同等重要的位置,成為水汙染防治工作的基礎和首要任務。《水十條》提出,要進一步推進城市汙泥處理處置,現有汙泥處理處置設施應於2017年年底前基本完成達標改造,地級及以上城市汙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應於2020年年底前達到90%以上。

該專案透過對溼汙泥進行水分分離,採用太陽能汙泥幹化工藝將汙泥含水率降至約30-40%%,隨後按一定比例,與燃煤摻混後送入電廠鍋爐,達到燃料化的要求,汙泥就此告別傳統的填埋處理方式。目前,該專案每日可處理汙泥200噸。據估算,透過燃燒可以產生20多噸標準煤的熱量,並透過尾部煙氣處理技術,全部達到國家“超低排放”標準。

選用先進技術裝置——提高效率節約能源,低碳又環保

“汙水處理系統包括預處理系統、生化池、深度處理系統和汙泥脫水系統。”

企業有關負責人表示,預處理系統是透過物理處理方法將汙水中攜帶的大塊漂浮物、泥沙等去除,保證後續單元的正常執行。生化池具有降解有機物和除磷脫氮的功能。深度處理系統是透過化學處理方法進一步去除水中的有機汙染物,使出水水質滿足《城鎮汙水處理廠汙染物排放標準》一級A類標準。整個專案選用精確曝氣控制系統、汙水源熱泵系統等先進的技術裝置,在提高汙水處理效率的同時有效節約能源,減少碳排放,達到了節能、低碳、環保的良好效益。

當記者走進脫水廠車間時,一輛清運車正在進行汙泥裝運。“汙泥脫水機將汙泥進行濃縮、脫水,脫水後汙泥的含水率為80%以內,脫水後的泥餅由螺旋輸送機送至汙泥儲存料倉,由密閉清運車外運至汙泥處理處置中心進行處理處置。”企業有關負責人說。

太陽能幹化汙泥變廢為寶,汙泥發電

整個裝運過程並沒有想象中難聞的氣味,這正是昇陽汙水淨化有限公司的亮點之一。企業有關負責人說,“工廠內全程都採用離子除臭系統,對汙水、汙泥處理過程中產生的臭氣進行收集、處理,以免對周圍環境造成影響。”

採訪中,記者發現除了開裝運車的司機,偌大的廠區內幾乎沒有見到幾個工作人員。企業有關負責人介紹說:“我們採用的是精確曝氣控制系統,基本上達到了無人值守。”“精確曝氣控制系統”是將計算機和儀表控制統一整合到一個自動化的汙水處理系統當中,透過動態地最佳化與調整曝氣、迴流等主要執行引數,滿足汙水處理系統的穩定執行。不僅極大地節省藥耗和電耗,更是減少了人力的投入,使無人值守的狀態成為現實。

該專案建設規模為200噸/日並預留遠期100噸/日規模,投資約7500萬元。專案於2018年3月啟動,2019年2月進入試執行,5月轉入正式執行。截至目前,已累計處理處置汙泥2萬餘噸。

作為省內首例汙泥燃燒發電專案,該專案實現了系統化、智慧化執行。首先對汙水處理廠產生的汙泥採用密閉措施進廠倒入溼汙泥儲存料倉,由汙泥泵泵送至圓盤乾燥機內,利用電廠提供的飽和蒸汽作為加熱介質,間接加熱汙泥,充分實現了電廠資源迴圈利用的高效化。幹化汙泥由輸送機送入煤棚暫存,與煤摻混後送至電廠入爐燃燒。

該專案充分挖掘了煤電機組煙氣、蒸汽熱力利用潛力,將汙泥及處理產物作為一種資源進行綜合回收再利用或妥善處置,有效削減汙染物的排放,實現汙泥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處理要求。